发展靠创新:“收缩型城市”不是包袱而是优质资产

一、综合公开消息,国家发改委对“收缩型城市”的看法,核心是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推动城市发展从 “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 ,对于继续扩张的城市:要防止过度膨胀带来的“城市病”。对于收缩型城市:需坦然面对收缩趋势,通过“瘦身强体”、产业升级、空间优化等方式,寻求 “小而美”、“专而精” 的高质量发展,或是在必要时进行行政上的撤并整合。这体现了中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后,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而非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增长。

 二、国家发改委的这种看法是传统的看法,是围绕物质生产的经济规律来的,基本规律是生产是集中的,进而资本也是集中的,各种生产要素也是集中的。

     1、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地理空间成本变得可以克服,生产要素集中度自然越来越高,世界上一些小的国家都已经跟不上这种生产集中的形势了,如欧洲的一些传统制造业强国。

    2、我国物质生产的经济中的产业链按全球产业竞争进行布局,面临的是全球竞争,生产要素综合利用能力自然会提高,其中产业布局中,在一些城市进行收缩,是必然的。

 三、人民的城市不仅是生产,而且还有生活,不仅需要物质生产的经济,还需要为人服务的经济,为人服务的经济发展空间比物质生产的经济还要高。

 1.物质生产的经济现在是需要更加集中一点,现在需要的是省级政府及以上进行宏观统筹,将生产集中从自发现象变成自觉推进,围绕科技创新市场规模和有效组织三个维度发力,这是当务之急。各个城市及县域政府都在省级统筹下搞好宏观执行,微观上,企业围绕产业竞争力而努力。

 2.为人服务的经济基础规律,是消费是分散的,要将消费形成经济循环需要模型的方法,在其中加上均等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在消费业态中加入劳动服务增值过程,形成业态复合和业态循环。家庭和个人的生活需要适度的空间,过分的集中是有害的,所以为人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和一定的人口集中度,对于为人服务的经济来讲,城市社区和县域社区都是非常重要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