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净利暴涨3倍?恒泰证券正式更名金融街证券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近日,证券行业迎来一则重要动态——恒泰证券正式完成工商变更,将公司名称更换为“金融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这一更名并非简单的品牌调整,而是背后股权结构重塑、战略方向转型的直观体现,也成为近两年券商行业并购重组浪潮中的又一典型案例。
回溯金融街证券的发展脉络,其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恒泰证券,注册地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2015年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上市证券名曾为恒投证券)。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公司逐步形成以北京、内蒙古、东北为核心的展业格局,全国范围内布局105家营业部及4家分公司,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基础与区域业务优势。
此次更名的关键转折点,始于2023年的股权变动。当时,恒泰证券原大股东天风证券以18亿元的价格,将所持2.49亿股股份转让给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这家企业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旗下的金融街集团。交易完成后,金融街集团通过直接与间接持股相结合的方式,持有恒泰证券30%的股权,正式成为其实际控制人。这一国资背景的注入,为公司后续的战略调整与业绩改善埋下伏笔。
作为北京市属重要国企,金融街集团业务版图早已超越传统领域,构建起“6+1”产业格局,涵盖房地产开发、物业经营、金融、教育、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及新兴产业。对于券商业务而言,集团在资金实力、项目资源、政企客户网络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与证券业务形成深度协同,这也是金融街证券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撑。
从业绩表现来看,国资控股的赋能效果已逐步显现。在金融街集团入主前,恒泰证券曾面临经营压力,而2023年公司成功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双双增长。2025年半年报数据更显亮眼:报告期内经营收益达16.66亿元,同比增幅42.45%;归母净利润2.41亿元,同比激增346.86%;每股收益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同步大幅提升,分别达到0.0924元、2.86%。
拆解业绩增长动力,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成为核心引擎。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板块实现经营收益9.51亿元,同比增长36.19%。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上半年证券市场交投活跃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公司客户规模的扩张与资产托管能力的增强。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开户14.39万户,客户总数突破411万户,较2024年末增长3.21%;客户托管资产总额达1892.84亿元,同比增长5.55%;股基交易额更是同比大增65.04%,达到13758.39亿元,展现出财富管理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
自营交易业务同样表现突出,上半年实现经营收益4.75亿元,同比翻倍增长,增幅达102.99%,成为业绩增长的第二支柱。投资银行业务也实现正向突破,经营收益0.93亿元,同比增长41.54%,在IPO、再融资等业务领域的拓展初见成效。不过,投资管理业务暂遇调整,上半年经营收益1.32亿元,同比下降12.85%,成为公司后续业务优化的重点方向。
对于此次更名,金融街证券方面明确表示,这是基于战略定位、品牌规划与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在证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传统券商依赖通道业务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差异化竞争成为生存关键。以“金融街”命名,不仅能够凸显公司立足北京金融核心区、辐射全国的战略布局,更能强化与股东资源的协同效应,助力公司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找准定位。
事实上,金融街证券的更名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已有11家券商完成名称变更,且多数与实控人变动相关,折射出券商行业加速整合的趋势。从更名模式来看,行业内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部分券商直接采用股东名称冠名,如新时代证券更名诚通证券、华融证券改为国新证券,借助母公司品牌积淀快速打开市场;部分则结合地域特色重新定位,如九州证券更名华源证券、宏信证券改为天府证券,强化区域业务优势;还有些在合并重组后融合双方名称,如国泰海通证券、国联民生证券,彰显整合后的全新定位。
更名之后,金融街证券也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在官方披露的服务升级计划中,个人财富管理领域将组建“金融街智库”,联合宏观经济专家与行业分析师,针对权益、固收、另类投资等不同领域推出定制化投资策略,提升客户服务专业性;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则依托金融街集团资源,为企业客户提供“上市辅导+投融资对接+风险管理”的全链条服务,进一步拓展投行业务空间。
从行业视角来看,金融街证券的更名与转型,既是自身适应市场变化的主动选择,也反映出当前券商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监管的持续完善,券商行业的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具备国资背景、资源整合能力强、业务布局均衡的券商将更具竞争优势。未来,金融街证券能否借助股东资源实现业务突破,在财富管理、投行、自营等核心业务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值得行业关注。而此次更名,无疑是公司开启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