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动不动就说什么“经济上行期的美”
有段时间了吧,网上一些人张口闭口“经济上行期的美”。一开始,这还只是网友们对千禧年时尚和美学的一种致敬。可说着说着就走了调——原本单纯的怀旧审美变成了对当下方方面面的吐槽大会。过去是“满地黄金”,如今是“哀鸿遍野”,好像中国经济没希望了,人们只好在怀念过去中寻求安慰。
这种厚古薄今、似是而非的叙事,偶尔开开玩笑倒也无妨,但如果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那就有点危险了。
一
首先得承认,人类本来就是喜欢怀旧的。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the good old days”(美好旧时光),中国歌曲里唱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都把过往岁月披上一层浪漫薄纱。
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写下这样一个认识:人类总是怀念那个超越现实的理念世界,而现实不过是其黯淡的影子。这种对完美状态的向往,投射到时间维度上,就演变成对“过去”的美化。我们怀念的,也许并不是真实的过往,而只是一个被记忆加上玫瑰色滤镜的幻象。
从哲学视角看,这种怀旧情结反映了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已知的过去总是比未知的将来更令人安心,哪怕那个过去,实际上并不像记忆中那般美好。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生活只能倒着被理解,但必须正着被经历。”我们站在当下回顾过去,自然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而这种事后诸葛式的明晰感,又反过来强化了“过去更好”的错觉。
▲ 讽刺漫画:无论什么时代,“过去更好”的论调都一直存在。
说回中国。千禧年之后的中国经济,确实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那时,我们刚刚加入WTO,首次深度参与全球化。加上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优势、卓越的基建实力等等,都吸引着外国投资大量涌入,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增长数据也是一年比一年亮眼,到了2010年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发展点亮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大家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大哥大”进化成了智能手机,拨号上网换成了光纤宽带,绿皮火车升级成了高铁,线下逛街变成了网上淘遍全球……
▲ 视频:中国经济在千禧年后快速增长。
当我们习惯了生活越来越好,就再容不下半点回落失意,连跑得慢些都觉得是在退步。如今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承压,更让不少人陷入迷茫:中国走向何方?自己又该怎么跟上?当我们想不明白,信心难免就会动摇,也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忆当年。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需要警惕的是那些躲在阴暗角落伺机而动的“恨国党”,“经济上行期的美”这类流行语,为他们“唱空中国”“贬低现实”提供了现成说辞,普通人的焦虑也成了他们借题发挥的素材。
这帮人特别擅长“左右打脸”,正反都是他有理:中国产业规模扩大,他说“内卷压榨”,产业转型升级,他又叹“抛弃工人”;房价上涨时高呼“韭菜可怜”,房价下跌时断言“经济崩溃”;消费旺盛被贬为“虚假繁荣”,消费低迷则自称“早有预知”。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拨开迷雾、滤除杂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就该派上用场了,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
怎么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人把过去套上“经济上行期”的光环,言下之意就是现在经济不行了,真是这样吗?一味以GDP论英雄,真的合理吗?
这就像评判一个人身体好不好,不能只看体重是否增长一样。增重确实是身体强壮的指征之一,但也很可能是暴饮暴食的结果。减重固然可能是亚健康,但同样可能是主动健身减脂,为增肌做准备。科学评估中国经济,要看更关键的“体检指标”:
比如“体型结构”,也就是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占比是否持续提升?产业链是否向中高端迈进?“肌肉”是否更结实、体态是否更健康?
又如“血液健康”,也就是金融稳定性。政府债务是否可控?企业杠杆率是否趋于合理?金融风险是否有效防范?血液通畅了,机体活力才能充沛。
再如“心肺功能”,也就是创新驱动能力。研发投入强度如何?专利质量和转化效率是否提高?创新是否真正成为发展的内驱力?心肺强健了,身体耐力才能持久。
不可否认,本世纪前十来年,中国经济一路狂奔,体量迅速扩大,但也带来了不少“健康隐患”。比如,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曾多次引发经济过热风险。环境承载压力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后来我们还认识到,中国这样规模接近2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需要的增量都比过去大得多,高增速本就不可持续。就像开车,不可能永远踩油门。
现在我们要的是高质量发展,不再单纯追求大块头,而要身材更匀称、身体更健康、活力更充沛。这当然不能简单称之为“经济下行”,而是我们主动“强身健体”的结果。如果说昨天的“快”,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那么今天的“好”,正在回答“优不优”的课题。
但扭转经济“亚健康”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调整的阵痛期。要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就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企业退出、职工转岗。还需要“消化”以前一些强刺激政策带来的包括地方政府债务上升、房地产泡沫在内的副作用,让经济机体恢复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我们是在还过去粗放式发展的“债”,而这种“还债”恰恰是成熟与进步的标志。
更要看清楚的是,中国经济当前还承受着美国的全方位围堵打压。美国要永远当老大,容不得任何国家挑战它的霸权。它那些过去拿来遏制其他经济体的手法伎俩,如今变本加厉,全部用在中国身上。面对末日疯狂的拦路虎,我们完全不受伤、不出血,那也是不现实的。
还好中国人从来不是吓大的,压力越大,斗志愈坚。纵有铁幕重围、千钧压顶,也只会砺我筋骨、铸我脊梁。所有技术封堵,最终都倒逼出自主创新的加速突破;所有市场壁垒,都在激发我们构建更独立、更有韧性的产业链与创新生态。这正是当下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复兴征程中必经的淬炼。
三
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要认识到,不管过去的回忆多么镀着金光,它都已经属于昨天。如果说,中国过去的增长靠的更多是汗水,未来的繁荣则要更多靠智慧。华丽转身后的中国经济,正在奔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中国经济正在进行再平衡,消费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过去五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80%。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约18%。消费品以旧换新一年带动消费超1.3万亿元。
▲ 近年来,中国在保持5%以上经济增长的同时,仍然大幅改善了空气质量。
——中国创新能力迈向世界前沿,创新驱动发展特征显著。中国拥有的百强科技集群总数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第一,科技创新密集度和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全球。中国“灯塔工厂”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全球“独角兽”企业也有很大比例在中国。无论是“海陆空天”基础研究还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都在全面发力。德意志银行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颠覆性创新力正在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互利共赢开辟新前景。近五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位居全球前列。2024年,在华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5.9万家,同比增长10%。众多外资企业用实际行动对中国投下信任票:阿斯利康宣布向中国研发中心投资25亿美元,特斯拉海外首座储能超级工厂落户上海,宝马集团与华为达成合作协议,全力开发智能应用生态。中国德国商会年度商业信心报告显示,受访企业选择长期投资中国,不仅因为中国市场巨大,更因为中国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
▲ 2024年6月,在上海宝钢股份宝山基地拍摄的“黑灯工厂”内景。
▲ 2025年7月,在合肥市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工厂拍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没有既定模板的攀登之路。纵向看,我们正在向上突破,冲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巅峰;横向比,中国依然以领先的增速和消费市场、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稳定的供给能力,屹立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无论从哪个维度看,我们都有自信的资格,更有从容的底气。
▲ 不要沉溺于过去,也不要幻想着未来,要将心神专注于当下。
最美的时代,不在身后,而在眼前。最强的信心,不靠空想,而凭双手创造。当下的换档转型,不是退步下行,而是爬坡过坎。每一次攻坚克难,都在铸就一个更强大、更坚韧、更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选择相信中国,其实就是相信自己,因为中国就是由无数个奋斗的你我汇聚而成。中国人如此勤奋,又这么聪明,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未来每一天都会是“经济上行期”。所有想要争口气的中国年轻人,与其躺着发梦,不如提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