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神雕侠侣》:李莫愁不懂爱

500

 

  佛教中的一些修行者视爱欲如同烈火,修道者如同干草,火来须避。因为爱一个人,就地害怕失去,如此患得患失,往往会使自己乱了方寸,也让他人压力重重。可见,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四十二章经》就曾设喻说:怀着爱欲的人,就像拿着火把逆风而行,早晚会把手给烧伤了。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就有这样一个女子,她因爱欲走上了“反派”之路,最后的她依旧被情所困,烧死了自己。此人就是李莫愁。

  李莫愁很美丽,却美得那么残酷。李莫愁很专一,把陆展元当作她的全部。李莫愁很执着,即使陆展元为了何沅君弃她而去,她也终身守身如玉:“江湖上妖邪人物之中,对李莫愁着迷的人着实不少。只是她对谁都不加青眼,有谁稍为无礼,立施毒手”。但是,这样一个情圣,结果是不断地伤害自己和她所爱的人。李莫愁可谓《神雕侠侣》的第一大魔头,她杀尽陆展元亲弟弟陆立鼎满门,何老拳师一家二十余口,跟她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只因为跟何沅君姓一个何,她一个也没放过。沅江之上六十三家货船行,也因为招牌上带了个“沅”字,而倒了大霉。多年以后为了找人给郭襄喂奶,竟然在襄阳城外大开杀戒,直接屠了一个村!最后身中情花之毒,被烧死在绝情谷中:

  李莫愁挺立在熊熊烈火之中,竟绝不理会。瞬息之间,火焰已将她全身裹住。突然火中传出一阵凄厉的歌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唱到这里,声若游丝,悄然而绝。

  而在书中,李莫愁祸害过的人还起了同情心:

  众人心想李莫愁一生造孽万端,今日丧命实属死有余辜,但她也非天生狠恶,只因误于情障,以致走入歧途,愈陷愈深,终于不可自拔,思之也不禁恻然生悯。

  在我看来,如此滥杀无辜,再把原因归到一个“情”字上,真的说不过去。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失恋,但失恋以后变得像她这么狠辣的人却极少见。程英陆无双还有公孙绿萼,都是“一见杨过误终身”,怎么她们就没有大杀四方?李莫愁的入魔,根本原因是太贪心了。如果说李莫愁是被陆展元抛弃才黑化的,那么她自己叛出师门,却怪师父偏心,不教她玉女真经,这不叫天性凉薄?她在绝情谷被众仇家围困,为了活命竟然把唯一的亲人和爱徒当作垫脚石扔到情花当中致使其惨死,这还不叫无情无耻?陆展元在跟她深入相处了解她是什么人之类,不赶紧跟她分手,难道还留着过年吗?

  恨天怨地的李莫愁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如果爱成了一种执着反倒会紧紧地捆着对方,自己痛苦,他人难受。不执着并不代表不爱对方,相反的,反倒给对方一个足以鱼游大海的广阔天空。如果尚未认识到盲目的爱所造成的灾害,那么还可以及时改正;如果坚持用爱去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那么还是应该反省一下:这真的是爱吗?还不如说是自私和贪心吧!

  有一首诗,据说出自一位活佛的笔下: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首诗其实也未必见得分明。假设如来是个自了汉,他证道后何不离了愚味的世人,而要苦苦宏法几十年?可见,佛是爱世人的!佛教并不排斥情感,恰恰相反,佛比我们许多的世人更懂得爱。在我看来,爱欲之火源自心中,本于自然,如何躲避?爱和欲望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断绝心中的爱欲,不也是对事物的过于执着吗?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觉得对于李莫愁的魔化,古墓派的责任比陆展元更大。古墓派祖师只因为自己被渣男王重阳伤过,就要求弟子断绝七情六欲,一辈子住在不见天日的坟墓里,这根本就是反人类好嘛!(当然林朝英还是留了后门的)

  佛对世人的慈悲与关怀,是出自于真诚理智的。理性的爱是博大的,永远不会变。佛观照众生,认识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轮转在生死界中,有时作人父母,有时作人儿女,有时作人师长,有时为人弟子,彼此都有着因缘牵连的关系。佛扩大心胸,将普天下的父母都视作自己的父母,把普天下的子女当作是自己的子女,情爱就不会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而无法自拔。佛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化作一股坚强的力量,将我们在迷中被障蔽的邪知邪见转换成正知正见。因此菩萨又称为觉有情,就是觉悟之后的有情,是面向众生发出无量无边的“慈悲喜舍”之情。人人有情,人人都可以是菩萨;只是佛、菩萨与人的差别,在于觉与不觉。人平时虽有情,但不觉,不觉就是迷,就会为情所困。

  何谓觉情?何谓迷情?李莫愁陆展元两人相爱得不得了,结果过了不久,一个要分手,一个要杀对方全家,这就是迷情。迷情是建筑在沙滩上的城堡,是不牢固的,也是盲目的。如果不加指引,不但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所爱的人。迷情与觉情的区别,就是这么大!很多人自己也知道,爱是盲目的,却坚决认为,爱本该如此!或者说:爱本来就不需要理性!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盲目的爱会造成多么大的危害!就连父母对子女溺爱,也会害了子女。

  理性与爱,并非如油与水一般不能相容的。佛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僧团持戒,真意在于取信于民,本身并没有否定爱。唯因真爱,所以断爱。正如《四十二章经》所说: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