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公益的“DNA双螺旋”

文 | 佘宗明

 

物理学家费曼曾说,假如人类科学知识尽失,只能留一句话传予后世,他认为这句话该是原子假设,即“所有物体皆由原子构成”。

公益的本质属性是向善,如果向善之心也有原子级内核,那里面应该内嵌了这样关于“利他-利我”关系的认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

许多阿里人公益观,便与此相通。

今年3月3日,马云就在2025阿里巴巴公益榜颁奖晚会的寄语中说:“不是公益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公益;不是我们给公益带来了什么,而是公益改变了我们。”

这仿佛是对他10年前所说的“公益是人生福报”的Call Back。2015年4月,马云曾在微博上写道,“我们今天捐赠的任何一笔钱,不管多与少,对改变世界甚至别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帮助别人是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发生变化,更加丰富。”

彼时的他,以124亿元的捐赠额登顶中国慈善榜,荣膺官方评选的“中国首善”。

也是在这一年,身为阿里巴巴公益一号志愿者的马云,向阿里员工发出了一封名为《期待你的礼物》的全员信,发出“请每个阿里人每年完成3小时的公益志愿服务”的倡议,由此拉开了阿里全员公益的序幕。

10年后,马云露面渐少。上次公开露面,是8月中旬现身内蒙探访蚂蚁森林,他跟种树人唠嗑、在林子里吃西瓜、跟柠条比高。

500

最新的“迂回”露面,则是9月5日阿里公益官宣的特殊拍卖会上:阿里内部将拍卖102

套“马老师、吴泳铭、蒋凡、吴泽明等签名版城市骑士专属制服”,义卖所得善款将全部注入“橙意计划”。据了解,此次公益拍卖的唯一参拍条件是:已完成/承诺完成2025财年的“公益
3 小时”。

这场特殊拍卖是阿里在95公益周的特别动作之一,另一个大动作是阿里首笔AI人才专项捐赠——9月8日,阿里捐赠清华大学,支持清华大学无穹书院建设和发展,共同探索AI顶尖人才培养。

城市骑士制服连着烟火人间的守护,AI专项捐赠连着星辰大海的托举,二者在阿里公益版图里形成奇妙共振,构成了阿里公益“人本主义”与“未来主义”双线演进的逻辑。

若要提炼贯穿其中的价值内核,我觉得可以用今年以来高频出现的四个字总结:投资于人。

投资于人,先要见“人”。马云的“公益是人生福报”和“公益改变了我们”,其实都是从人出发、由人及己,以利人为利己,核心也在于“人”。

 

01

 

“投资于人”,就该着眼于人,改善人的境遇,满足人的需要。

签名版城市骑士专属制服拍卖,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具象化表达。

阿里焕新骑士制服,本就承载着人本理念:可随气温调节温度的石墨烯衣领,能实时监测骑行状态的九轴传感器,可保障夜间安全的反光条,配备应急药品的急救包,含透明袋内置血型与紧急联系人信息的袖口,叠加酷似赛车服的流线型外观,诸如此类的巧思设计,都指向了同个命题——要让城市骑士职业更有尊严,安全更有保障。

而拍卖特别款骑士制服以反哺“橙意计划”,不啻为对这种人本理念的接续。“橙意计划”着力构建的,是对城市骑士的物质激励(如重奖见义勇为)、技能提升(如学历提升资助)、风险兜底(如职业伤害保障、家庭医疗帮扶、子女教育支持)三重保障,将义卖善款用在这上面,就是为体系化保障添砖加瓦。

到头来,从制服本身到拍卖行为,都注解了“橙意计划”的内涵:“橙意计划”的命名,是对阿里品牌标识的呼应,更传递着人文关怀的诚意。

500

“橙意计划”并非孤立善举,而是系统化关怀的强化巩固:多年来,饿了么技术团队为听障骑手开发语音转文字、订单特殊标记等无障碍沟通工具,遍布全国的“骑士驿站”提供免费饮水、充电、热饭服务,“社区侠”机制为见义勇为骑手提供重奖……都指向清晰。此次拍卖,则走在其“延长线”上。

AI专项捐赠,也是以“人”为立足点的公益落子。

可以看到,这笔非同寻常的捐赠,瞄准的是“人才”而非“设备”——清华无穹书院以培养新一代AI开拓者为使命,阿里大手笔AI专项捐赠就是为AI领军人才全周期培养助力。

究其逻辑起点,也许就在于:AI时代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而顶尖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投入与社会支持。

就像2015年启动的“乡村教师计划”是对乡村儿童的守护那般,阿里这次教育捐赠也是对未来创新者的呵护。

到头来,阿里在95公益周的这两场公益行动,都可归结为以人为核心、以社会变得更好为目标的长期价值投资。这正是“投资于人”的直观注脚。

而“投资于人”,也称得上阿里公益的“第一性原理”。这些年来,从阿里公益走出的众多公众耳熟能详的公益项目——团员系统、高德无障碍导航、医疗AI多癌早筛公益项目等,无不裹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底色。

 

02

 

“投资于人”,也需依赖于人,吸引更多人关注,带动更多人参与。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签名版骑士制服拍卖,设立了“完成公益3小时”的参拍门槛。员工通过志愿服务积累公益时,再用公益时兑换对骑士的支持,进而善善相扣,此举使得每份善意的传递都伴随着责任的确认,也能强化阿里10年来沉淀下的全员公益自觉。

凭着巧妙的闭环设计,阿里将公益从“后台的理念”变为了“前台的场景”,让员工从“任务式的参与”升华为“共情式的联结”。在此过程中,马云、吴泳铭们签名是以身作则也是积极带动,能带动更多员工蹈公益之行。

500

如果将这场拍卖置于阿里公益的实践路径与演进脉络中看,就不难发现,阿里向来善于将宏大的公益愿景拆解为可参与的细小目标,推动公益从支教、捐赠等固定范式变为跟日常生活场景关联的寻常动作,带动公益慈善活动以趣味化、场景化、社交化方式进入大众生活。

随着而来的,是公益因为共易特征、共意动员、共益指向而得到拓展。

共易对应的是降低公益参与门槛,让做好事变得更容易;共意瞄准的是以情感共鸣为纽带,带动大众化参与;共益要求的是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蚂蚁森林和公益宝贝等标杆性公益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降低了公益门槛,放大了公益效能,重塑了公益认知,推动了“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蔚然成风。

拿蚂蚁森林来说,它没有强迫裹挟,而是以零负荷式的游戏化设计最大化地降低了公益参与门槛:用户乘公共交通出行、网络购票等低碳行为都能积累“绿色能量”,用于在支付宝“蚂蚁森林”中种树,最终这些线上虚拟种树会转化为线下实体种植。

再就公益宝贝看,它也没有以舍己利人的行为机制调高公益难度系数,而是创新性的“交易捐”模式建立了可持续的公益参与模型:用户每下一单,商家就会捐多少钱,小到可忽略不计的单次捐赠数额,让商家和消费者可以无负担地参与公益。

500

阿里发起95公益周,其实也遵循着类似路径:“人人3小时,公益亿起来”的倡议,“人人参与,才是公益”的主张,都是在推动“人多力量大”的公益行为图景照进现实。

“人多”意味着公益参与者多、辐射面广,“力量大”则是公益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水成渊效果的投射。

 

03

 

“投资于人”,要秉持长期主义,有长远目光、长线思维,能行而不辍、锲而不舍。

无论是“乡村教师计划”点亮孩子的未来,还是AI人才专项捐赠守护人类的未来,阿里公益都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做跨越代际的长周期投资,通过时间复利让公益效果持续“增值”。

而包括蚂蚁森林、乡村特派员在内的特色公益项目,也都讲究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马云说:每人每年三小时,其实一点也不多,但是那么多人,坚持一年,两年,十年,那是非常可贵的一件事。

过去的10年间,阿里内部涌现出了超过300个由员工自发组织的“幸福团”,汇聚了逾17万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累计贡献了超35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

“乡村教师计划”10年来已支持逾1000位乡村教师,直接惠及120万乡村儿童。

蚂蚁森林带动7.5亿人通过「捐能量」方式参与生态保护,累计种下超6亿棵树,绿化面积超650万亩,创造了逾470万人次的种植、养护、巡护等劳动增收机会。

500

截至2023年9月,公益宝贝已吸引超8亿消费者和800万商家自愿加入,产生近600亿笔爱心订单,资助了大批公益项目。

团圆系统通过与警方、媒体联动,协助找回超5000名失踪儿童,找回率高达98.5%……

这些履践致远的成果,都是对“长期主义”的注解。

道德驱动的公益终究是难续航的消耗品,创意带动的公益才是可持续的增值品。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就认为,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通常很难持久,只有通过战略性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对社会施以最大的积极影响,同时收获最丰厚的商业利益。

何为“战略性地承担社会责任”?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前段时间对阿里十年员工之路中“连个变化”的概括,就给出了答案。

这两个变化,一个是更加关注用技术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另一个是将公益与公司产品服务的深度结合,“今天所有阿里的业务场景中都有公益的设计”。

从为独居老人提供
“线上下单、线下配送” 营养餐的淘宝闪购 “助老e餐”,到标注盲道、无障碍电梯位置的高德地图
“无障碍导航”;从鼓励用户将闲置物品捐赠给贫困地区的闲鱼 “循环公益”,到为城市骑士新增 “意外医疗垫付” 服务的饿了么
“骑士保障升级”……都将公益逻辑嵌入了产品基因。

如此一来,阿里人也能将自身的技术储备、组织能力和生态优势,凝合成助推社会进步的问题解决方案。

在爱心驱动、理性支撑、创新加持、业务贴合之下,“投资于人”的善举自然能更为持久。

 

04

 

从全员性“公益3小时”,到蚂蚁森林、爱心宝贝,再到骑士制服拍卖、AI人才专项捐赠,阿里公益之路,本质上始终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商业力量更好地服务人类?

解法就藏在阿里95公益周的探索中:骑士制服是解决当下痛点,守护个体尊严;AI专项捐赠是着眼AI时代需要,托举人类未来。前者“向下扎根”,满是烟火人间的温度,后者“向上生长”,有着星辰大海的高度,二者共同勾勒出了阿里公益的独特图谱,其中的“人文”与“科技”的DNA双螺旋清晰可见。

而双螺旋的碱基对,正是“投资于人”:人也许是城市骑士,也许是AI人才,也许是其他需要帮扶支持者。而不论是织密骑士关怀网络,还是助力AI事业,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人”。

“投资于人”不是零和博弈里的资源让渡,而是在着眼于人、依赖于人和长期主义坚持中创造增量价值,让企业、个体、社会共同成长,让商业价值跟社会价值实现共生。

现在看,阿里公益就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共生中,注解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71年前在奠基性著作《管理实践》里的阐述:一个企业管理者最终极、最根本、最高的责任,是在管理中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

值得说道的是,就在今年5月,《时代》杂志首次评选“百大慈善人物”榜单,马云以“支持未来的商界领袖”(Lifting up rising leaders)的评语赫然在列。

500

《时代》杂志专门援引了马云一段话:“相信小的伟大,要帮助年轻人,帮助小人物。在年轻人心里播下种子,他们长大后,就会改变世界。”

某种程度上,这正是阿里公益“投资于人”的价值凝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那些能做的好事,本质上亦是播种,为个体播下关怀的种子,为未来播下创新的种子。

播种之后,自有收获。这里的收获,兴许就是“既以为人”后的“己愈有”,是“既以与人”后的“己愈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