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看细节(五):“中国钢都有智慧”,中国无人机的新特征,美军显然跟不上
就在中国九三大阅兵展出多型“前所未见”的新概念无人机之后,美国海军“突然”紧急签署了采购舰载版协同作战飞机(CCA)的协议,表明五角大楼在无人作战飞机领域的“紧迫感”。然而看看美军公布的这些无人机概念图,再看看九三阅兵上公开的中国无人机,表明美方无人机的作战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背后代表中美无人作战装备的整体思路存在巨大差距。
美国“动力”网站“战区”频道称,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无人航空和打击武器项目执行办公室公布的信息显示,安杜里尔、波音、通用原子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现已与美国海军签订了“概念性”的CCA设计协议。从美国海军公布的合同要求看,未来这些CCA无人机总体性能与美国空军的同类装备大致相同,以保持一致性,更注重足够便宜的特性,要求它们必要时可以成为“消耗品”,执行单次自杀式攻击或用于训练、测试和评估活动。
美国空军CCA“增量1”项目的两种无人机型号已经公布了:通用原子公司的YFQ-42A和安杜里尔公司的YFQ-44A。目前它们还处于原型机试验阶段,YFQ-42A勉强赶在九三阅兵之前完成首飞,而YFQ-44A的进度只能说“还差一点”。
YFQ-44A无论是尺寸还是特征,顶破天能算是第四代战斗机的水平
相比之下,根据此前中国九三阅兵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消息,这次参加阅兵的两种同类型“无人作战僚机”已经服役,进度显然超过美军不是一点两点。更重要的是,中国自主作战无人机的作战思路,领先优势更为明显。
中国“无人作战僚机”与美国的CCA类似,都采用机背进气,表明它们不追求高机动性能,而是腾出足够的机腹空间容纳内部弹仓,携带更多燃料或弹药,以满足配合有人战斗机、特别是隐形战斗机协同作战的任务。考虑到美国武器装备的“天价特性”,CCA所谓的“廉价特性”恐怕只符合“美军标准”,相比之下,中国成熟的无人机产业链能够提供的产品,显然才是真正的物美价廉。
但关键在于九三阅兵无人机方队里的最后两种无人机——中国定义为“无人制空作战飞机”,或者更通俗地说,是自主无人战斗机。它们的尺寸类似歼-10这样的中型战斗机,整体气动布局与常规战斗机类似,表明它们对于常规空中机动相当重视,而不是只能承担常规无人机“空中导弹库”的角色。由于不需要飞行员座舱和生命维持系统,这些“无人制空作战飞机”有更多的内部空间和有效载荷容纳燃料、武器与弹药,而且布局可以更为合理。
从现场照片看,它们的确设置了内部弹舱,其尤其是侧弹舱尺寸惊人,很可能具备携带霹雳-15这样大尺寸空战武器的能力。考虑到无人机不受人体承受极限的限制,它们可能具备更强大的空中机动性能。
另一方面,与常规战斗机相同的尺寸以及采用了疑似涡扇-10C发动机为主动力,意味着它们有足够的续航能力和发电功率。尤其是后者非常重要——现有无人机往往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而无法配备先进雷达,需要外部数据链提供战场信息。对于以侦察和对地打击为主的传统无人机来说,数据链传输信息带来的数据延迟影响不大,但对于分秒必争的空战来说,就是及其重要的关键因素了。“无人制空作战飞机”依靠自身先进雷达获取前方空域情报,是它们执行高风险的空战任务的必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中国“无人制空作战飞机”外形简洁光滑,采用了六代机标志性的无垂尾设计,显示它们除了具备传统战斗机的任务外,还非常重视隐形特性,暗示它们可以作为无人版六代机,或者至少是具备与六代机协同作战的能力。如果说此前有人认为,类似歼-36这样的六代机设计被认为“偏笨重”“不适合空中格斗”,那么“无人制空作战飞机”则表明了中国空军对此早有规划——歼-36只管高速远程攻击,无人僚机负责“近距离护卫”。
因此对比中美的新一代主战型无人机设计(类似FPV这样的战场消耗类无人机就不用比了,美国现有产品连乌克兰都比不上),就可以看出双方对于未来战场的设计差异——中国两大类型四种全新无人机囊括了空战协同和自主作战的新趋势,而且还全部都已经服役;美国尚处于研制阶段,尤其是在六代机领域,无论是有人战斗机还是无人机,都被中国远远抛在后面。
当然对于美国来说也有好消息——至少这次有中国现成的装备可以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