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带来的军事变革的理解

1.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质变

机械化 (Mechanization):以坦克、飞机、舰船为代表的平台机动能力革命。

信息化 (Informationization):以网络、数据链、C4ISR系统为代表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能力革命。其核心是 “网络中心战” ,让所有单元“看得到、听得清、传得快”。

智能化 (Intellectualization):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为驱动,核心是 “决策中心战” 。其目标不仅是信息共享,更是实现自主或人机协同的快速、最优决策,从而在决策周期上彻底碾压对手。

2. “信息化节点”从“连接”到“认知”

“凡是带传感器、雷达、摄像头的各类功能节点都转化为信息化节点”:

传统信息化节点:是一个数据源。它采集信息(如雷达看到飞机),然后通过网络上传给指挥中心,由人类进行分析决策。

智能化节点:是一个具有边缘计算能力的认知单元。它不仅在采集数据,更在本地实时处理和理解数据。

例如:一个智能摄像头不仅能拍到图像,还能通过内置的AI算法瞬间识别出目标是士兵、坦克还是民用车辆,并仅将“结论”(一辆T-90坦克,坐标XXX)而非庞大的原始视频数据上传至云端。这极大地减轻了网络带宽压力,并加快了决策速度。

这些节点(无人机、无人车、单兵外骨骼、甚至智能弹药)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分布式“智能感官网络”,实现了对整个战场近乎透明、实时的感知。

3. “降维打击”的本质:决策优势与OODA循环碾压

“降维打击”并非物理层面的毁灭,而是体系性、认知层面的碾压。其核心体现在对 “OODA循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的极致加速和压缩。

传统体系:观察(雷达发现目标)-> 调整(信息逐级上报,多级指挥所研判)-> 决策(高级指挥官下令)-> 行动(部队接令攻击)。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智能化体系:

观察:成千上万个智能传感器同时、多维地感知战场。

调整:AI云端大脑和边缘节点并行处理海量数据,瞬间完成目标识别、威胁排序、方案生成。

决策:AI向人类指挥官提供多个经过评估的优选方案(甚至在人授权下自主处理低优先级目标),实现“人在回路中”或“人在回路上”的决策。

行动:指令直接下达给最近的、最合适的无人平台或增强士兵,立即执行。

结果就是: 一方还在“观察”和“调整”阶段,另一方已经完成了多次“决策-行动”循环。这就像两个拳手对打,一个出一拳的时间,另一个已经打出了十拳,并且每一拳都打在要害上。这种决策速度和质量的代差,就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4.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这种智能化体系也并非无懈可击,它同样面临巨大挑战:

高度依赖网络和能源:一旦通信被干扰、节点被破坏或电网被摧毁,体系的效能会大幅下降。

算法漏洞与“数据投毒”:AI的决策依赖于数据和算法,这些都可能被欺骗、干扰和攻击。

伦理与失控风险:赋予AI杀戮决策权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伦理挑战,“终结者”场景虽遥远但需严格规制。

成本与不对称应对:构建全套体系成本极高,但发展廉价的反制手段(如电子战、网络战、低成本蜂群无人机)则相对容易,可能形成“矛与盾”的新一轮博弈。

因此,面对这种挑战,其他国家并非只能坐以待毙。发展反智能/非对称战法(如混合战争、游击战、电磁频谱战)和对等的技术,是应对这种“降维打击”威胁的关键。

所以在9·3阅兵中看到网络部队、信息支援部队、军事航天部队就已经明白国家已经了解了这类体系的优缺点,查缺补漏,锻造最强的“矛盾”。

总结

​现代战争正在从“网络中心战”向“算法中心战”演进。其本质是数据、算力和算法取代传统的钢铁和火药,成为核心战斗力。通过将无数智能节点融合为一个具有“感知-理解-决策-行动”能力的有机整体,从而在认知维度上建立绝对优势,实现对传统军事体系的压倒性控制。这确实是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重新定义着未来的战争规则和战略平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