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婚:上海屋檐下的“陌生人”,何以成为都市婚姻新常态?

500

在裸婚、拼婚的热议尚未退潮时,一种名为“干婚”的婚姻形态已在上海静默蔓延十余年,并逐渐扩散至全国中小城市。这种夫妻同住却形同陌路的关系,折射出当代都市人在情感与现实夹缝中的生存困境。

一、干婚的本质:亲密关系的抽离与功能化“干婚”并非法律概念,而是对一类婚姻状态的描述:夫妻维持法律关系和同居形式,但情感联结近乎断裂。他们可能:

- 同住分房:如上海的王女士与刘先生,离婚后仍同居一室,费用AA制,家务分摊,关系退化为“室友”;

- 零交流共存:李女士与丈夫张先生同住十年,却坦言“半年未见,相见无言”,仅因孩子与面子维系婚姻空壳;

- 经济共同体:孝感女孩小美与丈夫婚后矛盾频发,但因无力单独承担房贷,选择无感情AA制生活。

二、上海成干婚高发地:三重高压下的无奈妥协

1. 经济枷锁难以挣脱上海高房价与生活成本构成现实壁垒。离婚意味着一方需另觅居所,但购房或租房成本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李女士直言:“在上海买一套房太难,租房开销也不小,我们都没能力负担。” 房贷共担成为捆绑夫妻的沉重链条。

2. 职业发展与社会评价的隐形桎梏部分职业对个人稳定性要求严苛。李女士担忧离婚可能被视为“不稳定因素”,影响晋升机会。职场中离婚易引发流言,在竞争激烈的上海,职业前景成为维系婚姻的功利考量。

3. 子女成长与家庭体面的双重绑架孩子是多数干婚家庭的核心纽带。父母为保全“完整家庭”的表象,主动牺牲情感需求。社会学家指出,这反映家长在高成本育儿环境中的恐慌——唯恐单亲影响孩子升学或心理。小美等年轻人亦坦言,最初不离婚“纯粹为了孩子”。

三、蔓延全国:现代婚姻的集体焦虑干婚绝非上海独有现象,其底层逻辑具有普遍性:

- 快节奏割裂情感:高强度工作压缩夫妻交流时间,疏离感日积月累;

- 婚姻祛魅与工具化:年轻人更理性看待婚姻,当爱情消退,可将其视为资源整合的经济合作;

- 代际压力转化矛盾:催婚潮下仓促结合,感情基础薄弱,矛盾爆发后以“干婚”止损。

四、争议与反思:妥协还是觉醒?干婚引发两极评价:70%民众视其为现实压迫下的无奈,批评者则指责其虚伪。但更深层看,它揭示了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性危机:

“干婚现象是情感与现实间的艰难妥协。在高房价与快节奏的夹击下,越来越多人被迫以‘家庭完整’换取生存资源。”

这种模式虽不完美,却为部分家庭提供了缓冲带。如王女士离婚后与前任反而相处更融洽,实现“合作关系”的重构。其存在警示社会:需破除对婚姻形式的单一崇拜,正视多元家庭形态的合理性,并通过降低居住成本、完善托育服务等政策,为情感存续创造空间。

干婚如同一面棱镜,映照出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在物质与精神间的撕扯。当“家”退化为物理居所而非情感归宿,其背后不仅是婚姻的异化,更是一个时代集体焦虑的显影。如何让婚姻回归温度,或许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求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