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家界景点5年亏损 13 亿?

为什么张家界景点5年亏损 13 亿?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9月8日星期一

山东大姐的灵魂拷问火了:“长城不是你修的,张家界不是你立的,零成本圈起来收门票怎么还能亏 13 亿?” 这话听着解气,戳中了不少人对 “景区赚钱” 的固有印象,但要是真以为景区靠门票就能躺赚,那可就把账算简单了。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这 13 亿亏损到底亏在哪儿,景区的钱袋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纠正一个关键误区:“零成本” 纯属想当然。张家界这类世界级景区,每年花在基础设施上的钱就是个天文数字。光 2022 年,湖南省就给武陵源景区批了 4 亿专项债券,专门用来修停车场、游客中心和无障碍设施,还有 4400 万中央预算资金花在遗产保护上。这些钱可不是一次性投入,围栏要补、步道要修、索道要维护,就连山上的防火设备和救护站,每年都得砸钱更新。美国国家公园光积压的维修账单就有 229 亿美元,咱们张家界能好到哪儿去?更别说景区里 1100 多个员工要发工资,环保车、观光电车要烧油,这些都是每天睁眼就有的固定开销。山东大姐觉得门票收入 “肯定远超维护费”,但现实是,2024 年张家界全年门票相关收入才 4.32 亿,连当年 5.82 亿的亏损额都不够填。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这景区到底是 “国家的” 还是 “私人的”?答案很明确 —— 张家界旅游集团是国有控股企业,说白了就是国家的盘子。但 “国有” 不代表就能随便赚钱,反而可能因为体制问题背上更多包袱。比如 2013 年桂林旅游盲目并购的 “不良资产”,后来都成了年年计提减值的 “吸血鬼”,张家界也犯了类似毛病。2024 年光 “大庸古城” 一个项目就亏了 5.96 亿,直接把其他盈利景区的利润全给吞了。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操作,在不少老牌国企景区里都能看到,不是经营者故意 “掏空资产”,更多是过去扩张留下的后遗症。

那问题来了:既然是国家的景区,亏了钱就该给老百姓一个说法吧?山东大姐呼吁 “公开账目”,这点没毛病。但咱们也得看到,景区亏损不全是管理问题,还有大环境的锅。2020 年疫情一来,张家界游客量断崖式下跌,2024 年虽然整体旅游回暖,可购票游客还少了 2.61%。更头疼的是 “成本刚性”—— 不管游客多不多,员工工资要发、设备维护要做,收入降了成本却降不下来,这不亏才怪。桂林旅游就吃过这亏,2024 年毛利率跌到 27.5%,比疫情前少了一半还多,门票降价、OTA 平台抽成,钱越来越难赚。

不过话说回来,老百姓的质疑也不是没道理。这些年确实有景区打着 “国营” 旗号乱花钱,搞些华而不实的新项目,最后亏了钱让国家兜底。就像桂林旅游那些常年亏损的子公司,7 年都转不出去,成了甩不掉的包袱。所以山东大姐的愤怒,本质上是对 “国有资产不能随便造” 的朴素诉求。这时候更需要的不是情绪化指责,而是真刀真枪的改革 —— 比如把景区账目晒得更透明,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让老百姓看得明白;再比如别总盯着门票收入,多开发点文创、民宿这类新业务,把 “门票经济” 变成 “体验经济”。

最后总结一句:张家界的 13 亿亏损,既不是 “零成本圈钱” 的谎言,也不是 “国有资产流失” 的黑幕,而是景区运营中 “收入弹性小、成本刚性大” 的现实困境,再加上过去战略失误留下的烂摊子。山东大姐的疑问提得好,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景区发展的真问题,但解决问题还得靠理性分析,而不是简单的 “赚了是贪、亏了是腐” 的二元论。毕竟咱们都希望张家界能一直美下去,而不是在争议中慢慢衰败。当然张家界的管理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尤其是当由于新冠而游客锐减时,你的服务团队的规模就不能相应灵活削减吗?

附:@山东大姐的原文:

长城不是你修 的,

泰山不是你 堆 的,

黄河壶口不是你 挖 的,

张家界奇峰不是你立的,

零成本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圈起来,

收门票怎么还能亏损呢?

张家界最近5年亏损了13.48亿,

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圈起来收门票,

还能亏损!

我实在想不通!

是什么原因大家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