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俄罗斯远东在崛起,中国起关键角色

人大重阳网综合媒体报道:9月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人大重阳全球治理论坛(2025年秋季)“远东崛起:长期被低估的区域”主题研讨及报告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学界、企业界与智库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战略地位、经济发展趋势及中俄合作前景展开深入研讨。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银行保险报、北京日报、凤凰卫视、深圳卫视、香港01等媒体报道本次会议。

500

9月3日至6日,第十届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在海参崴举办,人大重阳第三次受邀参会并发言。自俄乌冲突以来,人大重阳已十余次深入俄罗斯调研,尤其是先后五次调研远东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正式发布的《远东崛起:长期被低估的区域》报告,正是基于最新实地调研成果和系统研究而形成,对远东战略地位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研判。

500

报告指出,远东地区位于俄罗斯东部,位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东部与太平洋之间,面积695.3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国土的40.6%,人口约780万人,占总人口的5%左右。长期以来,这一地区被视为“边缘地带”,但随着2014年“向东看”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战略地位迅速提升。

俄罗斯总统普京9月6日出席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强调远东发展是“21世纪的国家优先事项”,并计划2036年前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使该地区在经济、民生等指标上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欧亚大陆合作新枢纽。

报告提到,过去十年远东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0万亿卢布,人均投资水平是俄罗斯全国平均值的两倍,而未来十年内远东和北极地区将新增 600多个城市发展与民生项目,报告测算并预计未来十年内远东固定资产投资将累计达到40至50万亿卢布,帮助远东实现“未来型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

报告深入探讨了远东崛起的成就和动力,2014至2022年间,远东固定资本投资增长99%,为全国水平的2.6倍;矿产开发和建筑业增长达全国的3.3倍。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7万亿卢布,较2014年增长42%,年均增速3.8%,高于全俄平均水平,已成为俄罗斯新的经济引擎之一。

报告探讨了远东崛起背后的投资驱动升级以及“南北双引擎”新格局,2019至2023年远东投资总额累计增长60%,其中私人投资占比91%,显著高于全俄81%;远东南部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依托港口与铁路优势保持领先,而北部的雅库特、萨哈林和楚科特卡则凭借北极航道和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快速崛起,形成“南北双引擎”新发展格局。

报告还综合分析了远东高速增长背后存在的结构性挑战。

一是“国土贡献度失衡”,占全国40.6%的面积,却仅贡献约5.4%的GDP;二是投资结构偏重资源与交通物流,产业单一,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三是人口外流严重,2018至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3.56%,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迁;四是社会矛盾突出,尽管2024年平均月薪9.4万卢布,高于全国平均,但仍有11.6%的居民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且物价比全国高22%,住房条件改善不足。

在此基础上,报告指出了中国视角下的远东合作机遇,作为远东最重要的外部合作伙伴,中国将在该地区扮演关键角色。

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2448.1亿美元,其中远东与中国的贸易额达1.9万亿卢布,2018至2023年间增长近2.5倍。当前,已有65个中资项目落地远东,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卢布。北极运输走廊被视为“冰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2024年该通道货运量达3790万吨,为“一带一路”与东北振兴战略拓展了新的空间。

报告最后提出未来中俄在远东合作中的几大重点方向。

一是加快资源深加工和产业多元化,摆脱“资源陷阱”;二是构建“引得来、留得住”的人才与民生环境;三是深化互联互通,借助北极运输走廊拓展合作空间;四是推动合作机制从项目驱动走向制度化与多边化,以实现长期稳定的战略共赢。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多位专家就远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远东已不再是俄罗斯的“边缘”,而是未来二十年影响欧亚格局的重要“枢纽”。

《远东崛起:长期被低估的区域》报告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学界对俄罗斯远东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进入新阶段,也为中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与政策参考。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继续东移,远东的发展不仅将重塑俄罗斯的区域格局,更将在中俄合作与亚太合作框架下展现更广阔的战略价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