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需要新叙事

500

靠着“生长激素一哥”这块金字招牌,长春高新过去十多年几乎把中国儿科内分泌赛道吃了个遍。

但2024—2025年,行业的风向与公司的财务曲线一起转了弯:集采与竞品叠加、渠道和支付环境变化、疫苗与中药板块的周期性波动,都把这家老牌白马从“盈利机器”拉回了“增长的起点”。

公司上半年披露数据里,收入几乎原地踏步、利润明显承压,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商业模式从“高壁垒现金牛”向“创新驱动+多元管线”的艰难换挡。赴港二次上市的决议,看似是“资本动作”,本质是在给新战略寻找叙事锚点与资金弹药。

01 主业“触底”,却缺乏足够向上空间

2025年上半年,长春高新收入持平但利润下滑,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营收逆势增长到54.69亿元,却未能转化为利润的相应改善;百克生物大幅下滑,华康药业与地产板块保持小幅正增长,整体拽不动集团利润曲线。

更关键的是费用结构的跃升:销售费用23.86亿元、管理费用7.24亿元,分别同比+23.43%与+31.26%,意味着为守住份额和推进新品做的“肌肉训练”,短期直接吞噬了利润。

拆业务线看更清楚:

1)生长激素仍是现金流底盘,但“以价换量”的性价比在下降。一方面,省级带量采购及区域集采对长效水针价盘形成硬约束,浙江等地中标执行后价格显著下探,行业降价成事实;另一方面,儿科端的自然渗透率经历多年教育与拓展已接近“可得人群”的阶段上限,新增增量开始依赖成人适应症拓展与基层下沉,两者都不如儿科端“起量快、回款稳”。这解释了为何金赛的收入可以同比小增,但利润端明显受挤压。

500

2)疫苗/百克生物处在周期低谷。上半年百克生物收入约2.85亿元,同比-53.93%;归母净利润为负。这既有产品结构与放量节奏的客观周期,也叠加了渠道与竞品压力。对于集团层面,这一块当下更像“波动变量”而非增长引擎。

3)中成药/华康药业与地产贡献稳定但天花板明显。华康药业收入约3.78亿元、地产收入约4.60亿元,上半年都实现小幅增长,但这两块无论在毛利率还是成长性上都难当集团中枢级增长引擎。

从结构到势能,主业确有“触底”的迹象:金赛收入未再下坠,渠道与产品结构调整(长效占比提升)起到托底作用;但向上空间依旧受制于三座大山——价格锚定、适应症拓展速度、渠道体系与患者支付习惯的再教育成本。

当费用端高举高打、行业价格中枢下切,现金牛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低脂牛”。这也是为何公司会选择把资源更快地转向创新药与海外:在旧坡起新车,坡道更长、扭矩更小,换挡是理性的,但代价就是盈利曲线的阶段性震荡。

02 赴港上市的“必要性”与“充分性”

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拟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的议案。管理层给出的逻辑很清楚:全球化战略+海外融资能力+品牌国际化。站在公司当前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上,这一步的“必要性”不难理解。

必要性一:研发强度已来到“不退路”的区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3.35亿元,同比增长17.32%,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20.21%,其中研发费用11.55亿元,同比增长30.22%。这在A股大中型医药公司里属于“头部”,背后是十数条处于临床/申报阶段的分子、适应症拓展与制剂工艺升级的长期投入。

必要性二:A股与港股的投资者结构差异。医药创新周期长、信息不对称高、审评与支付政策变量多,长线资金的“容错心态”在估值里非常关键。港股的“全球资金池”与更活跃的二级市场跨境做多/做空参与者,既可能带来更好流动性与更大波动,也有望带来与海外同业更可比的估值锚。对一只开启创新药商业化元年的公司,资本市场“听懂你的故事”与“能给你时间”都很重要。

不过,充分性并不性感。

赴港只是融资与定价平台的切换,不天然改变基本面。如果创新药上市不及预期、医保准入进程与支付价格不及预期、国际化推进慢,估值中心仍会锚向现金流质量。

另外,港股“生物医药估值谱系”的波动极大,成败在临床数据与商业化路径。公司要把“研发强度”转化为“现金流强度”,必须跨过三道门:真实世界疗效与安全性、医保(或商保)准入与放量路径、医生教育与学术共识建立。

港股二次上市若没有清晰的国际业务与海外销售曲线,很难获得稀缺性溢价。到目前为止,公司还是以国内现金流+部分海外BD的雏形为主,资本市场会更看重一年内的可验证里程碑(医保准入、放量数据、海外注册节点等)而非长远口号。

03 国际化与创新药

国际化目前仍是“小占比+高增长”的典型组合。公司口径称海外业务在2024年实现“突破式增长”,增速高,但绝对值偏小;这意味着在集团口径里,海外收入对利润表的撬动还不够,更多是“战略延展”的信号。

把海外做大,绕不开三件事:注册/准入、渠道与学术推广、医保支付有限与销售合规压力。传统激素类产品在新兴市场的放量速度,取决于当地法规与医疗体系成熟度;而创新药出海的难度更高,往往需要本地临床桥接、伙伴协同或授权出海,周期与成本都不低。

创新药是公司最想讲、也最该讲的故事。公司自研的IL-1β单抗(商品名“金蓓欣®”/伏欣奇拜单抗)已于6月30日获批,是国内首个同通道产品,瞄准痛风等炎症场景,属于机制差异+未被充分满足需求的交叉地带。从临床与支付视角,这个品种要回答三道题:

1)与现有治疗(小分子/激素)相比的真实世界优势;

2)医保准入与价格锚定(商保为补充):若难以快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定价与可及性会限制放量速度;

3)科室共识与路径纳入:风湿免疫/内分泌/骨科等多学科的共识与路径,决定了医生是否愿意“用起来”。

而且,公司创新管线不仅限免疫炎症,还在女性健康、肿瘤、内分泌代谢等方向铺线,但真正影响利润表的,只有能进医保并放量的那几条。研发投入的厚度已足够,接下来要靠数据与准入来“盖章”。

把主业、创新、国际放在同一坐标系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冷”的判断:

现金牛业务(生长激素)短期稳住、难言再繁荣。价格锚定与人群天花板决定了它的“增速上限”,更多承担“现金流供给”的角色。

创新药进入兑现期,但兑现不是“讲过就算”。上半年公司把研发强度拉到20%+,这是向“Biotech化”的结构性迁移,但数据、准入与学术三件套缺一不可。

04 结语

长春高新正从“单核现金牛”走向“多核增长”——这条路对任何一家中国医药公司都是必经之路,但不是坦途。

A股的白马溢价,曾建立在稳定的价格体系与清晰的医生教育路径之上;而未来的估值,要押在研发选择、临床数据、准入策略与国际化执行之上。赴港上市能带来更广的资本受众与更灵活的融资工具,但不能替代产品力与执行力。

真正能改变公司中长期定价权的,是“创新药的首年放量数据+海外注册或授权的实质性突破”。如果这些节点在未来12—18个月连续出现,长春高新的“新叙事”才算立住;反之,故事讲得再动听,利润表也会用最朴素的方式还原——现金牛在瘦身、研发在烧钱,估值就会在区间里反复。

所有的宏大叙事,最终都得落在两组数字上:收入/利润的结构变化与研发/国际化的里程碑进度。这既是公司向上的路标,也是投资者判断“性价比”的锚。

撰文:梅江

编辑:大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