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平台集体下调抽佣,后网约车时代该向何处去?

这些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约车日渐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在最近网约车平台集体下调抽佣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想问后网约车时代这个市场该向何处去?

500

一、网约车平台集体下调抽佣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今年是网约车司机公认最难熬的一年,也是行业动作最多的一年。

从“打车有异味”到“付费才能开空调”,司乘矛盾频繁发生,一个原因是司机收入持续承压。在监管部门频频出手的背景下,滴滴出行、高德地图等多家网约车平台近日发布降低抽成通知,其中滴滴、T3和高德最高抽成降至27%,曹操降至22.5%。

网约车司机对此都很关注,但为之雀跃的并不多。“没感受到什么不同,年年都说要降(抽成),从没觉得降过”,多位网约车司机告诉21记者。如果每笔订单下调2%的抽成,意味着一个月多出约100元-200元的流水收入,比起今年大幅下滑的订单量和收入,几乎是杯水车薪。

具体来说,滴滴出行和T3出行承诺,单笔订单的最高抽成比例不会超过27%。滴滴出行称,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且对每月完成50单以上的司机,保障月均抽成上限25%;曹操出行承诺,APP、小程序订单的抽成比例上限将由原来的22.7%下调至22.5%。

高德打车承诺,将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同时,自身的信息服务费上限全部降至9%,综合成本降低2%。

21记者在8月25日-27日间使用滴滴打车,有优惠券的订单平台并未抽成,普通订单的抽成在22%-27%之间。前述两位司机的后台数据显示,他们八月份的月均抽成大约19%。

500

二、后网约车时代该向何处去?

近期,多家网约车平台集体宣布下调抽佣比例,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在后网约车时代,行业究竟该向何处去?

首先,烧钱扩张模式已经是妥妥的过去式了。在网约车发展的早期阶段,网约车赛道主要依靠资本注入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彼时,风投资本充裕,企业通过高额补贴、低价倾销等方式吸引用户和司机入驻,形成了一场激烈的“烧钱大战”。这种策略确实帮助一些头部平台快速建立起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度。

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以及监管政策的收紧,单纯依赖资金堆砌的增长模式已显露出弊端。一方面,持续亏损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日益紧张;另一方面,过度竞争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体验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当风投开始退坡时,这种不可持续的经营方式必然面临转型压力。因此,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成为行业的共识。

500

其次,当下降低抽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当下,网约车市场已逐步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在经过多轮洗牌后,头部平台的用户数量普遍逼近天花板,增量人群难以捕获,行业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博弈。在这个阶段,平台单纯依靠获取新用户来实现增长变得愈发困难,提升用户体验和留存率成为关键。

此时,司机作为平台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过高的抽成比例会导致司机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司机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甚至导致部分司机离开平台或行业。而降低抽成比例,有助于增强平台对司机的吸引力和粘性,提升司机的服务质量,最终提高乘客的满意度,形成良好的服务生态。

从政策导向来看,交通运输部门多次强调要保障司机合法权益,降低过高抽成。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多地监管部门就抽成问题屡屡约谈网约车平台,明确要求合理设定抽成比例,保障司乘合法权益。

此次多家平台集体降低抽成比例,正是市场竞争和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约车行业正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优化平台与司机之间的利益分配,来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500

第三,聚合模式下的多层抽佣才是网约车真正的难题。其实比起单纯的降低1-2个百分点的抽佣,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随着“聚合打车”模式的兴起,多道平台的层层抽佣现象日益凸显,司机实际到手收入被严重侵蚀。聚合平台本身不直接拥有运力,而是通过技术接口整合多个网约车平台的运力资源,为用户提供“一键全网叫车”的便利。

然而,这种模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引入了复杂的佣金分配链条。司机在完成一笔订单后,可能需要同时向运营平台和聚合平台支付两道甚至多道佣金。这意味着,司机的实际收入被多重“中间商”瓜分,而平台方却以“技术服务费”或“信息服务费”的名义规避监管。

与此同时,司机又陷入“单量困境”:若不接入聚合平台,单一平台流量有限,订单量难以保障;若接入,则面临高抽佣压力,收入增长受限。这种“两难境地”不仅加剧了司机的生存压力,也扭曲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得聚合平台凭借流量优势成为新的“抽水机”,而真正提供服务的司机和运营平台却沦为被动接受者。

500

第四,打破中间商赚差价模式才是未来真正需要探索的事情。一方面,平台需要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减少对抽佣的过度依赖。可以借鉴一些创新的模式,比如说外卖、小件运输等多元业务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为司机提供了更多收入来源,进一步降低了对单一网约车业务的抽佣压力。其他平台也可以探索类似的多元化发展路径,通过拓展新业务、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来降低对司机抽佣的依赖程度。

另一方面,平台应完善派单机制和收入构成。优化派单逻辑,确保订单分配公平合理,避免出现订单分配不合理导致司机收入差异过大的情况。此外,除了降低抽佣,还可以通过设置多维度的奖励机制,如服务质量奖、绿色出行奖等,激励司机提升服务水平,增加收入。

可以说,网约车平台集体下调抽佣,标志着行业正式步入“后烧钱时代”。然而,这仅仅是转型的开始。面对聚合模式带来的新挑战,产业必须超越简单的抽佣调整,深入思考如何重构价值分配机制,只有找到一个真正低交易成本的商业模式,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困局,否则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难以真正推动产业的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