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若中国真领先美国登月 这是嘲讽 “I'll be damned”
美国NASA局长肖恩·达菲近日的激烈言论,将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太空竞赛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位代理局长在内部会议上那句“若中国真领先美国登月,我真是活见鬼了”(I'll be damned),不仅暴露了美国航天领域的深层焦虑,更折射出大国竞争背景下科技话语权争夺的残酷现实。
当达菲反复强调“第二次太空竞赛”时,其话语中隐含的历史对比值得玩味。上世纪60年代美苏太空争霸时期,苏联接连发射首颗人造卫星、首位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迫使美国启动阿波罗计划背水一战。如今历史似乎正在重演——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返回,而计划中的嫦娥六号至八号任务将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这种系统性推进节奏,与当年苏联早期太空优势如出一辙。
NASA内部文件显示,阿尔忒弥斯计划原定2025年的载人登月目标已推迟至2028年,而中国公开的2030年前载人登月时间表存在提前可能。这种时间窗口的微妙重叠,正是达菲焦虑的根源。他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特朗普卸任前实现登月”,将政治周期与科技竞赛捆绑,暴露出美国航天决策中的非技术因素干扰。
达菲直言不讳地指出NASA“让安全成为阻碍进步的敌人”,这番表态背后是两种发展模式的激烈碰撞。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载人航天长期依赖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而商业航天企业如SpaceX的崛起虽带来新希望,但星舰连续爆炸事故暴露了“快速迭代”模式的风险。相比之下,中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率100%,新一代载人火箭和月面着陆器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
成本控制成为另一焦点。达菲抱怨“单次发射40亿美元难以持续”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布的嫦娥五号任务总成本仅相当于美国同类任务的1/5。这种差距源于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优势——中国90%以上航天元器件实现国产化,而美国依赖全球供应链导致成本居高不下。NASA加速推进的月球核电站计划,本质上是通过技术代差弥补成本劣势的冒险之举。
达菲将中国航天进步称为“嘲讽NASA”,这种情绪化表述揭示了更深层的战略焦虑。2024年美国《沃尔夫修正案》升级版禁止NASA与中方任何合作,却未能阻挡中国独立发展步伐。如今国际月球科研站已获俄、阿联酋等国响应,形成与阿尔忒弥斯联盟分庭抗礼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NASA2025财年预算被砍24%之际,中国航天预算逆势增长12%。这种反差使美国战略界意识到,单纯的技术封锁难以遏制中国航天发展。正如布鲁金斯学会太空政策专家所言:“当中国在月球建立可持续存在时,美国还在争论是否应该削减宇航员尿布预算。”
在达菲“让国旗永远留在月球”的宣言背后,隐藏着对月球资源争夺的担忧。美国主导的《阿尔忒弥斯协定》已吸引30余国签署,试图确立“安全区”等月球开发规则。而中国倡导的“外空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强调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治理。这两种理念碰撞将在2026年联合国月球资源管理谈判中达到高潮。
技术细节折射战略差异:美国月球核电站使用高丰度铀燃料,存在核扩散争议;中国研发的熔盐堆采用低浓铀设计,更易获得国际社会认可。这种技术路径选择,实则是太空治理话语权的提前布局。
当达菲用“I'll be damned”表达焦虑时,人类或许应该思考更深层的问题:登月竞赛究竟是零和博弈,还是文明进步的阶梯?历史表明,阿波罗计划产生的3000多项技术转化,推动了全球半导体、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飞跃。今天的中美月球竞争,同样可能催生新一代能源、通信技术的突破。
在月球南极水冰资源开发、月面天文台建设等具体领域,中美其实存在巨大合作空间。正如阿波罗11号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所说:“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在浩瀚宇宙面前,地球上的竞争或许应该让位于更宏大的文明叙事。毕竟,当未来人类回望21世纪20年代时,记住的不该是谁先插上国旗,而是我们如何共同开启了跨行星文明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