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姐感综艺”是最牛的

500

治愈力才是超能力。

作者|豆豆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新一季《花儿与少年·同心季》(以下简称《花少7》)开播不到一个月,口碑不错,至少没有出现第六季那种令人尴尬又焦灼的场景,也不存在引发全网吐槽的嘉宾,这是被称为“全员讨好型人格”的一季,虽然对比往季可能少了点强烈戏剧冲突,但那种充满了人为设计痕迹的冲突不要也罢。

500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这一季找回了往日旅综那种让人放松治愈的功效,也实现了一开始的初心——带着观众环游世界。在愈发浮躁的当下,观众需要这份“无事发生”的治愈力,没有抓马情节、没有黑红嘉宾,稳稳的让人很安心。

作为芒果的王牌综艺,《花少》是最早一批发现“姐姐”身上的话题性的节目。后续芒果和其他平台也陆续推出了大量围绕姐姐做话题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我家那闺女》《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等。

500

姐姐们有经验有阅历,会打扮会生活,随便说几句真性情语录就能赢得网友一片掌声,几乎成了综艺制作方的灵感缪斯。这些“姐感综艺”审时度势,每次开播都能引来围观,产生大量名场面。

暑期档开播的“姐感综艺”里,《姐姐当家》也有一定话题度,但口碑着实一般,甚至还招来了一片骂声。

500

“姐感综艺”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姐姐”这张牌要怎么出才能热度口碑双赢?在简中互联网语境下,既想要“姐姐”的话题流量,又想在“性别议题”上不过度挨骂,已然成了一门学问。

01

《花少7》中,目前最具话题度和最让人惊喜的是马思纯,连带着和她互动最多的张晚意一起被拉郎配、嗑CP。马思纯此前大方公布自己得了抑郁症,然后就是长达两年的沉寂,偶有露面都是因为恋情以及宣传电影。

相比起其他宣称自己患有抑郁症的艺人,马思纯很拉好感,她不消费病痛,也不过多讲述自己,平静地阐述自己的情绪,即使流露出不适的躯体化症状,也是强打精神安抚其他人“别担心”。这种自己生病了也会考虑他人感受的“正常人”,在内娱综艺里很少见,或者说,综艺节目的制作方根本就不希望节目里有太多正常人,因为这不利于炒作话题。而这种正常人特质如今反而成了《花少7》里马思纯等人圈粉的武器,看多了一心博出位的抓马嘉宾,这种安安静静不搞事、开开心心去旅行的佛系嘉宾太难得了。而这份特质和佛系恰恰也是很多“姐感综艺”所缺失的。

500

对比《姐姐当家》就可以发现,它有着和《花少7》完全不同的路径。不是节目题材的不同,而是话题选择和思想核心的不同。

《姐姐当家》目前被骂得最狠的是董璇老公张维伊,还有万千惠和三宝这对夫妻。张维伊在节目中表现出种种大男子主义的行为引来一致恶评,他表面低姿态,实则想情感绑架妻子,网友表示“让人窒息”“太做作”。

500

500

而音乐人三宝与妻子万千惠的相处模式,更是被网友锐评“仿佛穿越回上世纪的夫妻关系模板”。这些批评背后,隐藏着当代观众对“姐感综艺”的核心期待,我们想看的不是被条条框框规训的“好姐姐”,而是有主见有自我的女性。

《姐姐当家》的差评,《花少7》获得的赞美,对比鲜明。

马思纯的“佛系”之所以能圈粉,是因为她展现了一个跌落低谷的女性如何谷底反弹,用让自己舒适的方式重新拥抱生活,不刻意、不张扬,就像木村拓哉在《悠长假期》里说的,“不必勉强冲刺,不必紧张,不必努力加油,一切顺其自然……然后就会好转”,充满生命本身的韧性。

《姐姐当家》与《花少7》的根本差异,在于价值观的立与破。前者仍然试图在传统夫妻关系框架内讲述“姐姐”的故事,而后者则彻底打破了这一预设,让女性回归本位——她们不再是“妻子”或“母亲”,而是她们自己。

三宝妻子万千惠在节目中表现出的争议行为,以及她对批评声音的过度反应,进一步暴露了这档节目的软肋。姐姐们仍然被禁锢在传统家庭角色中,节目组却打着“姐姐当家”的旗号进行宣传,内容自然难以引发共鸣,甚至可能引发现代女性的反感。

500

500

反观《花少7》,那英被称为“情绪稳定器”,正是因为她无需扮演任何传统女性角色。她可以素颜出镜,直率表达,关心同伴但也保持自我,这种“做自己”的状态恰恰是当代女性最渴望看见的样本。

02

《花少7》开播至今,豆瓣评分高达8.2,较上一季的3.9分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数据说明了,观众在综艺节目里并不想看到太多人为制造的抓马冲突,尤其是《花少》系列这样的“姐感旅综”,网友渴望从中看到治愈和温情,还有环游世界带来的快乐。

500

《花少7》去到马达加斯加的狐猴岛、曼塔迪亚国家森林公园、猴面包树大道等美景,观众通过镜头与嘉宾一同感受异国风情,星空银河、日出日落,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变得很渺小,一切烦恼似乎都不重要了。节目组不再刻意制造冲突,而是让嘉宾们自然相处,一起看星空、睡帐篷,在田地劳作唱歌,让人愉悦。

本季的姐姐嘉宾阵容意外成为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那英直率、陈数优雅、马思纯细腻、李沁安静、张雅琪活泼,组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和谐团体。

500

《花少7》中最打动人的,是那些未经设计的真实瞬间,那英看到大家疲惫立即提议取消行程;张晚意晕车时同伴们的自然关怀;甚至陈数因为身体不适拔掉空调插头引发的小摩擦,也都被体谅理解。

这些细节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展现了真实的人际关系——有包容也有妥协,有个性也有共情。

相比之下,《姐姐当家》中的部分场景则被指存在剧本痕迹。万千惠在节目中描述自己的经济状况窘迫,却被扒出消费水平实际上不低,甚至戛纳一行就被传花费不少。而且她在节目中的言语举动都较为浮夸,于是网友评价万千惠是“表演型人格”。这种“皇帝的新衣”被戳破后,自然难逃观众质疑。

500

03

“姐感综艺”已经过了靠猎奇与冲突吸引眼球的初级阶段。今天的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姐姐们可以温柔也可以强大,可以脆弱也可以坚韧,但最重要的是,她们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判断。

《花少7》中,每位女性都保持了鲜明的个性特征:那英的直率背后是极高的情商和共情能力;陈数即使身体不适也努力参与集体活动;马思纯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每个人;李沁性格安静却不忘突破自我;张雅琪灵动有活力带动气氛。这种“和而不同”的群像塑造,才是“姐感综艺”应该追求的方向。

500

而且,在当下的简中互联网环境,性别议题确实是一道容易出错的难题。

《花少7》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不刻意强调性别,但充分尊重多方视角平等。节目中没有刻意凸显“女性特质”的任务设置,也没有将女性置于被审视的位置。姐姐们可以主动规划行程,弟弟们也可以负责后勤工作;姐姐们可以大胆冒险,弟弟们也可以细腻关怀。

这种去性别化的分工模式,反而更真实地展现了当代两性关系的理想状态。

《姐姐当家》的失误在于,它仍然试图用传统性别框架来解读现代家庭关系。事实上,真正的“姐感”不应该是对传统女性气质的强化,也不是刻意摆脱女性特质,而应该是对女性多样性的展示与尊重。

500

“姐感综艺”已经过了野蛮生长期,节目制作方需要意识到,姐姐们的故事价值不在于她们的女性身份本身,而在于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经验与智慧。这意味着节目应该更多关注她们的职业素养、人生感悟和价值观念,而非仅仅聚焦于她们的女性困境、婚恋状况或家庭角色。

以及,“姐感”不应该是一种人设,而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不管是《花少7》圈粉的姐姐们,还是往季引发争议的嘉宾,她们都展现了女性不同的面向,可以是阳光开朗的,也可以是特立独行的,甚至可以是不讨喜的。

“姐感综艺”需要找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一味追求话题度可能短期内能够带来流量,但长远来看,只有真正尊重女性、尊重人性的内容,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观众不需要完美无瑕的姐姐榜样,也不需要被刻意设计的女性冲突,只需要在烟火气中怀有温度的灵魂。这或许就是“姐感综艺”最宝贵的地方,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治愈才是最高级的能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