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利双降、卖地回血,光明乳业的日子不好过

500

“掉队”的光明乳业如何穿越行业周期?

作者 | 张语格

编辑 | 趣解商业消费组

近日,光明乳业(600597.SH)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

在此之前,身为“中国乳业三巨头”之一的光明乳业,已历经多个季度营收下滑;到了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营收再次出现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24.7亿元,同比减少1.9%;归母净利润2.17亿元,同比下降22.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52亿元,同比下降27.8%。

500

图源:财报截图

乳制品市场的周期性调整,让乳企们面临严峻挑战,即使是头部企业也不例外。光明乳业上半年营收降幅是全国乳制品产量降幅(0.3%)的6倍多,且近三年中报营收持续下滑,已退回至2020年同期水平。

01.被伊利、蒙牛甩远,光明乳业“掉队”

光明乳业是国内最早以“新鲜”为核心卖点的奶企,其前身上海可的牛奶公司,上世纪就靠着“巴氏鲜奶”在上海地区站稳脚跟;2002年光明乳业上市后,营收规模一度超过伊利和蒙牛。

直到今天,以低温鲜奶为主的液态奶仍然是光明乳业的核心收入来源。液态奶包括常温牛奶、酸奶和低温牛奶、酸奶,这部分产品贡献了光明乳业半数以上的收入。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液态奶收入66.06亿元,同比下降8.64%,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53.09%。

500

图源:财报截图

然而,从2021年开始,液态奶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原奶需求增长逐渐跟不上牧场扩产的速度,生鲜乳价格因此持续下行。光明乳业的业绩也从2022年开始一路向下,总营收已经连续四年同比下滑。

即使是在大本营上海,光明乳业的液态奶业务也难逃下滑趋势。

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在上海的经销商数量为589,增加了40个;然而,上半年光明乳业的销售最大降幅就在上海地区,营收34.88亿元,同比下降6.93%。

上海是光明乳业的“大本营”,但近期有上海网友表示,如今光明优倍5.0牛奶跟以前的味道有不小差异。

500

图源:小红书截图

口味是消费者选择奶制品的关键,除此之外,食品安全问题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趣解商业”注意到,“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近千条投诉包含搜索词“光明牛奶”,不少消费者投诉内容是有关“牛奶变质”“异味”等食品安全问题。

不止一位消费者提到,从便利店、网络平台上购买的光明牛奶,明明还在保质期内,但却发现存在变质、发酸的情况。

500

图源:黑猫投诉截图

小红书等社媒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对于光明牛奶食品安全和品控问题的吐槽。此前还有南京便利店工作人员对《江苏经济报》表示,有顾客买的光明牛奶出现变质问题,但是业务员处理不是很积极,从那之后便减少了光明产品的铺货量。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光明乳业错失了全国化的红利窗口,其主要优势在低温领域,但随着君乐宝、新乳业等全国性龙头,燕塘乳业、卫岗乳业、辉山乳业等区域性龙头加速布局低温奶,光明乳业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

今年上半年,伊利和蒙牛在低温领域的销售额都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竞品环伺的情况下,食品质量问题频发,必然会消耗消费者对光明品牌 “新鲜、安全” 的信任。

500

图源:马上赢数据

如今,光明乳业的营收规模虽然位居国内行业第三,但距离前两名的伊利、蒙牛仍有几百亿量级的差距。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奶源、终端产品的规模化,光明都不及伊利蒙牛,所以光明无论哪个产品在伊利蒙牛面前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光明要推大单品。

乳企想做大单品并不容易。近些年光明乳业虽高频次上新,却都没有一款产品达到“莫斯利安”的成绩。

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提升了研发费用的投入,同比增加41.49%至6223万元,主要用于工厂创新;但研发费用向工厂创新的倾斜能否精准对接消费者核心需求、突破产品同质化困境,仍需时间和市场考验。

02.新莱特又“拖后腿”,光明乳业“卖地回血”

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归母净利润2.17亿元,同比减少22.53%,其中二季度利润下滑又有了扩大的态势。

对于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原因,光明乳业在财报中没有具体说明,但提到旗下几个乳品公司的毛利水平下滑。

“趣解商业”注意到,毛利下滑的子公司里,就包括光明乳业2021 年并购的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光明乳业以6.12亿元收购小西牛公司的60%股权,试图布局西部奶源,抢占西北市场。然而,2022年-2024年,小西牛分别实现扣非净利润8718.52万元、7923.28万元、1.04亿元,未完成业绩承诺。小西牛在业绩承诺期内未能完成业绩承诺的主要原因是乳制品消费短期承压,市场竞争加剧。

500

图源:财报截图

此外,光明乳业曾在2010年投资约4.21亿元人民币收购51%股权的新西兰乳企“新莱特”也仍未走出亏损状态。“新莱特”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9.50亿元,同比增长1.96%;净利润-0.63亿元,同比减亏55.00%。

近几年,新莱特深陷亏损泥潭。2021年至2024年,新莱特的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0.28亿元、-2.96亿元、-4.5亿元。由于新莱特亏损不断加大,光明乳业也不得不对这笔收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年累计减值超过5.41亿元,严重影响了光明乳业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新莱特占用光明境外资产71.3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31.49%,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换来的却是持续亏损;新莱特不仅没为光明乳业赚钱,反倒还要它继续往里面贴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18日,a2牛奶公司宣布收购雅士利在新西兰Pokeno的工厂,此前a2在华销售的奶粉主要由新莱特代工。此番收购后,光明乳业的代工生意或受影响。

此外,半年报数据显示,光明乳业期末存货32.71亿元,同比增加6.2%,乳制品保质期短,存货积压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埋下后续减值隐患;信用减值损失-959.23万元,同比暴增8倍,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急剧加剧,下游经销商、商超的回款能力持续恶化,导致企业现金流状况不佳。

不过,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7亿元,同比大增82.28%;然而,现金流增长核心原因是“收到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578号、580号两地块的搬迁奖励款”。这是典型的非经常性收益,和乳制品生产销售的主营业务毫无关系。

500

图源:财报截图

而且,光明乳业这种依赖资产处置和政府补助“粉饰”利润表的情况并非偶然。自2022年起,光明乳业非经常性损益在归母净利润中的占比便开始陡然升高,2025年一季度该指标甚至转为-0.49亿元,直接暴露了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持续疲软。

光明乳业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高达5.52亿元,而这其中的4.11亿元都是土地收储收益,这笔“卖地收入”占了光明乳业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6.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光明乳业去年靠卖牛奶获得的净利润仅有1.7亿元,比2023年少了67.48%。

在业绩萎靡的背景下,光明乳业屡屡出售资产的举动被业内看作是在“割肉回血”,并被投资者质疑是“靠卖资产来粉饰利润”。

03.6年3换帅,如何穿越周期?

除了旗下公司的拖累,公司频繁变动的核心管理层,也潜移默化影响光明乳业的经营和业绩。

光明乳业的第一任董事长王佳芬,一度将光明乳业从养牛场发展成为市值超越蒙牛和伊利的“中国乳业第一股”,但王佳芬卸任后,光明乳业的核心管理层阵容就不断变化,公司战略也随之不停转向。

王佳芬之后接过“帅印”的是郭本恒,郭本恒在任期间曾带领公司打造爆款“莫斯利安”和酸奶品牌“畅优”,还主导了对新莱特乳品公司股权的收购,将光明乳业重新带回增长赛道。

然而,2015年郭本恒被查出贪污受贿问题,同时还牵涉了不少公司员工。此后在2015年到2021年间,光明乳业经历3次“换帅”,但都没能再带领公司实现亮眼的增长。

500

图源:微博截图

2021年,刚接任光明乳业董事长的黄黎明就撞上了乳业下行期,更没能改变公司现状;从2022年至2024年,光明乳业的营业收入持续下滑,黄黎明接任光明乳业三年多,业绩目标一次也没有完成,而每年的业绩目标也在不断下调。

对于2025年,黄黎明定下了“实现营业总收入 261.96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39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 3.48%”的新目标,然而从半年报数据来看,想要实现目标光明乳业下半年还要再加把劲。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曾对“钛媒体”表示,频繁换帅容易导致战略方向、经营策略摇摆,造成公司经营成本的浪费,身处竞争激烈的乳品业,管理团队稳健性对企业市场洞察、经营策略执行等都是重中之重。

500

图源:罐头图库

利润急速收缩,光明乳业的员工也面临降薪和减员压力;但就在公司业绩不振和员工平均薪酬下降的同时,公司高管还在“逆势涨薪”。自2022年6月开始履职后,2022年至2024年,光明乳业董事长黄黎明的税前报酬总额分别为86.8万元、159.3万元、172.8万元,两年实现翻番,其中2024年涨薪8.5%;总经理贲敏的税前报酬总额从114.8万元增加至164万元,涨薪43%;监事会主席张宇桢的税前报酬总额从72.56万元增至90万元,涨幅24%。

行业下行期公司降本增效必不可免,但这种高管涨薪、普通员工降薪的方式,还是引来不少投资者和网友的质疑。

宋亮认为,光明想要实现业绩的扭转,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起新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将数字化营销体系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

此外,光明乳业近些年也在通过文化营销的方式为品牌焕新,重塑年轻心智。如今光明的核心产品包括优倍、优加、致优等品质牛奶系列,以及如实、莫斯利安、畅优等酸奶系列。今年联名Manner咖啡、赞助上海电影节、官宣吴磊为光明优倍代言人等活动,都是通过用核心产品与年轻人对话来提升品牌热度。

500

图源:罐头图库

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销售费用13.6亿元,同比下降8.36%。随着当下营销方式逐渐多元化,品牌转化也成为“长线收益”,光明的营销能否切实转化为稳定的营收增长,仍需更多时间来验证。

随着亏损面持续扩大,宋亮预计,将有更多牧场退出市场,待这一轮市场出清完成后,明年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可能会迎来实质性改善。到时候,光明乳业能否抓住行业调整的契机实现突围,仍需市场的考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