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把国防部变成战争部,真能增强美军威慑力?

9月4日,白宫官员证实,特朗普将签署行政命令,将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改为老名字“战争部”(Department of War)。同时授权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及相应官员在文件中使用“战争部长”等头衔。

不用多说,一看这新旧两个名称就明白,原来是防御进攻,准备打仗,现在变成了主动进攻,准备打仗。

这次更名并非改变国防部的正式名称,而是指定”战争部“为“次级头衔”(secondary title),这是一种巧妙的行政策略,可以立即授权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及其官员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战争部长”等头衔,并在国防部的内部和外部沟通中使用新名称。

这相当于一种“软更名”,不触动法律核心,但能实现实际上的品牌重塑。白宫官员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这是一种“规避国会批准”的方式。分析认为,这也是在为未来完全更名铺路。

美国军事机构名字的变化,本身就刻画了美国安全观念的变迁。

美国历史上确实使用过战争部这个名称,这是一个从建国初期就存在的机构。

美国政府一直设有陆军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杜鲁门政府将美国陆军和空军分开,并与海军合并。1949 年,国会修订了《国家安全法》,将新机构命名为国防部。

这一合并并非纯粹出于行政整合,是冷战时代下战略思维的升级。

当时,核武器的出现让全面战争的风险上升,国会和政府想通过减少“战争”色彩、突出“防御”理念。杜鲁门总统当时曾说,新的国防部将致力于“制止战争而非制造战争”。名称的变化,正是希望用制度和理念引导美国避免陷入无法自拔的战争泥潭。

直到今天,几十年过去,国防部三个字早已成为美国军事的代名词。

然而,特朗普和他的国安团队却判断,这一带有“防守色彩”的名称已不再适合当前的时代。他们认为,从反恐到“大国竞争”,全球形势已让美国需要一个更具进攻性和主导色彩的军事形象。

正如特朗普所言,“国防”这个词让人觉得美国总是在被动应对危险,而历史上的“战争部”则让世人想起的是那段赢得世界大战、主导国际秩序的时期。对行事风格自傲的特朗普来说,重新启用“战争部”则是重塑美国硬实力,让美国重新伟大的标志之一。

这项决定涉及全球数百美军基地以及无数文件、证章、徽章的同步更改,媒体和批评者据此估算,可能的花费将接近甚至超过3900万美元。对于这一高昂成本,反对者多次质疑,尤其是民主党参议员塔米·达克沃斯就表示,“这些钱本可以用在军属保障、退役军人抚慰上,而不是政治秀。” 

英国《卫报》的报道就嘲讽这是“昂贵的公关噱头”,耗费巨资,却分散了对真正问题的注意力,如供应链脆弱或网络战短板。

但特朗普和赫格塞斯对此并不动摇。国会虽然依法拥有最终决定权,但眼下共和党在两院均有优势,预计不会形成实质性阻力。

华盛顿的智库专家普遍认为,更名同样有着直接的政治考量。特朗普用这一标志性动作巩固基本盘,满足保守派对“强硬美国”叙事的期待,尤其是在选举周期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刻。最后,此举也服务于“美国优先”战略,加强对内宣传,推动民间民族主义情绪,把军事政策包装为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

符号的力量能否真正激发美国军队的新姿态,会真的改变世界对美军的看法?在当前日趋多极化、各方力量迅速变化的时代,恐怕没那么简单了。

美军目前在全球面临的挑战极其复杂多变,这导致了其军事威慑力呈下降趋势。这也是特朗普改名国防部的一个原因,他希望美军的牌子更具威慑力。

但这不是美军牌子一换就能解决的,美军的实力相对来说没有衰减,而是威慑的可信度、可持续性出了问题。

过去几年,美国在多个热点地区的表现,已经让对手和盟友开始质疑其决心和能力。

比如,美军在中东、亚洲和欧洲不断加强军力部署所产生的效果,均表明更多的军事投入未必能产生更强的震慑效应。而美军从阿富汗撤出更证明了,美军也有打不起的仗。

这次更名显示美国准备要“主动出击”,但更像是象征性举措,接下来要看的,还是美军会怎么改。

the end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