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西部悄悄推进两个超级“国家工程”

上午的大阅兵,想必大家都看到了。
自豪,扬眉吐气。

不过,在首都热闹进行阅兵的同时,中国在西部也在加快推进两个超级“国家工程”,意义深远。
7月,雅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高层亲自出席开工仪式。
8月,新藏铁路公司成立,投资超过4000亿元的“天路”即将开工。
根据初步计划,两个工程总投资超过1.6万亿元,超过2024年全国GDP的1%。
如此巨额的资金,同时砸向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很难用经济逻辑解释,只能说,这是一个信号——
一个关于中国未来发展重心、地缘战略的强烈信号。
更宏大的图景正在浮现,中国正在西部地区布局落子,将深刻改变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经济版图。

为啥一个月不到,两大项目同时出现?因为时不我待。
时间上的巧合,暗示着战略上的必然。
雅江下游水电工程位于西藏林芝,规划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6000万-81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建成,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
而新藏铁路全长约2000公里,连接新疆和田与西藏日喀则,沿线经过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世界级山脉,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它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没有之一。

一个是连接新疆与西藏的交通大动脉,一个是将西藏清洁能源输送到全国的能源大动脉。
两个工程的交汇点,竟然是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的西藏。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还只是开始。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川藏铁路、滇藏铁路、中尼铁路等在内的西部铁路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加上配套的公路、机场、电网等基础设施,整个西部大开发的投资规模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两个项目,用“地狱级”难度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新疆西藏地形图
首先是海拔挑战。
人在高海拔是一种什么体验?
1950年,进藏大军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个方向向西藏挺进。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很多战士出现脸肿、眼肿、流鼻血、头晕等症状。
正是从新疆方向挺进西藏的先遣连,全连136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付出63人牺牲的高昂代价。
新藏铁路沿线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最高点将达到5200米以上,活着都费劲,可施工人员要在氧气稀薄、气候恶劣的环境中作业,这对生理极限是极大的考验。
雅江工程海拔稍低一点,但情况也大差不差。
其次是地质挑战。
新藏铁路穿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世界级山脉,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冻土广布。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又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地形险峻,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光设备和材料的运输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高原风光壮丽,但也是生命的禁区
再次是气候。
这里是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在0度左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度。
强风、暴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说来就来连招呼不打,一天上演四季轮换、百米不同天都是家常便饭,实际施工窗口期相当有限。
但对于这种体量的项目而言,最大的挑战还是资金与时间的双重压力。
两个工程的建设周期都超过10年,期间需要持续的巨额资金保障。
新藏铁路预计建设周期12-15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300-400亿元。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建设周期更长,预计需要15-20年。
在如此长的建设周期内,如何确保每年千亿资金链不断裂,如何应对可能的成本超支,对星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敢企及的任务。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一定要在高原上折腾这一通呢?

如果算眼下的经济账,这怎么看都是亏本的买卖,是完全不划算的。
但要放在国家大格局里面看,账本就不一样了。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建设,首先解决的是能源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一方面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比重偏低,另一方面,中国2024年一年消费的7.56亿吨石油中,72%都依靠进口,而进口部分中又有约80%经过马六甲海峡。
而7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历史上第一次顶破了单月万亿度大关。
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能源结构就像一道紧箍咒。
更何况,如今人工智能AI已经成了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而AI的基石是数据、算法和算力。
其中,算力的上限不只受到AI芯片的制约,能源禀赋和电力容量才是真正卡脖子那道天花板。
可如果雅江水电站建成,年发电量将达到3000亿千瓦时,不仅咱们自己可以大展宏图,还能大量出口电力。
大胆展望一下,中国的青藏高原,居高临下,说不定会成为影响整个南亚和东南亚的清洁能源基地。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就位于大拐弯处,裁弯取直,隧洞引水
我们再说新藏铁路,它的战略意义就更大了。
它首先是用火车把中国面积最大的两个省区联系起来了,这本就是史诗级的伟绩。
从新疆和田出发,穿过阿克赛钦,在日喀则和拉日铁路碰头,在拉萨和未来的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联通,让高原边陲彻底融入全国铁路大系统当中。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是真不假。
西藏这个地方,真正改变落后闭塞的局面,人口流动,经济增长,不客气地说就是从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开始的。

同样的道理,从今天再往后看,高原铁路网带来的积极影响就不言而喻。
2024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6389万人次,同比增长15.8%,旅游总收入740多亿元,占到去年全自治区GDP的1/4以上。
西藏全区现在常住人口有370万,但青藏铁路在2024全年运送进出藏旅客数就达到了289.1万人次,很显然这条线的运力快饱和了。
当新藏铁路把班公湖、冈仁波齐、佩枯措甚至珠峰大本营都给串联起来,当游客再也不用忍受漫长的驾车旅途,当更多的人能坐火车从更多方向进入西藏,你想,那时的西藏会变成什么样啊?
除此之外,西藏的矿产资源项目这些年不断上马,有了新藏铁路,物资的流通只会更加高效。
扎布耶盐湖是世界三大、亚洲第一大锂矿盐湖,2024年实际产出锂矿5083吨。
它所在的日喀则市仲巴县堪称“矿藏宝地”,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并设立探采矿权的金属矿产有铁、铜、金、铅、硼、锂、铀,非金属、能源矿产有砂石、地热等。
截至2023年5月,仲巴县境内共设置矿业权23个,其中采矿点9个,探矿点14个,勘查工作程度达到详查以上的5个、普查的5个,预查的4个,潜力不可限量啊。
扎布耶盐湖
而未来,新藏铁路就在仲巴县经过。
还有位于山南市罗布莎矿区的铬矿,位于拉萨的巨龙铜矿近年也都是增长态势。
再回到大视野格局,因为铁路网的出现,也因为雅江水电站提供稳定、廉价的电力供应,整个西部地区就有可能发展高耗能的制造业,能把资源输出变成经济收益,也能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
只有让所有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红利,所谓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才会变成现实,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难道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吗?


从哥伦布航海到现在,西方文明拿海洋当棋盘,展开了一场持续五百年的权力博弈。
葡萄牙的卡拉维尔帆船、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的金色狮子旗——海上航道就是这些老帝国施加影响、掠夺财富的重要途径。
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把这种权力总结为“制海权”,当成西方主宰世界的铁律,关键港口、重要城市都是西方四两拨千斤的战略支点。
像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等,几百年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中国正在改变这一切:我们在用地面交通网络,构建属于亚欧大陆的陆权体系。
翻开地图,我们就能发现,新藏铁路通过和田、喀什连接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口岸,直达吉尔吉斯斯坦。
备受关注的中吉乌铁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已于2025年正式启动,从吐尔尕特口岸出境,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通往欧洲和中东的最短货运路线,也将是中亚油气资源进入中国的核心通道。
经过喀什沿国道314可达红其拉甫口岸,这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唯一陆路口岸,直通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一提到瓜达尔港,很多人就兴奋了。
它现在由中国公司运营管理,未来可能成为中国南向最重要的能源通道,能有效缓解我们的“马六甲焦虑”,这意义就实在太大了。
新疆西侧国境线三处重要的通商口岸
还有新藏铁路之前一次线路调整,就更能说明问题。
在2018年的西藏“十三五”铁路规划中,新藏铁路的西藏段线路走向为:日土--噶尔--巴嘎--仲巴--萨嘎--昂仁--拉孜--日喀则,然后通过既有铁路连接到拉萨。
而在2023年的西藏“十四五”铁路规划中,新藏线线路稍作修改:日土--噶尔一巴嘎--仲巴--萨嘎--佩枯错--定日--定结--萨迦--日喀则,再到拉萨。
铁路往南偏移,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发挥影响力。
看出来了没?
西藏也好、青藏高原也罢,长期以来被我们看作是祖国的西部边陲,可现在呢?
一旦放到大视野里,放到整个亚欧大陆里来看,新藏恰恰是整个亚欧大陆的中心,是亚洲的十字路口。
这才是21世纪,可能是最重要的地理重构和思维重塑。
而正因为中国投入的这些基础设施,这种重构才得以实现。

亚欧大陆局部图

有句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过去,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优惠来维持发展,这是一种“输血式”的发展模式。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越,但西部地区的发展终归还要靠内生增长。
当这两个超级工程建设完成,西部地区将拥有自己更加强大的“造血”能力。
新藏铁路为西部地区打通对外贸易的大通道,雅江水电站将为西部地区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
有了交通和能源这两个基础条件,西部地区就可以搞出自己的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种转变的意义是深远的,给汽车发动机打着火,它就可以自己燃烧运转了。
还不必说建设期间,每年千亿级的投资规模,将直接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建成后又能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创造更多的间接就业。
而一个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西部,既能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也能吸引更多内地企业、人才来到这里创业、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这种发展机会上的均等,比简单的财政转移支付更有意义。
中国“西部大开发2.0”将重塑地缘,或许也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放在历史长河中,这事关乎国运,关乎亚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