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阅兵大看点
来源:兔主席/tuzhuxi 20250903
最近和朋友聊天,常有人问到阅兵的“意义”——为什么要搞这么大规模的阅兵,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那么,提出问题的人们难道真的不知道阅兵的意义么?当然不是——观看完这次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后,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我想,提问者们更多的是想准确、全面地把握阅兵所要传递的信息。
所以也不妨再总结一下。其实主要还是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要搞的问题,第二个是搞成什么样的问题,第三个是针对这一次阅兵,有没有值得关注的情况。
一、为什么要搞的问题
1.阅兵已经形成传统,原则上“逢十”周年,集中在5、7、9三个年份。
1)这些年,针对阅兵,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体系化的传统,可以说接下来我们看到的阅兵都是传统的延续,不再是“新”事物。而众所周知,延续传统本身很重要,延续传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更是制度和价值的表达
2)针对以下三个主题,都会进行大规模阅兵,一个是国庆(9),一个是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一个是建军(7)。过去几年搞的阅兵: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2017年建军90周年阅兵(在内蒙古朱日和进行,非在天安门广场进行)、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阅兵原则上是“逢十”周年进行,但也不严格局限,根据条件需要可以增加。但十周年肯定是要搞的。最后,我们会看到,5、7、9三个年份会连续出现阅兵,两年就有一次
3)上一次阅兵是2019年国庆阅兵,中间隔了一个疫情,可能稍微有点“久远”了,有的朋友有点“淡忘”了。这也间接说明阅兵过个两年就得搞一搞,刷新一下记忆、此外还有国际地缘政治的因素,会给人一些额外的想象。但首先,阅兵是一个传统,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阅兵“周期”,2025年抗战80周年、2027年建军100周年、2029年建国80周年,所以从现在到未来几年,人们会看到更多的阅兵
4)就抗战暨反法西斯胜利阅兵(“九三阅兵”)而言,因为反法西斯是一项多国努力,涉及到国际和平秩序的维护,是一个国际事业,因此还有一个传统就是邀请外国元首和政府代表参加。(由于有外方参加,结合各种环境和条件,这当然也会影响到阅兵呈现的内容)
2.为什么要纪念抗战胜利: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伤亡军民超过3,500万),最终赢得了胜利,并宣告法西斯力量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铭记历史、捍卫真相、缅怀先烈、弘扬史观,是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只有通过上升到国家级别的庄严纪念,才能彰显价值观、唤起人们的重视,唤醒和增强国民集体记忆,增进国家认同、凝聚民族意志。今年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就贯彻了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主题。忘掉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3.为什么要以阅兵这个具体形式: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首先是一场战争。中国之所以被外强侵略,就是因为当时国力弱。最终,中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也结束了百年屈辱,并懂得了一个真谛: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不再受到欺凌,就必须自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强、文化上的自强,更是军事上的自强。所以,以军事/国防的形式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纪念是最合适的,既是对英雄先烈的致敬,也是对军人群体的讴歌,更是实力的展现,而阅兵就是最为直接的载体、军民通过观看阅兵,可以增进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国防观念,激发奋斗热情;而对于那些威胁和平的力量而言,光说没有用——只有展现军事实力和决心,才是对他们最有力的震慑
4.宣传方面的意义:天安门广场阅兵式基调正面、奋进、高昂,是能力、意志、决心、价值观的彰显,整个流程下来,可以说是当今人类世界非常罕有的正能量的集中迸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可以给观者提供巨大的“情绪价值”。为什么说罕有?因为在现在大多数其他国家阅兵式里已经不太可能呈现这样的力量,而外国观众也喜欢看中国的阅兵式:在外网(如油管)上,中国阅兵视频经常被推送,观众喜欢看,觉得这才代表了军人的应有的风貌。外国军队不搞,是因为大多数国家就算想搞,也不可能搞出来,因为自上而下没有这样的传统和规程(包括队列动作),自下而上军人也没有这样的纪律和服从。同时,这样的阅兵,必须在一定的场地里,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体量,才能呈现出力量,才会有震撼作用,才能“触及灵魂”。所以,各国私底下里当然都乐见这样的阅兵式,但他们都不可能复制中国的阅兵式。特朗普在美国也搞了阅兵式,但他只能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不能决定阅兵的形态。结果,美国的阅兵给人感觉拉胯松弛,缺乏力量。这样的阅兵式,当然很难给社会传递正能量(“情绪价值”)。基于以上,我们看看阅兵式的宣传价值:
1)对中国军队本身:阅兵式首先有军事上的意义,向中国军人致敬,树立中国军队的形象。当下,正处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各种形势纷繁复杂,人们对中国军队十分关注,阅兵式当然也就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国家级的大规模阅兵式,通过展现军事建设成就、呈现军人风貌,帮助增强军人的集体荣誉感、使命感、职业认同感、促进军队建设、激励个人进步。在不考虑社会面的情况下,哪怕只针对军队本身,阅兵式也很重要,是军队建设的组成部分。这实际上也是检阅部队的初衷
2)对中国民众:阅兵是展示国威、军威的最佳方式,通过展示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阅兵中亮相的新型战机、导弹、舰艇等),可以让国民直观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促进社会凝聚力。同时,国防实力背后是庞大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展现新型军事装备也是对国家发展成就的一种宣传。前面说了,阅兵是当今世界罕见的正能量迸发,在宣传方面,中国其实有个可以帮助凝聚共识、提供正向情绪价值的法宝,一个是阅兵,一个是春晚。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仪式——如果你处在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全面撕裂甚至瓦解的社会里,才能更加深刻地看到这些机制和“平台”的作用。2019年,正值香港黑暴的高峰期,当时的国庆阅兵也起到了这样提振人心的巨大作用(参考作者当时文章《人民的历史选择》
3)对于外国(包括民众和政府):阅兵是中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对全球的呈现,对于那些敌视中国的力量来说,中国的阅兵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慑(而这也是阅兵本身的目的之一);对于那些对中国友好的力量来说,中国的阅兵给他们提供的是信心和力量。但无论对中国是否友好,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国的军人风采、军事能力以及背后的产业和科技实力。针对这一条,我们在后面再补充。
二、要搞成什么样的问题
1.第一是不变的方面:
1)阅兵式有自己的传统。像迎宾、奏唱歌曲、鸣礼炮、升国旗、主席讲话、检阅部队、分列式等,都属于标准流程。按照这个流程进行,仪式感已经可以拉满
2)抗战胜利阅兵(“九三阅兵”)。“九三阅兵”和国庆阅兵是有差异化的,其一是主题上的,国庆阅兵主题更加综合,意在展示综合成就,除了军事外,还有经济发展、文化、科技、民族团结等主题,相比之下,“九三阅兵”的军事/国防色彩更浓;其二是受众上的,“九三阅兵”更加国际化,按惯例邀请大量的外国元首和政府代表参加,投射全球,有更强的对外属性和国际属性。基于这里衍生的种种考虑,很自然地,“九三阅兵”是集中展现最新军事成果的最佳平台。(其实十年前(2015年)的“九三阅兵”就主打一个“新”字,当时有500 多件 40 多种型号的武器装备,80%以上首次在阅兵中亮相。)
2.第二是“变”的方面,即有哪些东西和原来不同。可以合理推断,可能有几个原则。
1)集中性、系统性、全面性:阅兵是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的集中呈现,覆盖各个领域,并按实战化作战模块进行了编组,涵盖了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
2)落地性:据阅兵前的新闻发布会指出,这次阅兵的所有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也即已经实际投入使用。上一次阅兵是在2019年国庆,距今时隔六年,而这一次阅兵成了新一代武器装备集中亮相,新型装备占比如此之高,反映的是我军装备和能力的发展和迭代的速度之快
3)与时俱进与引领性:阅兵式是展现军事能力的难得舞台,而俄乌战争以来,战场格局变化极其之大,整个战争的形态、军事组织方式、底层技术能力都在发生带有颠覆性变化。这个时候进行装备检阅,一个可能的原则是,在不泄露军事机密的前提下,展现能够呼应、顺应乃至引领新形态军事和国防格局的装备和能力
因此,九三阅兵式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但都有可以遵循的原则和逻辑。
三、本次阅兵中值得具体关注的一些要素
1.系统化的军事能力:俄乌战争让人们看到,当代战争格局与形态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在朝着信息化、无人化方向发展。未来比拼的不再是一线肉搏的士兵,而是朝着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向发展。相信来访的所有外国元首和政府代表都是带着这样的问题站在城楼上观看阅兵的。基于此,“九三阅兵”要传递的内容:
1)中国能够理解、适应且引领新型战场格局和形态。中国近年来在军事科技与战略研究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前瞻性与系统性布局,已经把握了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形态的核心特征与发展趋势,并且通过持续跟踪与分析现代战场中多域融合、无人化、分布式作战等等新型作战样式,构建起一套与未来战争需求高度契合的军事能力体系
2)中国已经发展出了适应且引领新型战场格局和形态的装备和能力。在装备与技术层面,中国致力于发展成体系的先进武器装备和支撑能力,能够覆盖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战场空间——这些装备不仅包括高超声速武器、定向能系统、无人智能平台等尖端技术产品,更强调在联合作战体系中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运用,体现出从技术研发到作战能力生成的整体性思维。阅兵式中,装备按照作战模块进行编组(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战略打击群等)展现,充分彰显了我军适应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形态,打赢现代战争的实力
3)中国拥有(且能提供)的是适应现代国防和战场的系统能力和解决方案。基于对最新战争体系的深刻理解,中国所提供的不是单一的武器平台,而是一整套的体系,集感知、指挥、控制、打击、评估、保障于一体的全面的国防基础设施与作战解决方案,覆盖的不只是传统意义的战场,还包括信息空间和网络主权。简言之,中国提供的不再是一架飞机,一艘舰艇或一枚导弹,而是能够决定未来战场的军事理念、战略、综合战力和整体国家安全观。
这都是给我国军民和外国友人要传递的重要信息。对于友好国家来说,通过如此集中、系统地呈现,他们不仅可以增强对中国军事能力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对现代战争和国防的理解。而中国可以给他们提供成体系的解决方案。
2.中国有庞大的产业作为支撑
阅兵的观者们应该直观地感受到:要构建成体系、跨域协同的现代化军事能力,有两个核心支柱:一是强大的自主科研能力,二是完整、高端的制造业与产业链基础。没有持续的基础科研投入、关键技术的突破、系统级的研发创新,就无法理解并定义未来战争的需求;同样,而没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可靠的供应链体系、先进的工艺水平、庞大的生产能力(含人类劳动力与自动化劳动力),即使有再先进的设计理念,也无法实现大规模、高可靠、低成本的技术装备落地。
美国并非没有“高人”——他们的有识之士早已发现,从稀土磁体、造船、导弹到第一视角无人机、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产业“空心化”早已削弱了美国国防工业基础的根基。而要“再工业化”何其之难,需要举国上下协同一致的多年努力。
对于国人而言,军事能力展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科技自立与产业自主的战略必要性。过去这些年,中国之所以如此全力地在半导体、高端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进行产业攻坚,正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与战略主动权。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但要在今天造枪杆子,得有自主供应链。俄乌战场上酣战的双方虽然在亲历和引领战场迭代,但都很清楚第一视角无人机对中国供应链的系统依赖。任何一套先进的军事体系,背后都是一张由成千上万家科技企业、工厂与研发机构共同织就的创新与生产网络。唯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才能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护国家主权与发展利益。
对于中国的友好国家来说,这也清晰地表明:现代尖端防务能力的建设绝不是依靠单一技术或武器采购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深厚而广泛的国民经济与工业体系作为支撑。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中小规模的国家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那么中国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伙伴国家希望自主建设防御能力,中国可以提供从规划到实施的全流程经验与战略资源支持,分享国防体系建设的经验;如果希望快速形成战斗力,中国成熟的军工体系可以提供高性价比、成体系、可以立即投入实战的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完整解决方案。
3.从军事科技到产业,背后是中国模式的支撑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与安全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要想构建一套系统完备、技术自主、产业链深度嵌入的现代化军事能力体系,已经远超单一企业或个别部门的能力范畴,而必须依托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资源动员能力——换言之,就是必须要有“举国体制”的支撑。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有效地制定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动员全社会资源,投资基础科研、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技术壁垒、在长期高投入的领域(芯片、新材料、航空发动机、复杂信息系统等)实现持续的积累和迭代。没有国家战略的引领、跨部门、跨行业、跨主体(包括跨所有制企业)的协同机制及长期稳定的资源投入,如此高度复杂和技术密集的体系化能力几乎不可能建成。
我想,这应该是看完阅兵里展现的各种作战模块后的一个感受。这样的军事能力,必有产业的支持,而这样的产业支持,必有一套体制作为支撑。
而这套体制就是中国的举国体制。各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我们的友好国家、各发展中/南方国家、各发达经济体)都应该看到,这套模式不仅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根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它不仅可以为中国奠定了自主可控的战略安全能力,也可以为广大寻求国防现代化和发展自主性的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而中国又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鼓励和帮助各个国家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与安全保障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九三阅兵”对全世界展现的不只是军事,也不只是产业,而是制度优势。
4.中国的崛起与国际潮流
此次“九三阅兵”,邀请了众多友好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领导与代表观礼。相信参加阅兵式的外国友人们都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思绪万千。
除了上面对军事、产业、制度的观察外,相信外国友人们还会得出几条结论。
1.中国的持续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是美/西方所不可能改变的
2.美/西方的相对衰落、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同样也是大势所趋
3.中国可以制衡美国/西方的作用,既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稳定性,也为各国和国际舞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的崛起可以帮助各国丰富自己在地缘政治、外交、国内发展等领域的战略选择
4.谋求稳定和发展的南方国家——即便对具体问题有不同看法,也可以求同存异,联合在一起,共同寻求发展。而中国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伙伴,既可以提供合作平台,也可以提供资源支持
5.全球多极化秩序,已经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才算确立,以及哪些国家或者区域集团可以成为一“极”的问题。各国应该考虑的正确问题是,如何在这个大的框架和前提下,寻求自己的发展
相信与会的外国元首和政府代表们,带着许多的问题来到了北京,又带着有些不同的问题回去了——一个始终萦绕在脑海里的问题是,各国到底能从中国的发展中借鉴什么。正如“九三阅兵”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正能量一样,希望它也能给我们的南方国家小伙伴们带来更多的信心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