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阅兵故事,让老外看懂中国和平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过多次阅兵。今天举行的阅兵,邀请了很多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这表明中国更加重视阅兵的国际传播效应。
从1999年国庆阅兵开始到今年的纪念日阅兵,我写过数篇评论。这些文章有些是英文的,基本上是针对西方和外国媒体如何看中国阅兵而写的。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军力变化一直是外媒的聚焦点,每一次阅兵也都会对此做一些解读。
但是,中国的阅兵故事,既是中国军力发展的故事,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故事。怎样让老外能读懂这两个故事的关系,是我们国际传播的一个难点。
今早,我一边看阅兵的实况转播,一边把这些文章调出来又看了一遍。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我在欧洲工作,按照报社要求发回了外媒对阅兵的反应。
我搜索了几家欧洲主流媒体,发现他们对阅兵的报道不多。那个时候,中国还不是他们主要的关注点。
法新社的报道说,10月1日,在洋溢着一片爱国热情的热烈气氛中,数十万军人、学生和劳动模范汇聚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踏着正步的军人在礼炮声中走向广场前面的升旗台。1200人的军乐队奏起了中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440辆坦克、装甲车及导弹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力。
英国《金融时报》引用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口号。但在报道中写道,可以打到美国本土的东风31型导弹首次亮相,但是因为导弹被装在一个巨大的绿色运输管内,使人们无法辨别它的大小。
可以说,从1984年的阅兵起,西方媒体就开始高度关注中国军备的变化了,而且是作为观察中国崛起的一个重点。这是由他们的历史观决定的。
1999年,我还写了一篇评论,标题是“有一种成就叫解放”。
我没有写“兵”,而是选择了一个电视镜头展开的。
画面是在天安门广场休息的孩子们在喝果汁、吃面包,由此联系到雄壮有力的各兵种方队,我用了“解放”这个词。
我在文章中写道,广场上那些孩子的父辈,更不用说他们的祖辈,恐怕多多少少都有过饿肚子的经历吧。就在国庆前,《环球时报》对60位中国专家做了一个调查,结果他们绝大多数都把吃饱饭视为共和国六十年来解决的最大难题。
对此,很多西方人可能觉得有点难以理解。这不是因为中国的标准太低,而是因为他们太不了解中国历史了。
我还写道:看看一辆辆驶过的彩车,无一不展示着六十年来的伟大成就。而我们取得的所有这些伟大的成就,归根结底,靠的就是人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和思想解放。
解决温饱问题,看上去标准是有点低了。但是,这一步跨过去之后,中国人民就看到了自身的能量,从此再也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这一步跨过去之后,一个民族就站立起来,挺直了腰杆向前走了。
到了2009年,国庆阅兵的国际意义就更加重要。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那个时候,大家可以想到,西方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关注大阅兵。
怎样看中国军力的提升,实际上就是一个怎么认识中国和平崛起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整个西方显然都没有做好思想、理论和心理的准备。
我的评论标题是“理解大阅兵,西方应捋一捋中国军力发展史”。
我引用了英国《金融时报》在阅兵前的报道,开始是这么写的:“本周四打开电视,你会在屏幕上看到前苏联时代曾抓住人们想象力的那种中国形象。”
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大体上是顺着冷战的感觉在看中国的发展。
我选择这个标题,是因为看了日本一位作家的观后感,他说,他觉得整个游行和阅兵就是把中共领导60年的历史捋了一遍。
“捋”这个词,意指手握条状物,顺着移动和抚摩。
我想,如果西方那些人也能够像这位日本作家一样,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六十年的历史,把中国军力发展六十年的历史“捋”一遍,他们多少就会明白,中国军力的提升是经济发展后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从六十年的发展中可以悟出,中国的目标不是要去哪里攻池掠地,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实现祖国统一。
我在评论中这样写到:中国人过上了平安的日子,才会有今天的发展。而中国发展了,东亚、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也就会更加和平。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今天没有强大的军力,还是像过去那样国不像国、软弱可欺的话,亚洲会有和谐与安全吗?世界会有和谐与安全吗?难道中国军队停留在60年前骡马拉大炮的水平,就是最安全、最和谐的吗?
在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觉,对世界来说,这个“捋”还要扩展,特别是要从中国军力的崛起来看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后来,就形成了2015年大阅兵评论的一个主题。
我在英文评论的开始这样写道:和平不是唾手可得的果实,和平离不开正义力量的坚定维护。
中国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迅速发展。中国受益于和平发展,也深知坚持和平发展的不易。大阅兵要展示的,正是中国坚持走这条道路的决心。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也应走和平发展道路。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维护和平力量。
今年6月,我在一篇有关大阅兵的评论中这样写道,中国深知分裂和被征服的痛苦,认识到按霸权或对抗方式分割亚洲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今天的亚洲,再也不能由强权来分割和主宰了。
中国有决心在亚洲推进和平发展,有足够的实力实现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愿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讲“不忘初心”,那么和平发展的初心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要看中国共产党人最初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整理父亲的历史资料。我父亲是在抗战开始后参加革命的,像当时的很多青年学子一样,从上海奔赴延安。(向着红色指引的方向,追寻父亲生命中最关键的一次出发……)
相关资料显示,那一时期(从1937年到1939年),大约有近6万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到当时的人心所向,预见到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地位和领导作用。
我阅读了英国学者拉纳·米特的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 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不仅是军事冲突;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并在现代中国的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很明显,这个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战培育和发挥的。
从外国一些学者的研究看,中国从1949年的国家建设,到改革时代的现代化,再到当代的规划,“建设强大国家”始终是主旋律,许多政策均可回溯到一个历史的教训:软弱的国家无法保护其人民。(外国学者:抗战在现代中国的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这么多年,在与外国朋友和学者的交往过程中,我感觉,由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了解甚少,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解也会有不少偏差。很多人至今仍然在用西方的历史观和国家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崛起,认为中国还会照抄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当然会反映在西方媒体对中国阅兵的报道中。
这种看法不是一日形成,也不可能轻易改变,它会伴随着中国崛起的过程而不断变化、调整。这就构成了我们对外传播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
今年的阅兵,我在英文评论中强调了这一点:理解中国崛起,需要对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有一定认知,需要了解抗战怎样影响了中国老百姓对国与家关系的认知。
在评论中,我首先引用了1945年9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的话,"让我们全中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大纛下,万众一心,迈步前进,扫除一切障碍,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在文章的结尾,我这样写道:纪念胜利日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目标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将今天的中国与其历史联系起来,揭示了党和人民在沿着八十年前选择的道路坚定前行时不变的初心。
我的体会是,中国媒体当下对外传播的重点应当是,引导外国读者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
对外传播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今天,更重要的是,还要了解中国的昨天,了解今天与昨天的联系,了解我们是怎么一路走来的。如此,读者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未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