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造出新能源汽车,才能造出新式坦克
今天,2025年9月3日,是抄底军迷圈的最佳时刻。
因为不论你之前是不是军迷,今天看了阅兵之后,感觉应该都是一脸懵圈。
“这是什么?”
“这又是什么?”

军迷一夜变军盲,真不是开玩笑。
懵圈程度仅次于军迷的,可能就是阅兵式上一闪而过机器狗了。
“诶,不是春晚吗?给我干哪儿来了?”

2019年的国庆阅兵,很多东西虽然也很新锐,但老军迷们看了之后好歹也能说个大概。
但2025年的抗战胜利阅兵,已经不是“新锐不新锐”的问题了,这已经是超出认知了——老局我三十年老军迷,上次看阅兵时候还能“指点江山”,这次就只能说“啊这个NB”“啊这个也很NB”。
说句可能有点夸张的话,尽管只过去了短短六年,但2019年的我军和2025年的我军相比,已经充满“落后就要挨打”的意思了。
更要命的是,在官方新闻的介绍中,这些装备都是从现役主战装备里遴选出来的......
现役主战,意味着它们都已经通过了种种测试,能满足部队的需要,并不是面子工程花架子。
遴选,则意味着像这样尖端的武器,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挑了一部分出来展示罢了。
甚至,这些在阅兵式上公开展示的东西,很可能属于“过于落后,允许展示”的那一档。
只能说,“没想到我国的武器开发,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

不过,在震撼与感叹之后,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
中国的军事工业,凭什么可以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拿出这么多先进的装备?
在老局看来:表面上,这是军工行业的巨大进步。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其实意味着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成功升级——身为“工业克苏鲁”的我们,既然拥有强大的民用工业,那自然而然也就会拥有与之相称的强大军事工业。
先进武器科技树上的每一个节点,早就已经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里点亮完了。

民用产品,已经打入了军工产品的供应链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武器的制造方式从来都不是“秘密”。
因为假如你有机会把它们拆开看看,你就会发现:
硬件层面,除了炮弹战斗部里的高能炸药外,剩下的东西,要么是轴承、齿轮、液压件之类的机械零部件,要么就是芯片、电容、传感器、摄像头之类的电子元器件和模块,都没有什么稀罕的。
软件层面,虽然肉眼看不到,但我们都知道:一切算法,本质都是解方程,都是在进行数学运算——而数学知识,是全人类共享的,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你说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全世界都是这样做的。
看看这两块电路板就啥都明白了。
这一块电路板,是从一发90年代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上拆下来的,上面密密麻麻的芯片很多,显然都有不同的功能,但这些都无所谓,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芯片都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产品。

而这种军用级别的芯片,现在网上300块钱就能买到。

这一块电路板,则来自于一枚“AIM-9”空空导弹,比上一个倒是简洁了不少。正中最大的那块芯片,来自于美国半导体厂商赛灵思。

同款产品我在淘宝上搜了一下,非常便宜,全新的也不过150元。

对半导体行业有所了解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不论德州仪器还是赛灵思,他们都不是军工企业,这些产品也并非都是军用品,在民用领域也被大量采购——尤其是赛灵思,它在FPGA芯片行业的地位相当之高,说不定你家的汽车或者扫地机器人里面就装着赛灵思的产品。
所以,今天的先进武器装备的制造就已经和冷战时代完全不同了。
在冷战时代,军用品和民用品之间的差异还是相当巨大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像是卫星定位、互联网、微波炉、特种材料这些为了军事目的而研发的新技术,其使用范围都局限在了军事用途之中。
但随着技术发展和扩散,这些东西渐渐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开始成为民用工业的一部分。
后来,我们把这段过程叫做“军转民”。
在这个时期,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苏联的军事工业的规模大到了畸形的地步,大量资源被倾斜给了军工企业,导致民用工业发育不良,到了后期,苏联民用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经令人难以接受。
但在今天的世界,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很多东西表面上是民用品,实际上完全可以应用在军工领域。
正因如此,先进武器的制造,也并不单纯只是军工企业的事情,因为军工企业会从民间市场上寻找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这就使得武器装备的供应链厂商不再局限于那些军工企业,而是和整个国家的工业系统挂了钩。
以前只要军事工业部门强大,国防安全就能得到保证。现在,不仅军事工业部门要强大,民用工业部门也要相当能打,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稳定。
这个阶段,往往被称作“民参军”。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的本国市场就能提供足够多的产品给军工企业,那么你的军工企业将会变得非常独立自主且安全,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反之,如果你的军工企业没有办法在本国市场上采购到所需要的零部件,那么你就只能从外面进口——被人卡了脖子都是小事,要是被植入后门,那真是这辈子有了。
“产业发展”与“国家安全”,这两个词过去或许风马牛不相及,但现在,已经是一体两面了。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
再想想今天阅兵式上的钢铁洪流,
再想想我们那些眼花缭乱、叫不出名字的新装备,
再想想那些年我们下过的饺子......
是谁六代机搞了这么多年还只是个PPT,
是谁这么多年都没有下水新战舰,
是谁技术工人、技术经验各种断档、流失,
嘿嘿,我不说,懂得都懂。

别催了,已经新建文件夹了

民用工业,如何助力军事工业发展
今天阅兵式上,陆上作战方队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绰号“双离谱”的新型主战坦克。之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很强悍,就是因为它一个坦克,居然用上了相控阵雷达。

红框里就是相控阵雷达阵列
甚至,除了相控阵雷达之外,它还给驾驶员自带了AR眼镜,甚至还可以360度全景,官方亲口说了它就和家用电车一样。

要知道,在过去,相控阵雷达这种高端装备只会装备在战机和军舰上,即便是在陆地上部署,干的也都是防空反导的活儿。
坦克虽然也是技术兵器,但是价值显然比战机和军舰低太多了,在以前是根本不配装上相控阵雷达的。但现在,我们却可以给每辆新型坦克甚至每一辆新型步战车都配上四面相控阵雷达。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已经把相控阵雷达的价格打下来了。
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我们靠着强大的民用工业,把相控阵雷达所需要的氮化镓材料价格打下来了。
虽然咱们手机充电头里的氮化镓和军用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里的氮化镓元件不是一种东西,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用同一条生产线”,而是一种 “水涨船高” 式的产业拉动效应。
你想生产氮化镓,前提是得有镓。
但是,镓这种稀有金属,全球每年的产能也就500吨上下,基本都集中在中国。
倒不是只有中国有含镓的矿石,而是因为金属镓其实是炼铝的副产品,而炼铝工业是超级耗电大户,只有中国才有足够的电力来支撑庞大的炼铝工业。
众所周知,消费市场的需求量比起军用订单大得多得多。全中国每年几百上千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但我们到现在坦克数量也没超过一万辆。
这几个因素相加起来,一个神奇的循环就出现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催生出了对新能源汽车、手机等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汽车上面需要铝制压铸件,手机边框为了减重也喜欢用铝材料——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们只能提高铝的产能,而这同时也提高了镓的产能。
与此同时,消费电子的市场上,需要海量的氮化镓晶圆。这就让产业链上游制造氮化镓外延片的厂商有动力疯狂扩产,直接使得每多生产一片外延片,固定成本就会被往下再打一点点。军用雷达虽然用的是更昂贵的那种,但是核心技术和生产所需的材料和消费级产品其实是相通的。
民用消费市场提供的海量订单,直接拉低了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军用领域自然也能受益。
其次,民用市场上对氮化镓产品的海量需求,倒逼着厂商提高了制造公益的成熟度和良品率。
氮化镓的成本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加工工艺的复杂。军工产品可以不考虑成本,但民用品是一定要考虑的。消费电子市场上的氮化镓产品,为了控制成本,就要不断改进工艺,提高良品率。
结果,回头一看,诶嘿,这些用来生产民用氮化镓充电头的工艺经验,其实完全可以用在生产军用氮化镓雷达的过程之中——虽然军用雷达用的元器件完全不一样,但是底层原理是相同的,对于专业人士们来说,很多时候只要简单的提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了。
最后,可能也是最关键的,那就是人才和供应链的建设。
因为消费电子市场上氮化镓的普及,咱们的市场上有大量对氮化镓器件设计、生产工艺、封装测试的工程师,同时还有许多服务他们的配套厂商。
这些人才和他们掌握的知识,现在已经成为了工业市场上的“公共品”——就像水电网气一样,不论民用工业还是军事工业,只要你需要,就能很方便搞到。
所以,消费电子领域的氮化镓普及,并非直接给雷达提供芯片,而是通过做大整个氮化镓产业的“蛋糕”,从材料、设备、工艺、人才和供应链等多个维度,为军用氮化镓提供了一个更成熟、更庞大、成本更低的产业基础。
而像是“炼铝——炼镓——氮化镓——充电头——相控阵雷达”这样的循环,在我们的工业体系,还有N多条。
带来的结果就是:无数条这样的由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共同编织起来的链条,极大降低了中国新装备的研发成本、极大提高了我们迭代更新的效率,这才让我们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就能拿出相比起上次阅兵更多、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星海情报局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