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场上的“千里眼”,秘密居然藏在双缝干涉里!
刚看完N年一度的九三大阅兵,作为一名并不资深的军迷,小编现在已经是激动得坐不到工位上了~
今年的阅兵式上会展示各种各样夺人眼球的新式装备,在这篇文章推送到各位手上之前,海量的新装备照片应该已经席卷了互联网~
为什么小编一定要强调新装备呢?这就得说起8月16日在军迷圈子抢跑的那一轮装备照片了。让小编来说的话,只能说“除了99A都不认识不是怎么是99B啊”。
谢邀,刚看完阅兵,已经是军盲了
然而话又说回来了,不管新装备的种类如何繁多,有心人肯定能注意到,许多装备上都出现了一种“大平板”的身影,没错,就是所谓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
图为今年阅兵的预警探测方队,可见明显的折叠大平板特征
电影和现实中的1130,福建舰的1130已经悄悄换装了相控阵大平板
虽然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普通军迷,大家都认不出来新装备是干什么用的,但是相控阵大平板作为近年来军事报道以及各种新闻中的常客,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
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核弹相控阵,通过控制爆炸时间将冲击汇聚到中心
那么今天小编就以逐渐白菜化的相控阵雷达为切入点,带各位读者学点物理,也了解一下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1
什么是相控阵技术?
大家在搜索“相控阵”时,可能会看到这样的专业描述:
“在天线理论中,相控阵通常指电子扫描阵列,即由计算机控制的天线阵列,它产生的无线电波束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控制指向不同的方向,而无需移动天线。”
这样的解释虽然准确,但对非专业读者来说,确实有些抽象难懂。今天,我们就从物理图像出发,用最直观的方式为大家讲清楚:到底什么是相控阵?
让我们暂时把相控阵放一放,先回顾一下波动光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杨氏双缝干涉。
(注:这里说的是经典波动实验,不是量子层面的单光子干涉,雷达技术还没那么“玄幻”~)
双缝干涉以及干涉条纹
如图所示,从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在两条狭缝上,使它们成为一对相干光源。它们发出的球面波在后方光屏上叠加,形成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我们小学二年级就已经知道,单频电磁波可以表示为三角函数的形式。如果借用复数的工具(欧拉公式),可以将电磁波表示成
在一对狭缝构成的光源中,由于位置不同,它们与原始光源之间的光程R1和R2不同,这导致了两点光源之间存在初始相位差。
此外,当这两束光传播到光屏上某一点时,由于狭缝间距d的存在,它们又会产生新的光程差r1-r2,因此,总相位差为
光屏上的条纹分布完全由这个相位差决定:当相位相差2nπ时,两束电磁波峰值叠加,光强增强;当相位差为(2n+1)π时,两束电磁波波峰与波谷互相抵消,光强相消。这种相位差在空间中的分布,就呈现为我们所看到的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如果我们增加狭缝的数量,用类似的方法也可以计算多缝干涉的条纹分布。可以直观地想象:当狭缝数量越来越多时,干涉图案会逐渐收敛,最终在某个方向上形成一个强度极高的主瓣,周围则伴随着一些强度较低的旁瓣。如下图所示:
更复杂的干涉波形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讨论,如果在每个干涉狭缝处人为增添一个逐次增加的相位差,会有什么效果呢?答案很简单,形成的干涉条纹会开始左右转动!
15个天线(波源)组成的阵列,通过控制波源之间的相位差调整主瓣指向
至此,相控阵的核心思想已经呼之欲出:
所谓相控阵,就是通过直接控制阵列中每个波源的发射相位,从而改变合成波前的方向与形状,实现波束的快速指向与扫描——整个过程完全由电子控制,无需机械转动。
通过调节相位使得波前指向发生改变的示意图
根据相位调节方式的不同,相控阵雷达可分为无源(PESA)与有源(AESA)两种:
无源相控阵(PESA):使用一个中央高功率发射机产生信号,再通过移相器网络为每个辐射单元分配特定相位。
有源相控阵(AESA):则是每个辐射单元都配有独立的收发组件(T/R组件),可独立控制信号的相位和振幅。这种架构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使AESA在性能上对PESA形成代差优势。
2
雷达的进化之路
雷达(Radar),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英文缩写,其基本原理是向空间发射电磁波,并通过接收目标反射的回波来探测物体的方位与距离。自诞生以来,这部“电子眼”就朝着三个方向不断进化: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看得更快。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早期的雷达往往配备不断旋转的巨型天线和装满真空管的机柜,运转时发出低沉的嗡鸣。从最初的LC振荡电路到后来的磁控管,雷达工作波段从米波逐步迈向微波,发射功率也大幅提升,实现了“看得更远”。但受限于技术,早期雷达波束指向固定,必须依靠机械旋转天线才能扫描整个空域。
机械扫描雷达就像一座电磁灯塔:通过物理转动天线,周期性地“照亮”周围空间。
老式机械扫描雷达
很像一座灯塔
这种雷达结构简单、技术门槛低,但其扫描速度受机械惯性限制,难以同时跟踪多个目标。于是,工程师将目光投向了相控阵技术——它无需机械转动,仅通过电子控制就能实现波束的快速扫描,刷新率和多目标跟踪能力远超机械雷达。
早在二战期间,相控阵技术就已走上战场。
1943年,USN大型战舰上的Mark 8火控雷达是世界上第一部服役的相控阵雷达,使用机械移相器阵列实现相控阵效果。
Mark 8火控雷达,可见排列成三排的发射器
同一时期,纳粹德国也搭建了使用机械式移相器的Mammut雷达。此时的相控阵采用单一微波源,经过移相器阵列达成对波束相位的调制,属于无源相控阵技术。
Mammut雷达,将1到2个波源发出的电磁波经过6到8个移相器的调制,形成相控阵效果
这些早期系统都采用单一微波源+移相器阵列的结构,属于无源相控阵(PESA)。尽管实现了电子扫描和多目标跟踪,但由于系统复杂、电子管可靠性差,其在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上仍有明显局限。
转机出现在1950年代。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其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的特性迅速获得青睐,并率先应用于机载雷达。
巨大的晶体管和小巧的电子管
此时工程师们意识到,既然晶体管体积远小于电子管,那我把无源相控阵的每个波源都换成一个晶体管发射器,不就可以单独控制每个波源的相位了吗?
于是,雷达技术的“终极形态”——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登上了历史舞台。借助半导体工艺的飞速发展,AESA得以在有限空间内集成成千上万个独立的收发单元(T/R组件),不仅扫描速度极快、能同时形成多波束,可靠性和精度也远超传统雷达。
有源相控阵be like
如今,有源相控阵已成为世界主流强国雷达技术的核心。而中国,正是这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各式各样的现代相控阵雷达.
3
无处不在的有源相控阵?
在之前的回顾中,相控阵雷达总是与“高性能、高复杂度、高成本”紧密相连。但如今,从军事装备到商业产品,相控阵技术似乎无处不在。难道这项技术一夜之间变得“白菜化”了?
事实并非如此。
至今,俄罗斯空天军大量苏-35S战机仍在使用无源相控阵(PESA)雷达,航电性能明显落后于中美。美国的情况也并不轻松:尽管AESA技术起步早、发展快,其主力驱逐舰“阿利·伯克”级直至最新的2A型仍广泛使用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直到最近,才有一艘伯克3型服役,总算用上了先进的SPY-6有源相控阵系统。
满头天线的阿利伯克,和055相比简直是某种现代违章建筑
回过头看中国海军,055型驱逐舰以一体化综合桅杆和“四面盾”式设计,呈现出干净利落的隐身外形。在这简洁的外观之下,是多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的高度集成与强大性能。
干干净净的055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条半导体技术发展的“暗线”——中国氮化镓(GaN)基半导体技术已步入成熟阶段。
在完善的产业链支持下,你甚至可以看到新能源相控阵坦克(感谢军迷大佬 @老枪赵 制图)
GaN作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相比传统的砷化镓(GaAs)具有显著优势:GaN可支持比GaAs高5~10倍的功率密度,极大提升雷达探测距离与分辨率;高温环境下可靠性更强、寿命更长,大幅降低维护需求与成本;不仅用于军用雷达,也快速渗透至民用消费电子、通信和工业领域。
也正是这些优势,推动GaN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大规模量产。市场爆发点恰恰来自民用需求,尤其是快速充电、5G通信基站、工业能源等领域。
大家手里应该都有GaN充电器,这个是小编自己正在用的
甚至农业无人机也可以带盾,上图大疆T60的两个圆柱雷达内部就是两个相控阵雷达
民用市场的海量需求,推动中国GaN产业链迅速成熟——产能攀升、成本下降、可靠性不断提高。这又反过来为军事领域大规模应用AESA雷达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民技军用”的良性循环。目前中国氮化镓相控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就是这种正向循环的直接结果。
可以说,中国相控阵技术的普及和飞跃,是“军民融合”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技术不分军民,创新没有边界,真正强大的科技生态,必然是实现“军转民”与“民参军”的双向赋能。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结语
当阅兵式上战机的呼啸声渐渐远去,那些由无数“智慧之眼”构成的相控阵雷达,却仍在无声地守护着我们的天空与海洋。
这项技术早已超越军事,融入5G通信、医学、超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辉煌,不仅源于电磁理论的精妙,更扎根于一个国家完整的产业链和自主创新的决心。
我们为受阅的尖端装备而震撼,为新中国的综合实力位列世界前列而喜悦,更应为背后不懈努力奋斗的人民群众而自豪。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参考资料:
[1] 马科斯・玻恩,埃米尔・沃耳夫.光学原理:光的传播、干涉和衍射的电磁理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赵凯华,钟锡华.光学:重排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