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江堰到长城Hi4,为什么说这是混动终局答案?

作者 | Dusman

编辑 | 德新

500

长城Hi4与都江堰异曲同工

上月底,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携手央视新闻,在都江堰鱼嘴分水堤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技术直播。

整场活动以“长城Hi4致敬都江堰”主题,不仅致敬了中国古代工程智慧,更首次系统解读了长城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尤其是Hi4-Z系统的核心架构与设计哲学。

你可能会好奇,造车怎么跟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扯上关系?都江堰靠"因势利导"治水,长城Hi4用同样思路管理能量。

从分水到分流,Hi4为什么自称是“汽车界的都江堰”呢?

经常开混动车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高速能耗高、中后段动力不足,是大多数混动车的通病。而Hi4 的核心就是用P2+P4两个电机,以及多挡DHT设计,实现的串并联电四驱,能很好地提升高速行驶时的燃油经济性。

另一个就是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这是Hi4的「大脑」。它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如车速、轮速、油门、转向角等),对前后桥的扭矩进行精准且智能的分配和动态调节,从而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发挥作用,核心在于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智慧。通过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宝瓶口控流,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精准分配与高效利用,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

而长城Hi4-Z技术,正是借鉴了这一思想,首次在混动架构中引入三挡功率分流系统。简单来说,它就像在整车能量流中嵌入了一个“智能鱼嘴”,实现动力的按需分配、高效转化与多路径输出。

具体来说,Hi4-Z的功率分流架构实现了三大突破

动力直驱优先:系统优先将发动机输出直接用于车辆驱动,路径最短、效率最高,减轻传统混动系统中多级转换带来的能量损耗;

实时发电补能:冗余动力实时转化为电能,持续为后桥电机供电,确保任何工况下四驱能力不中断;

能量闭环管理:系统具备双向能量流控制能力,在制动、滑行等场景下进行动能回收,并将多余电能存储于电池中,实现“零浪费”能量循环。

这不仅是对机械结构的优化,更是一套基于软件定义能源的智能管理系统。它实现了类似都江堰“无坝引水”那样的高效与自然,真正做到“需求多少,供给多少”。

魏建军一直在强调:“造车如治水,必须考虑那1%的极限状况。”

这句话背后,是长城长期以来坚持的“安全冗余”与“全场景覆盖”的开发理念。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