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拿风险换短期利润!中信银行以“反内卷”重塑经营逻辑?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内卷”现象曾一度引发行业对盈利模式与风险平衡的思考。近日,中信银行在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与财报中,明确传递出“不以风险下沉换短期利润”的“反内卷”经营理念,不仅展现出对行业秩序的敬畏,更在盈利稳增、零售转型与产业支持三大维度,探索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业绩数据来看,中信银行上半年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答卷。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达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二季度净利润增幅提升至4.11%,较一季度扩大2.4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1057.62亿元,虽同比下降2.99%,但二季度降幅收窄至2.28%,较一季度减少1.44个百分点,盈利与营收的修复态势已初步显现。

值得关注的是,在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压力的背景下,中信银行的表现折射出行业共性挑战与自身应对思路。报告期内,该行净息差1.63%、净利差1.60%,同比分别下降0.14个、0.11个百分点,生息资产收益率与付息负债成本率同步下行,这与当前资产价格低位运行、存量高收益资产到期的行业环境密切相关。但不同于部分银行通过放松风险管控追求规模的做法,中信银行行长芦苇明确表示,该行已彻底摒弃“规模情结”,坚持以“不削弱风险抵御能力”为底线,让业绩增长更具“成色与底色”。

对于息差未来走势,市场与行业专家均持谨慎乐观态度。芦苇指出,“反内卷”政策的逐步落地与央行存贷对称降息的推进,将成为息差趋稳的两大关键支撑。一方面,“反内卷”政策能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引导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与保障自身健康发展间找到平衡;另一方面,对称降息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为银行压降负债成本提供了空间。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也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银行业息差下行压力将逐步缓解。

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如何在低利率环境与居民资产配置偏好变化中破局,成为中信银行“反内卷”的重要发力点。上半年,该行零售管理资产余额达4.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2%,但零售营业净收入同比下降8.43%,反映出行业普遍面临的零售业务转型压力——消费贷“价格战”、信用卡“权益战”的传统竞争模式逐渐失效,居民对储蓄利率更敏感、投资偏好更分化,倒逼银行重构零售业务逻辑。

针对这一变化,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精准总结出居民资产配置的三大新趋势:低风险偏好资金加速从存款转向理财与保险;中高风险客户更青睐“低回撤、高胜率”投资策略;单一产品购买需求升级为多元资产配置。基于此,中信银行确定了“投研驱动+客户深耕”的零售转型方向。在产品端,理财业务推进“稳健优势”系列向“固收+”转型,基金业务打造3%-5%目标收益方案,保险业务提升中长期分红保障型产品占比,贵金属业务优化积存金功能以平衡风险;在获客与服务端,依托公司业务场景批量拓展代发、企业支付结算客户,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客户定制投资方案,并借助子公司信银国际升级高端客户全球化服务,形成境内外融合经营模式。截至报告期末,该行零售理财产品余额已达1.4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1%,转型成效初显。

中信银行的“反内卷”不仅局限于自身经营,更延伸至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支持,尤其在化解产业“内卷”、助力产业转型方面展现出金融担当。近年来,部分新兴产业因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陷入竞争困境,传统产业也面临转型压力,若银行盲目放贷,既会加剧产业“内卷”,也会累积自身风险。对此,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透露,该行已对相关行业信贷资产展开排查,发现涉“内卷”行业资产占比约12%,整体风险敞口可控。

在具体支持策略上,中信银行坚持“精准识别、有进有退”。对于总量过剩但长期需求向好的新兴行业,重点跟进国家政策与技术迭代趋势,优先支持具备龙头地位、技术实力与整合能力的企业,对经营压力大、处于供过于求环节的中小客户有序退出;对于结构错配的传统行业,加大对自主研发、实现国产替代的高端制造企业的资源倾斜,逐步退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低端制造企业。这种差异化支持模式,既避免了金融资源“大水漫灌”引发的产业“内卷”,也为银行自身资产质量筑牢了“防火墙”。

从行业视角来看,中信银行的“反内卷”实践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随着“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层面已明确释放出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信号。在这一背景下,中信银行以风险坚守为前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转型为抓手的经营思路,不仅为自身赢得了长期发展空间,也为银行业摆脱“规模依赖”“价格战陷阱”,实现“服务实体经济与自身健康发展”的双向平衡,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未来,随着“反内卷”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与银行转型的持续深化,银行业或将迎来更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新发展阶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