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有便捷,上门会更好:“浙里办APP”初体验

    “浙里办APP”,是浙江省政府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而推出的一款第三方应用软件(简称APP,‌即英文‌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简写)。有“相当于在老家认识了一个副县长”之称的“浙里办APP”,业已囊括“掌上办事”、“掌上咨询”、“掌上投诉”三大核心功能板块。其手机客户端上线整整有11个年头了,而我新近需要帮助母亲尽快完成“社保待遇认证”,才第一次有缘结识了这位科技赋能的“副县长”。

    与过去的“必须本人到窗口办理”的通知式服务相比,诚然,足不出户上网一次办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我预感到,科技能为我们做的差不多就到这儿了。往后,“必须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若要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全覆盖目标,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上门服务的意识不仅不能松懈和弱化,反而亟需重新加强和提升。

500

    前天早上看过母亲之后,我便去了菜市场。正当我在买两斤花生时,手机震响了,屏幕上赫然显示的是“妈妈”,我心里着实一阵紧张。接起电话,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落回我的肚里。谢天谢地,不是什麽大事,只听母亲讲她忘了把前一天收到寄自金华社保中心的一封信给我看了。母亲的语气略带焦急,那我就马上掉头回去看吧。

    我一看,原来是催母亲尽快完成“社保待遇认证”。信中提示说,截至2025年7月,我母亲已经超过12个月未有社保待遇领取认证,如果8月29日还未完成这项认证,下月的养老金将会面临“停发”。

    社保待遇领取认证是各地社保事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一头联系着民生生计的保障,一头联系着资金的安全运营。最近,各地在核查中发现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有通报称华东某一省在检查中发现“505名死亡人员被发养老金241.48万元”。造成此项违规和损失的,恐与领取认证环节执行未到位大有关系。

    确实,母亲原本在每年的五六月都会到社区服务点办理一年一度的社保认证。但是,去年母亲因身体持续抱恙三个多月而未能前往社区服务点(见去年6月的文章《保卫母亲的胃》)。虽然母亲身体早已康复,却把领养老金需一年认证一次的事给忘了。

    加之,最近几个月持续高温炎热天气,社区服务点又隔着两站公交车站的距离,等到服务点上班,母亲自己一个人前往的话,我担心她在来回的路上会被热到,得不偿失。幸好,信中接着详细介绍了除本人前往办理之外的其他便捷办理的途径,那就是两款APP,“浙里办”是其一。

    按有关规定去完成认证,让母亲继续安心享有养老金的正常发放,这成为了我当仁不让的职责。不巧,我的手机里面还没有“浙里办”。那么,我首先要用手机搜索到这款应用软件,然后下载、安装,再然后……其实,“再然后”,可不是轻松简单的事。

    在我准备下载“浙里办APP”的时候,作为下载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本手机品牌的制造商给我“制造”了一道门槛,要下载,就必须先要注册成为该手机品牌的应用客户,也就说免不了要我提供手机号码、人脸活图像等个人信息。此机是它造,此“路”是它开,要我留下“买路”的个人信息,难道过分了吗?过去,我担心个人信息会有被“转卖”的风险,所以一直谨慎地绕道而走。

    反复试了两次“不走寻常路”,结果都是断头路。没得丝毫商量,像个宝贝似的日日夜夜捧在手心里的机器,这时最是六亲不认。我的谨慎到此该到头了。我必须把“浙里办APP”下载到手机上,也必须舍得把自己“交出去”。

    十几分钟后,好不容易把“浙里办APP”载入手机,也载入了我的个人史记。如果非要全面总结一下下载为何这么费时的话,除了上述诸原因,还有就是我的手机是四年前生产的,智能有点落伍。

    “浙里办APP”初体验之“社保领取资格认证”现在才算正式开始了。我依照信中附带的一份宣传册“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人脸识别操作指南”所提示三步法,准备为母亲争取下月正常收到养老金的资格。连续三次,当我进行到第二步,并点击“社保待遇认证”选项后,顺利的话就应该进入到第三步的认证页,但是结果手机屏幕均显示一片惨淡的空白,也就是说,连续三次都无法进行宣传册上所说的“本人认证”或“帮助他人认证”。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浙里办”的系统平台过于忙碌而没有响应我的“请求”;可能是我的手机显示出了故障;也可能是通信信号不够畅通;也不排除指导上网认证的所谓这封信属于电信诈骗者设下的圈套。

500

    我拾起这封名为“关于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温馨提示”,信的末尾在发信人的单位处竟然没有盖上公章,又见最后一行的“备注”自称“100份以上不盖章”。“不盖章”的说明估计也是某种“温馨提示”了,可是我确认没有看到“100份以上”的提示信。

   母亲在一旁看着沉默不语的我操作了那么久还没有个结果, 她为了不加重我的紧张而选择了不在场围观,她一会儿拿着鸡食盆出去喂鸡,一会儿进来又若无其事地对我说:“太阳越来越高,很热了,你再不回去,路上会很热。这事我自己去社区服务点去问问怎么办好了。”于是,我就简单地把刚才操作过程及差错状况跟母亲解释了一遍,请她稍等片刻,为了宽慰母亲,还说我迟一点回去没事,在走的路上多晒一晒,也是增进补钙的锻炼。

    我抱着尊重科学而不多疑的态度,第四次依流程操作,竟然社保待遇认证页被正常显示出来啦。我高兴地叫母亲快过来,将手机屏幕对着母亲,轻触一下屏幕中“帮助他人认证”的选项按钮,很快,母亲的头像出现在了手机屏幕中央,我叫母亲依法眨眨眼睛,几秒钟后,认证就这样成功达成了。

    事后,我再一次确认,这些年,自己从远方都市回来,安于在家守着母亲,陪伴她养老,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好多次,母亲的朋友——农场的那些老阿姨们,当着我的面羡慕并衷心地对母亲说道:“我们没你这么好福气,事事都有儿子照顾你。”她们平日里就只能自己顾好自己了。而母亲交上好运的时候,她总想着能够分一点给她的朋友们。

    当我回到家,拿起那份“温馨提示”再看一遍时,注意到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高龄、孤寡、病残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可向社保经办机构或社区申请预约上门服务。”这可能算是整封信中最温馨的话了,而我却怎么都觉得它徒有说得好听而已。

    倘若真的是“高龄、孤寡、病残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恐怕他们连申请预约上门服务的门都找不到。对于很多特殊群体,“上门服务”对他们而言无异于画了一个漂亮的饼。

500

母亲的住处:还未改造的石门农场旧小区

    这封信满纸都宣示了什麽呢?真心诚意要照顾那些“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其实完全不必作出像规定腿脚和头脑都健康的正常人那样“申请预约”,社保经办机构或社区服务点的工作人员应该主动上门服务。难道这不是“便民服务”真正应有之意吗?

    主动上门服务难道真的那么难以做到吗?通过“浙里办APP”操作诸如“社保待遇认证”真的就是便民的不二选择了吗?仅仅是认识一个副县长,但他压根儿不会上门来走一走,能有多大的用呢!

    我曾问母亲,“温馨提示”这封信她是怎么收到的。母亲说,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可能是邮递员——亲自送到她手中的。拿到信后,她也看不太明白信中说道那些操作。过了一会儿,她就接到一个电话,那人在电话中“态度很好”地向她重申了温馨提示的主要内容。

    母亲在说这些时,我分明看到了善良的母亲眼中闪着感激的光,感谢邮递员小伙子的认真负责,庆幸于社保事业来人来电“温馨提示”,不然,等到下月领不到养老金,她根本不会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我很无语。如果送信上门的小伙子当时能够花十几秒钟,仅以举起手机之劳,拍下我母亲动态头像,并传输到认证平台;如果那位“态度很好”的不知名人员通过与我母亲本人对话,就能确认继续享有养老金的领取资格,那么,还有“浙里办”的什么事?第二天还我的什麽事!(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