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退款问题,伤了“老用户”的心
导语:美团退款“罗生门”背后,是技术漏洞还是信任危机?

如果说支付宝与微信打造了全民线上支付时代,那么美团退款问题则开启了线上支付的“自查”时代。
近日,“美团退款显示完成却未到账”的讨论在各社交平台持续发酵,有用户反馈自己的订单退款状态显示“已完成”,但钱款迟迟未退回账户,直至联系客服后才真正到账。
一石激起千层浪。
8月24日晚,美团客服官方微博发布说明,回应称已成立专项团队处理此类问题,并强调“不存在不查询就不退款”的行为。

美团的回应是否真正缓解了用户的焦虑?退款链路中存在的“信息滞后”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信任危机?
01.退款问题老用户“伤”得更深
如今正是美团发布第二季度财报的节点,天眼查APP显示,截止8月22日,美团市值在7235.48亿港元左右,股价为118.400港元左右。出现此类风波,也可能影响到美团的股价。
因此美团的反应也比较迅速。美团在说明中表示“用户退款未到账”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平台退款进程的相关信息展示更新不及时,导致用户误解。
另一类涉及订单数较少,部分用户的银行卡或第三方支付工具等支付渠道出现异常,无法按原路接收退款,系统会退款至用户的美团余额中。
在这次回应中,美团把原因归结到“技术优化未到位”,绝大多数“退款未到账”情况实为“信息展示滞后”所致。
尽管美团态度诚恳,表示“每一笔退款数据都可追溯,用户均可查询退款资金去向”。但在线上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类事件还是可能会让美团的用户产生误解,尤其是美团的老用户们,更为不安。
其实对于近几年或者这次外卖大战才开始用美团的用户来说,难度并不大,翻一下数据的事儿。
关键是这次爆出的问题订单很多都是2017年之前的,美团回应中也提到:“2017年之后的订单退款用户可自主查询到账去向,用户刷新后即可显示退款结果。2017年以前的历史订单退款情况,用户可通过客服进行查询。”
但对很多美团与大众点评老用户来说,这么多年的订单不仅是时间久远,数量上也是几百甚至上千,尤其是很多喜欢“囤券”的用户们,让他们自查起来的难度非常大。
但此事已引发广泛关注,不查又难以安心,总结下来就是老用户的一场“担惊受怕”。
一个品牌能如此精准地让老用户“为难”,也确实有些问题了。
老用户是一个品牌宝贵的财富。
一方面老用户们对品牌更信任,他们的购买决策更快,购买更高单价产品的意愿更强,也更容易接受品牌推出的新品或增值服务。
另一方面一个老用户的真诚推荐,有时候的效果比花钱做的广告投入来得更有效,他们是行走的品牌推广机,能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在社交媒体、朋友圈等进行分享和传播。
也因此很多成功的企业都会花心思在维护老用户上。
就像小米之前就做过一个震惊业内的活动——给首批小米1用户全额退款。这并不是一笔小数字,据统计符合的范围内有18.46万台手机,每台退1999元,总计3.7亿元。
但美团此次,恰恰是老用户们自查起来更为麻烦,作为平台方,美团难道不该针对多年的老用户们开展更便捷的服务?
02.线上支付大“自查”开启
美团退款问题也给其他平台提了个醒,无论是外卖、电商还是出行,只要涉及到资金问题,就需要做到状态与事实严格一致、异常情况明确提示、提供自助查询工具以及建立高效的客服兜底机制。
否则,再小的概率事件,一旦乘以亿级用户基数,都会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品牌危机。
像这次美团退款事件,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一次“信息展示bug”,已经变成了一次全民支付自查与品牌信任的压力测试。
通过美团退款问题,对线上支付的安全性问题再一次得到重视,
其实早在前几年就出现过一个有关“线上支付让钱不耐花了”的讨论。
当时大家谈论的热点就是比起现金钞票,线上支付动动手就刷出去了,一个简单的数字跳动,比起一张张钞票递过去,别人再找零而言,少了物理刺激,因此线上支付会让消费变得很无感,让人感觉“钱”更不耐花。
换做这次的退款到账问题也是一样,如果是线下找零或者退款,大多数人会检查一遍金额再收起来。
但换到线上支付就不会如此复杂,大家经过这些年的线上支付经历,出于对平台的信任与习惯,往往看到退款信息就关掉了。
美团退款的问题也会成为一个持续性的社会问题,以后大家无论是电商、外卖、团购等,涉及退款方面的问题都可能联想到此次事件。
这次事件也会成为推动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的开端。
社交平台中,已经能够看到有部分用户开始由此扩大自查范围,对电商退款等其他领域支付问题开始自查。
当然美团也需要自省,用技术可以迅速修复之前的漏洞,但用户心中留下的问号,不会简单地因一纸说明就彻底消失。
唯有真正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用透明、可靠、闭环的产品逻辑赢得用户,才能在新消费时代中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本文分析源自公开披露资料(财报、公告等),作者不保证信息来源的充分性或最新状态。股市有风险,本金可能亏损,投资决策需极度谨慎! 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评论,绝非买卖建议。投资者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独立研究、审慎判断,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