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果冻“白月光”跌落神坛,亲亲食品靠“砍投资”扭亏后,业绩再度下滑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左星月
编辑 | 王亚静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亲亲我的果冻~”这句亲亲果冻的经典广告语,在20世纪 90年代通过电视广告广泛传播,成了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
作为80后、90后的果冻“白月光”,亲亲食品集团(开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亲亲食品”)如今再一次陷入了业绩下行的“困局”。
2025年上半年,亲亲食品营业收入同比下滑6.0%、毛利同比下滑10.2%。此外,公司核心产品果冻、膨化食品的销售额也开始下滑。
2024年,亲亲食品曾靠收缩投资扭亏,但主业竞争力不足、产品创新滞后、研发投入不明的问题仍存隐忧,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1、创始人吴火炉“脱手”,恒安国际入驻
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凭借山海交汇的地理条件、积淀深厚的商业传统,成为资本与企业聚集的区域之一。
在休闲食品领域,福建也孕育出不少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和从业者,包括盼盼食品的蔡金垵、达利食品的许世辉、福马食品的柯永开、回头客的黄福阳,以及亲亲食品的创始人吴火炉。
其中,吴火炉出生在晋江安海的一个小村子。1985年,23岁的吴火炉筹集5万元创办了晋江安海梧埭面粉厂。此后三年,他的面粉厂增加到三家。
恰逢一位新加坡人到厦门投资生产虾条,卖得很不错,吴火炉的面粉厂为其供应原料,吴火炉由此有了做虾条的想法。1991年,亲亲食品正式成立,并凭借“亲亲虾条”一炮而红。
(图 / 亲亲食品官方微博)
1998年,亲亲食品改制成股份制公司。早在2002年,亲亲食品就有迈进资本市场的想法,但最终未能如愿上市。
2008年5月,亲亲食品上市未果,且股东之间对于发展理念存在分歧,吴火炉决定将亲亲食品的控股权转让给恒安国际。最终,恒安国际以2.29亿元的现金代价间接收购了亲亲食品51%的股权。
恒安国际接手后,许连捷亲任亲亲食品董事长。
许连捷与吴火炉同样是福建晋江人。1979年,许连捷创办安海后林劳保服装厂,1983年创办民龙香港拉链厂。
1985年,他与施文傅等人共同集资创立了恒安实业有限公司,后于1993年成立恒安集团。1998年12月,恒安国际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恒安国际当时的核心业务集中于卫生巾、纸尿裤、纸巾等个人卫生用品领域,2008年,其营收已达80亿港元左右,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为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业务,恒安国际提出“中国顶级家庭生活用品供应商”的战略目标,而休闲食品作为快速消费品的重要分支,与家庭场景高度契合,成为多元化首选。因此,恒安国际选择收购亲亲食品股权,以加速进军休闲零食市场。
然而,受2013年爆发的“有毒明胶”事件影响,整个果冻行业元气大伤,亲亲食品的业绩也开始迅速下滑。
直到2016年7月,恒安国际才成功拆分亲亲食品在港交所上市,亲亲食品正式迈进资本市场。
2017年4月,许连捷的儿子许清流接任亲亲食品董事长一职,创始人吴火炉任公司非执行董事,为公司的整体发展提供指导。
不过,亲亲食品被恒安国际收购后,并没有一路加速向前奔,而是进入了一段充满摇摆与阵痛的调整期。
2、频繁投资后,陷入“阵痛”
许清流任董事长后,亲亲食品开启了一系列对外投资的动作。
自2019年开始,亲亲食品连续投资了汉口二厂、永璞咖啡、冰青果酒、健康零食品牌酌也、植物基食品公司华稼食品、精酿啤酒品牌Taste Room、新式茶饮品牌一茶一舍等。不过,目前除了永璞咖啡外,其他投资过的品牌声量并不算高。
然而,不停地对外投资导致亲亲食品在业绩上很快出现了裂缝。
2021年至2023年,亲亲食品的收入分别为8.60亿元、9.58亿元和9.82亿元,连年增长。
同期,公司年内亏损金额分别为8089.7万元、176.8万元和205.6万元,三年累计亏损近8472.1万元。
(图 / 亲亲食品2023年财报)
其中,2021年和2022年,亲亲食品持有的非上市投资基金,因基金价值波动产生的亏损分别为1510万元和94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亲亲食品2024年扭亏为盈。当年,公司实现收入9.96亿元,年度利润2113万元。
(图 / 亲亲食品2024年财报)
2023年,亲亲食品因处置联营企业和赎回非上市投资基金产生合计1640万元亏损,而2024年此类非经营性损失归零。这一变化直接消除了此类业务对利润的负面影响,成为公司2024年扭亏的关键因素。
(图 / 亲亲食品2024年财报)
换句话说,亲亲食品扭亏为盈的核心是停止了此前“盲目”的对外投资,而终于盈利的亲亲食品也迅速开始了分红动作。
公告显示,亲亲食品公司基于2024年度经营成果,决定向股东分配利润,股息定为每股0.02元,总计1510.2万元,该分红方案已经于2025年6月完成支付。
不过,虽然实现扭亏,但「子弹财经」注意到,公司的“老本行”——休闲食品业务并没有多大起色。
财报显示,果冻产品仍是亲亲食品的核心收入来源。2024年,其果冻销售收入为5.31亿元,同比下降约6.5%,占公司整体收入的53.2%。
2025年上半年,亲亲食品实现收入5.30亿元,同比下滑6.0%;期间利润2155.1万元,同比下滑34.31%,公司业绩再度下行。
(图 / 亲亲食品2025年半年报)
可见,若仅靠收缩投资这样的“减法战略”只能短期提振业绩,而亲亲食品如何让核心主业重振旗鼓,才是重拾竞争力的关键。
3、业绩下行,童年“白月光”风光不再
亲亲食品目前的竞争力如何?
目前,亲亲食品拥有四大业务板块,第一类是果冻产品。
早在20世纪中叶,Tarami、ORIHIRO等日本品牌就开发出了蒟蒻果冻。随着我国消费者对零食“解馋无负担”的核心诉求,主打“0脂0卡”的蒟蒻果冻迅速打开市场。
亲亲食于2020年引入ORIHIRO技术,开始推出吸吸蒟蒻果冻、蒟蒻果汁果冻等品类,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占公司收入的六成左右。
(图 / 亲亲食品官网)
而蒟蒻果冻领域竞争激烈。例如,溜溜梅2019年推出“梅冻”,将果冻与梅子口味结合;盐津铺子研发出“果缤沙”技术,开发“常温Q 弹、冷冻沙冰”的双形态果冻;此外,ZUO一下屁桃君联名蒟蒻果冻内含白芸豆提取物,更契合健康人士的需要。
相比之下,亲亲食品的蒟蒻果冻并没有足够强的差异化优势,果冻业务依旧承压。
2025年上半年,亲亲食品的果冻产品销售额约3.16亿元,同比下降约6.6%;毛利约9220万元,同比下降约13.3%。
除果冻之外,公司第二类板块是膨化产品,包括经典虾条、小龙虾虾条、亲亲圈等。
(图 / 亲亲食品官网)
2025年上半年,膨化食品的销售额约1.49亿元,同比下降约2.9%,占整体收入的28.1%;毛利约4330万元,同比下降约2.7%。
亲亲食品膨化食品收入下行,主要由于非连锁杂货店、超市及便利店等传统渠道的表现疲弱。近年来,亲亲食品虽然加大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业务,并发展OEM(代工生产)业务,但还是没有扭转膨化食品收入下滑的颓势。
此外,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调料产品销售额同比下降约17.6%;毛利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5.5%。
在四大业务品类中,2025年上半年唯一销售额上行的是糖果及其他产品,这一品类包括糖果、干果、坚果、饼干、烘焙、肉干及素食零食产品,以及米酒、麻糖等。
2025年上半年,糖果及其他产品的收入同比上升约0.7%,毛利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6%,增长缓慢。
(图 / 亲亲食品2025年半年报)
多类产品的销售额下行,也侧面证明亲亲食品压力之大。
作为休闲零食老品牌,亲亲食品的研发费用并不算高。2024年,亲亲食品的研究及开发费用为605.2万元。
(图 / 亲亲食品2024年财报)
同期,同行公司溜溜果园研发开支1894.8万元、盐津铺子研发费用高达7957.89万元、三只松鼠的研发费用为2838.96万元。相比之下,亲亲食品在研发上面的投入“掉队”。
回头来看,亲亲食品推出了大包装分享装果冻,但未突破单一口感桎梏。此外,膨化系列的新品也未跳出“油炸+调味”的传统框架。不仅如此,在IP联名上,亲亲食品也没有明显突破。
可见,从“传统零食企业”转型为“健康零食解决方案提供商”,亲亲食品需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文中题图来自:亲亲食品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