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千万生死线,鸿蒙直面商业化考验

500

鸿蒙破千万,真考验才刚开始。

作者|安德鲁

编辑|文昌龙

在8月25日的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宣布鸿蒙HarmonyOS 5终端设备数突破1200万。

仅用25天时间新增便超过200万,快速规模化预示国产操作系统正迎来商业化的关键节点。极速增长背后,是其底层架构、产业联盟、软硬件形态等诸多方面发生革新的生动体现。

长期以来,包括智能手机和PC等操作系统由外资品牌把持,成为国产品牌难以逾越的鸿沟,不过,随着近年来一些厂商在底层原生技术上的布局,这一僵局正在被逐渐打破,国产操作系统也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客观地讲,大众对鸿蒙生态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一部手机的UI桌面展示、系统流程性体验或者多设备终端连接等操作感知层面,但鸿蒙的价值并非如此简单。由此塑造的上下游商业溢价边际效益正在急速扩张,对于中国操作系统、软件行业以及与之关联的生态产业而言,更多的红利还未被真正释放。

当然,不同的声音也并未停止,一些评论区仍有不少人认为鸿蒙是安卓的套壳;现实中,鸿蒙换机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意味着,随着鸿蒙纵深切入更大的市场,它也将真正开始接受来自消费者、合作伙伴和开发者等多方面的考验。

但无论如何,鸿蒙都已经成为操作系统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此,「市象」借此想回答:

(1)鸿蒙走向市场端背后,是如何完成艰难蜕变?

(2)产业生态与商业价值体现在哪里?

(3)鸿蒙增长下的现实困境又是什么?

01 踏过千万生死线

鸿蒙手机和鸿蒙电脑的诞生有着深刻复杂的产业背景。如果从历史脉络看,其主要难点在于:一是核心原创架构的突围;二是实现从研发实验室走向系统应用和用户市场,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

先单看架构方面。从PC计算机和手机诞生算起,全球操作系统持续呈现出分布高度集中的态势,以微软Windows和苹果MacOS为代表的桌面操作系统一直在该领域形成唯二垄断局面,市场占有率接近90%。

华为对鸿蒙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12年,彼时正值灾难电影《2012》在全球热映,华为认识到,需要构建自己的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统,以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潜在“灾难”。

也正是在2012年,华为成立了前沿技术研究部门——华为“2012实验室”。HarmonyOS系统诞生的关键人物王成录调任“2012实验室”中央软件院任总裁,开始启动鸿蒙系统的相关研究,并提出构想——这是一个基于分布式计算的未来操作系统。

但是困难随之而来。相较国外而言,由于国产软件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即便过去有国产计算机厂商试图在生态建设上进行突围,但都仍基于Linux开源内核二次开发,尚未形成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和底层源代码数据库。

这也验证了为什么此前已经发布过的鸿蒙系统,系统底座仍使用了部分AOSP开放源代码,而不得不兼容部分安卓应用软件。直到后面的原生鸿蒙日渐实现系统底座的全部自研,系统的流畅度、性能、安全特性等才提升显著。

回过头来看此番成绩背后的另一个历程节点,2015年,华为正式决定研发鸿蒙系统,布局万物互联时代的下一个10年甚至20年,并在当年度保持了15%左右的研发投入力度。

接下来几年,华为陆续推进移动端和PC端的鸿蒙开发工作,开发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编程框架等在内的华为软件基础设施1.0,而难点在于如何就“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用户接口”等多个复杂功能进行程序适配。

例如,光是代码上就规模庞大,Windows XP有4000万行代码,Windows 7有5000万行代码,投入力度巨大,并且新系统往往需要各种硬件和软件兼容,确保现有应用程序能够在新系统上运行,亦成为开发过程中的挑战。

解决办法在于鸿蒙使用了上述提到过的分布式架构设计,开发者能统一的软件开发套件和应用程序接口,也就是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从而减轻了源代码开发上的难度。

转换到用户身上,分布式系统能打通多设备、多场景,支持设备间交互及服务的自由流转。从这个意义上看,鸿蒙更像是面向下一代的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

据「市象」接近通讯领域的人士了解到,早在2021年,华为便在线下零售渠道,致力于搭建鸿蒙电脑生态体验场景,尝试在打破边界、塑造应用无缝流转等方面进行陈列落地。

虽然用户规模一直是难关,在此领域,华为拥有多年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用户规模和品牌势能,借此优势,鸿蒙5上线以来,系统版本更新超过30多次,系统功能新增150多项,平均每天都有400多个应用的版本更新,到2025年5月,实现了纯血鸿蒙的上市。

直至今年7月鸿蒙5.0操作系统设备数突破1000万台大关,标志着鸿蒙生态已经度过最危险的“生死线”。

02 商业价值日渐成型

《鸿蒙开物——终端操作系统破晓之路》一书曾写道:“10万个应用是鸿蒙生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成熟标志”,这就是鸿蒙商业化的关键目标。

而要想达到此番成绩则离不开一些业内的通力合作,换句话说,各厂商尤其是腾讯、阿里、字节等大厂的资源倾斜支持,成为鸿蒙走向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余承东也曾公开对支付宝、微信、央视新闻客户端表达过感谢。

事实上,早在去年10月时,支持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就已超过10亿,注册开发者675万。同时,华为已经和全国超过300所高校展开了合作。

但走到今天,有必要思考,鸿蒙的商业化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理论上,可以从两个维度剖析这一问题。

站在华为的视角,纯血鸿蒙的成熟,能迅速为其在终端领域的竞争增添护城河。以手机为例,机构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出货量以18.1%的市场份额重返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一,这是华为手机阔别四年多后重返榜首,该成绩离不开来自鸿蒙5的支撑。

当下智能手机领域依然充满竞争,小米第一季度出货量重返中国第一后,第二季度小米新机激活量1150万台,市场份额为16.8%,登顶国内第一;苹果牢牢占据国内高端头部位置,而荣耀、OPPO等也在高端化上紧追不舍。

再考虑到鸿蒙系统亦支持在汽车、手机、平板、PC以及可穿戴产品等不同设备上的连接,因而,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纯血鸿蒙生态,对华为在不同智能终端赛道领域竞争力的提升都将至关重要。

在产业化视角,鸿蒙的商业周期红利同样肉眼可见。

在相对单一的操作系统领域,2025年,中国操作系统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50亿元,不过与之关联的其他行业,则还要大得多,以软件行业为例,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中国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考虑到软件产业的迭代涉及到鸿蒙系统的代码开发、软件应用研发等,由此,纯血鸿蒙的发展,会从侧面比较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

加之,近年来B、G端的国产化替代一直是国家层面重点推动的工作,以信创为代表的产业链进入更新换代阶段,并涵盖芯片、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多个环节,未来要大规模推广,一个重要议题便是继续加大生态系统的建设,鸿蒙的作用则能恰如其分地被彰显出来。

更大的意义上,鸿蒙的核心逻辑是夯实底层基础,加速核心应用的普及,因而在涉及社交、支付、金融、娱乐等高频刚需应用上,以及居家、出行、生活服务等设备产品制造端(如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PC产品),甚至矿山、航天等行业场景上,由用户规模带来并推动的鸿蒙生态持续繁荣及想象空间,将会被无限放大。

不过,无论是鸿蒙App还是PC端又或者其他方面的开发,挑战本质上是 “从成熟生态向新兴生态的规模迁移” 的系统性难题,又涉及市场竞争、资源投入、用户依赖和商业风险等多个维度。

03 适配性、规模性仍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市象」从市场端了解到,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了华为nova14系列后,出现了多个方面的应用适配性问题,尤其在微信、抖音等方面。一些常见的例如位置共享、消息置顶、部分文件格式打开、直播等功能时常出现体验性不足的缺陷,部分小众软件,如地方银行App、企业自研App等还会出现闪退、卡顿等情况。

华为相对负责,消费者界面,华为依托于授权零售商推出了换机服务,产品端亦在不断进行开发和功能适配。无独有偶,在近期的央视财经节目中,主持人也向余承东展示了来自网友反馈的诸如性能问题等多方面问题,这表明,鸿蒙系统离真正实现完美无缝落地,尚有距离。

不过余承东表示,鸿蒙生态今年将迎来快速发展,鸿蒙应用预计到9月30日就会跟苹果和安卓的十几年开发的功能完备度进行“拉齐”。

更加现实的竞争层面讲,鸿蒙要在相对成熟的操作系统市场中成长,也还需要一定时间,以PC为例,StatCounter数据显示,2025年4月,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为71.06%,macOS市场份额为15.64%,Linux市场份额为4.27%,对比之下不难发现,鸿蒙在PC端的进步空间尚大。

挑战同样意味着机会和潜力,Canalys预测,2025年全球AI PC占比将达40%,在新技术演化过程中,鸿蒙或有望凭借“国产替代+全场景互联+市场基础规模”优势成为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统,也就是余承东所言的“三分天下有其一”。

接下来的策略也很明显,华为基本解决了头部企业的合作瓶颈问题,可如何让更多中小企业和开发者加入开发鸿蒙产品,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中小企业本身经营规模有限,资金等相对大厂又要小的多,在投入大、商业化前景不明朗等方面,企业如果过早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纯血鸿蒙版本,而鸿蒙生态增长对其经营或者业绩未达预期,则面临一些技术、资金等资源过度投入与浪费的风险。

就目前而言,华为的应对举措是,为了鼓励更多开发者加入鸿蒙生态,华为在不断降低开发门槛。目前,开发者只需掌握一套技术、开发一份代码,即可覆盖多设备、多场景,新增终端适配成本可以降低70%。

华为还在激励方面下功夫,据此前华为发布的鸿蒙应用开发者激励计划2025,开发者成功报名本计划,且在2025年7月23日至2025年12月31日完成鸿蒙应用、游戏、云服务开发,并正式上架至华为应用市场,则可有机会获得现金激励。

可见,在解决适配与规模两大问题上,华为面临现实压力但也有对应动作。

无论如何,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底座,当打破垄断、实现自主可控成为国产化替代不得不突破的桎梏时,鸿蒙操作系统的面世填补了国产技术领域的长期空白,这为国内核心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回过来看,华为鸿蒙诞生并非一朝一夕,多年的蛰伏使得全新鸿蒙的技术自主性、生态开放性和全场景协同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为硬件市场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但未来也尚需更多的更大的规模化商业应用,并需持续突破生态壁垒、深化专业场景适配,从而实现万物互联时代实现从“替代”到“引领”的跨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