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行医路,一颗仁心守乡村

2025年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如约而至。当我们致敬医者荣光时,有一位乡村医生的名字,早已与河南登封大金店镇梅村的烟火气深深交融——他就是郭光俊。从14岁背起沉甸甸的药箱,到73岁仍坚守在诊室的一方桌前,59载春秋里,他踏遍梅村的每一寸土地,建起全省首个村级健康档案;他深耕中药验方研发,让平价药惠及邻里;他资助特困家庭的账本摞起比身高,却把自己的白大褂缝补了又缝。

以“百草为证”的坚守,淬炼医者初心。“妹妹被病痛折磨的模样,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让十几岁的郭光俊立下“学医救民”的誓言。为了摸清草药特性,他把《本草纲目》里的要义抄在巴掌大的手卡上,田间劳作的间隙、走村入户的路上,都成了他记诵药性的“课堂”;为了让村民用得起药,他背着竹篓翻山越岭采药,家乡的山坡沟壑里,留下他无数个探寻的脚印。对青年干部而言,岗位虽有不同,但初心始终一致。要像郭光俊那样,把平凡岗位当作践行使命的“主战场”,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在专业领域沉下心钻研;克服“畏难退缩”的怯懦,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抵制“利益诱惑”的干扰,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把每一项任务做细、每一件工作做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方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扛起重担、展现担当。

以“仁心为炬”的奉献,温暖万家灯火。“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这句写在郭光俊笔记本扉页的话,是他行医多年的座右铭。他为村里的五保户专门建了“健康档案”,每月雷打不动上门送药、检查身体;遇到家境困难的村民,他总是悄悄减免医药费,甚至自掏腰包垫付;郑州、洛阳的大医院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许以优厚待遇,他却一次次婉拒:“梅村的乡亲们离不开我。”他把获得的奖金全部换成康复器械,摆进村里的诊室,自己身上的白大褂却打满了补丁。青年干部当以郭光俊为镜,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少些“办公室里的空想”,多些“田间地头的调研”,脱掉皮鞋穿布鞋,卷起裤腿走农家,听一听群众的心里话,问一问百姓的烦心事;少些“走过场的形式”,多些“解难题的实招”,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工作的“优先级”,用真心换真心、用实干赢信任。唯有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才能让党旗始终在为民服务的一线高高飘扬。

以“星火为志”的传承,照亮基层之路。“国家培育了我,我要用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医技报效社会、报效祖国。”郭光俊在日记里写下的誓言,早已化作他行动的指南。深知基层医疗“缺人、缺技术”的困境,他创办“乡村医生夜校”,把自己的行医经验、草药知识倾囊相授,免费培养出23名医疗骨干——这些“种子”如今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继续守护着更多百姓的健康。青年干部干事创业,既要做“当下见效”的实事,更要做“长远受益”的好事。要摒弃“追求短期政绩”的思维,甘当“铺路石”“螺丝钉”,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像郭光俊传递医疗技术那样,把经验传给后辈、把责任接给下一棒,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和“一棒接着一棒跑”的恒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