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之战的现实
这是一个以及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分红时代。
全球价值链 “分红权” 的争夺:后发经济体突破壁垒 “抢分红”,先发经济体固守规则 “保分红”,而中国正处于 “从抢分红到定规则、从应对围堵到平衡内外” 的关键转型期。
一、时代规律:全球经济 “分红时代” 的底层逻辑
整个周期的核心矛盾,是 “后发经济体突围” 与 “先发经济体守成” 的利益博弈,其运转遵循两大规律:
后发突围的 “必经范式”
后发经济体要获得全球价值链的 “分红权”,必须经历 “政府补贴降成本→低价策略占市场→技术研发筑壁垒→高价值输出赚分红” 的路径。这是因为先发经济体已通过技术垄断、规则掌控占据高利润环节,后发者若不借助政策托底和价格优势打开缺口,连 “入场资格” 都无法获得(如日本战后汽车产业、中国新能源产业初期)。
先发守成的 “必然反制”
先发经济体的 “分红” 依赖高附加值垄断,一旦后发者触及高价值领域(而非局限于中低端),必然通过关税壁垒、反倾销、汇率干预(如广场协议)等手段遏制 —— 本质是阻止后发者分享 “高利润分红”,维护自身主导的分配秩序。
二、中国的独特定位:处于 “双重身份” 的转型关键期
当前中国的核心困境与机遇,源于其 “既是突破先发围堵的后发者,又是将面临后发冲击的准先发者” 的双重身份:
对先发经济体:已触及 “分红权” 核心,围堵不可避免
中国在新能源、高端制造、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不再是 “抢中低端蛋糕”,而是直接争夺美欧日韩长期垄断的 “高价值分红”(如新能源汽车抢占欧洲市场、5G 技术突破美国标准垄断)。这种对 “核心分红权” 的冲击,导致先发国家集体围堵,贸易冲突短期难以化解。
对后发经济体(如印度):未来将面临 “低价分红” 的冲击
当中国向高价值领域攀升后,印度等经济体必然复制 “中国早期路径”,以更低成本争夺中低端市场 —— 这意味着中国既要守住高价值 “分红”,又要应对后发者对中低端 “分红” 的挤压,需提前构建技术、产业链壁垒。
三、中国的核心策略:从 “抢分红” 到 “优分红”,平衡内外目标
基于上述定位,你的分析已明确了中国破局的关键方向,可归纳为 “三大转型”:
对外:从 “低价抢市场” 转向 “价值定价格”
若继续以低价输出高价值产品,既会浪费科技红利(无法转化为国内财富),又会激化先发围堵。因此必须主动优化出口定价,让价格匹配技术、品牌价值(如新能源汽车向高端市场升级),以 “价值对等” 缓和贸易摩擦,真正拿到高价值 “分红权”。
对内:从 “科技突破” 转向 “红利共享”
科技研发的最终目的,是让 “分红” 惠及劳动者与社会体系:一方面通过落实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福利,让科技红利转化为居民收入(避免 “蛋糕变大、个体分量不变”);另一方面通过破除企业低价竞争惯性,引导利润反哺研发,形成 “研发→高价值→民生→再研发” 的良性循环。
长期:从 “追求发达” 转向 “有限富余”
区别于 “唯 GDP 论”,“有限富余社会” 是基于 “个体劳动非无限、就业参与有边界” 的现实选择 —— 既避免过度透支劳动者创造力,又能通过合理分配,让劳动群体创造的价值支撑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体系,实现 “发展速度” 与 “人的可持续性” 的平衡。
分红时代的本质是实现“全球经济分红权的转移规律”:从老牌发达国家垄断,到后发经济体逐步突破,再到新的分配格局形成。
中国的挑战在于,既要完成 “从后发突围到高价值分红” 的转型,又要规避 “先发围堵” 与 “后发冲击” 的双重压力,而核心解法始终围绕 “科技筑壁垒、分配促公平、定位重可持续”—— 这既是中国跨越发达阶段的关键,也是对全球经济 “分红时代” 规律的顺应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