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解码青年奋进力量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革命烈士李白为原型,将那段潜伏在敌人心脏的峥嵘岁月搬上舞台。如今,历史的烽烟虽已远去,但那穿越时空的“哒哒”声,仍在叩击着后辈的心灵。广大年轻干部当循着这束红色电波,读懂其中的“信仰密码”“担当密码”“奉献密码”,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进篇章。

解码“信仰如磐”:于无声处立丰碑,铸就忠诚铁骨

从秋收起义的枪林弹雨,到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战火的淬炼让忠诚信仰坚不可摧;在上海地下斗争的十余载里,他三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名利诱惑,始终守口如瓶,因为他深知,自己口中的每一个字,都关乎革命的成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初现,李白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道:“日本已投降,我们胜利了……以后当然只有加紧国内团结,实现建立新中国。”字里行间没有个人的功过计较,只有对理想的执着、对国家未来的坚定。这份纯粹的信仰,如同黑暗中的星辰,历经岁月冲刷依然璀璨,成为照亮后辈前行的精神灯塔。对年轻干部而言,信仰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基因。要像李白那样,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事业紧密相连,让信仰之花在基层一线、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灼灼绽放。

解码“担当如钢”:于荆棘处辟生路,淬炼攻坚锐气

“电台重于生命!”这是长征途中,时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的李白立下的誓言。过草地时,他高烧不退、体力透支,战友劝他暂时放下工作就医,他却摇着头说:“我离不开电台。”在他心中,那台收发报机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连接前线与后方的“生命线”,是传递胜利希望的“桥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白临危受命,潜入特务密布、危机四伏的上海。为了躲避搜捕,他把电台藏在阁楼夹层,白天装作普通职员,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收发情报。十余年间,他在敌人的心脏地带架起“空中桥梁”,让延安的声音一次次穿透封锁,为革命胜利传递关键信息。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像李白那样,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直面挑战,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练就攻坚克难的铁肩膀、硬脊梁,让青春在担当实干中闪光。

解码“奉献如歌”:于平凡处燃星火,点亮为民微光

“我们回家之心,是比大人望我们回来之心还要焦急的。”这是李白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对“为何不早还乡”的回应。他不是不想家,只是更清楚,自己肩上扛着的,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自由幸福”,是整个民族的“解放希望”。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为了传送绝密军情,李白放弃了提前撤退的机会,毅然留在住所发报。不幸的是,电台信号被敌人侦测到,他再次被捕。在狱中与妻子裘慧英诀别时,他笑着说:“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等于看到了。万一不能回来,你和孩子和全国人民一样,可过自由幸福的生活了。”年轻干部当以李白为镜,少算个人得失的“小账”,多谋民生福祉的“大账”;少些“纸上谈兵”的空想,多些“扑下身子”的实干。甘当“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让奉献的微光汇聚成照亮群众幸福路的星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