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丰碑为引,赴奋进新程

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旋律响起,栾恩杰、范振喜、郑钦文等名字,带着不同领域的坚守与荣光,走进亿万观众心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些先进人物以一生践一诺、以信仰筑丰碑,用奉献与坚守创造了属于时代的奇迹。广大青年当深挖“感动”背后的精神密码,心怀“国之大者”、赓续榜样薪火,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扛起使命、奋勇前行。

以“忠诚如铁”的信仰,燃旺报国为民的豪情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是跨越风雨、铸就伟业的精神脊梁。在感动中国的群像中,栾恩杰的故事自带“航天浪漫”与“家国情怀”——从青丝到白发,从戈壁荒滩到航天发射场,作为探月工程规划制定者与首任总指挥,他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上九天揽月”的梦想里。数十年间,他顶住技术封锁的压力,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哪怕面对无数次试验失败,也始终坚信“航天事业必胜”。最终,“嫦娥”奔月、“玉兔”探月的壮举照进现实,他用坚定的信仰为中国航天事业筑牢根基。对青年而言,忠诚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要像栾恩杰那样,把报国为民作为人生志向,把“国之大者”装在心里,让忠诚的底色在时代征程中愈发鲜亮。

以“不负人民”的初心,书写为民造福的答卷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987年,25岁的范振喜脱下军装、回到燕山深处的周台子村,当选村支书时,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村集体没一分钱,还背着8万元外债,村民守着贫瘠的山地,日子看不到头。近40年里,他拖着病体与时间赛跑,硬是把一个特困村变成了全县最富裕的村——养老院里老人安享晚年,幼儿园里孩子笑声清脆,村民医保、养老保险全兜底。他用“留住青山、垒起金山”的实绩,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青年当以范振喜为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走进田间地头听民声,坐在农家炕头问需求,把村民的“急难愁盼”列成清单、逐个销号。用真挚的情怀滋养初心,用务实的行动践行初心,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纸面一步步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以“笃行不怠”的奋斗,汇聚接续前行的力量

“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25年前,一辆汽车载着15名保定学院青年,驶过3000多公里的路程,从河北保定来到新疆且末——这座被沙漠环绕的小城,成了他们青春的“落脚点”。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舒适的住房,只有漫天黄沙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既然来了,就把根扎在这里。”他们用黑板当阵地,用课本作武器,用教育的力量锁住流沙、点亮梦想。他们把青春留在了戈壁滩、草原上、雪山下,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了“素履以往、笃行不怠”的青春答卷。新时代的青年,更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地方去、到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默默奉献,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挑重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让榜样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在新征程上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