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中国的自由贸易港还有什么期待?丨港口圈
图源自网络
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海南自贸港封关。这里的封关是指将海南全岛建成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政策制度。
所谓的“一线放开”,就是实施进口货物“零关税”、放宽贸易管理等自由化便利化措施,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货物径予放行,海南自由贸易港可以更便捷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吸引全球资源和要素汇聚。
“二线管住”就是对“一线”免征进口税收或者放宽贸易管理措施的货物等,从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入内地,原则上按进口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照章征税,防止冲击内地市场。
而“岛内自由”是指“零关税”货物及其加工制成品等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内不设存储期限,可自由选择存放地点,海关对相关企业及机构实施低干预、高效能的精准监管,实现岛内企业各种要素可以自由运作。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地之前,业界认为上海具有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所有土壤,对于自由贸易港存在诸多期待:
一是成本降低与通关便利。一方面是简化通关流程、减少监管环节。货主希望货物在进出港时更少查验、更快放行,尤其是跨境电商、冷链、生鲜、拼箱货物等时效敏感品类;二是减免关税,退税提速。对进口原材料和再出口加工制造型企业而言,保税+加工+退税是他们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关键一环。
二是货物周转效率提升。港口运营方期待的是,自贸港制度带来更高的物流周转效率,比如:实现“船边直提”“货到即放”;国际中转、中转集拼、保税仓储等操作无须繁复审批;引入更多国际班轮直挂直靠、吸引中转货源汇聚。
三是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更大自由。特别是金融要素的开放,是高端制造与贸易服务业关注焦点。例如:离岸贸易、跨境金融服务(比如船舶租赁、供应链金融);跨境数字人民币支付等便利化措施。
四是新兴业态落地自贸港。自贸港不仅是传统贸易转运地,更应成为“创新业务孵化器”数字贸易、绿色航运、区块链原产地溯源、低碳认证等新业态跑起来的“创新自留地”。
而在2018年自由贸易港正式落地海南,2025年即将封关运作后。我们知道,海南并非一个典型的“天然港”,它更像一个制度创新的“试验场”。
海南自由贸易港与新加坡、香港、釜山的异同
对比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釜山等自由贸易港不难发现,从港口功能上,海南并不具备直接成为国际中转和物流中心的天然能力,正在逐步培育中转和加工功能。在政策制度方面,还处于首次封关设区逐步实施的阶段。而在业界最为关注的开放程度上,与新加坡的全面开放,香港的低税、自由通商等特点面前,海南的核心政策,诸如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能否落地,是其封关运作的当务之急。
海南自由贸易港被寄望成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范式,需要兼顾国家安全、经济效率与体制试验。相较于新加坡、香港的“贸易自由港”,海南还被赋予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旅游消费中心等多重角色,更复杂,也更具挑战性。
我们能走出一条不同的自由贸易港路径吗?事实上,自由贸易港落地海南,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港口不是主角,制度才是核心。新加坡与香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不是简单做“港口”,而是构建了服务全球资本、企业与法律的“制度港”。海南必须走出“建个码头、拉几条航线”就能成为自由港的误区,重心应放在:精细化制度设计(如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的税收、法治、金融规则。
那既然无法成为“货运中心”但可尝试成为“供应链节点”。海南距离全球主航道较远,不适合做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中转枢纽,但可以围绕面向RCEP的区域拼箱中转,中国南方跨境电商与离岸服务,船舶服务、绿色燃料补给、国际航运保险等高附加值服务,发挥“轻型港口+重型服务”优势。而从更高的维度来讲,海南可以打造“政策+应用”双轮驱动的试验场,比如自由贸易与绿色金融的试验田,智能海关与数字监管的先行区等等。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海南自由港的建设,不应拘泥于“放开几个税种”或“设立一个口岸”,也绝非是建几个港口,增添几条航线,更重要的是加强核心政策的落地,以全球视野打造一套制度生态。从保税区到自贸区再到自由贸易港,中国的自由贸易港之路,从来都走在一种渐进式的探索之中,既想要平衡开放与管控,又想要守住,还想去创新,处于一种“既要又要”的状态中,未来,如何确立境内关外的海关的“境内关外”的海关监管制度,如何加强各方对自由贸易港的发展预期,都将成为封关后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