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日本侵华五十年(1894-1945)之八
原创:桅杆 ,首发于“走进历史的深处”微信公众号
重发说明: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终于完成全文的修改。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奉行大陆政策,对外侵略扩张,目标直指中国。对中国而言,经过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经过广泛而彻底的动员,中国民众在战火中觉醒,并且组织起来了,不再是一盘散沙。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迅速实现工业化,综合国力显著上升,日本再想侵略中国,几乎没有可能。所以,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华历史的彻底终结。谨以此文,纪念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所有的抗日先烈。
敬请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
-----------------------------------------------
二十七、雅尔塔协定:战胜国主权再次被出卖
-----------------------------------------------
准备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3年,轴心国三国同盟中的意大利率先在9月8日投降,轴心国开始日薄西山。这时,太平洋战争已经打了近2年,美军经过中途岛和瓜岛等战役,已经取得战场优势并转入反攻。而日本兵力严重不足,被迫在中国战场收缩战线,停止进攻,转入守势。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开始反攻作战,至1945年3月,成功打通了滇缅公路。从1944年开始,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在敌后发起局部反攻。但这些在境外和敌后的局部反攻作战,对整个战局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期待中的大反攻一直没有发生。不仅没发生,反被日军反攻了几次,如1944年4--12月的豫湘桂会战、1945年3--5月的鄂西会战和4--6月的雪峰山会战,都是日军主动发起的大规模进攻行动。在太平洋战场,美军步步向日本本土逼近。顺便说明一下: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战时体制开始高速运转,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迅速转为军工生产,丰富的人力资源也被动员起来,其巨大的战争潜力迸发出来。仅以海军最重要的航空母舰的生产能力为例: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军太平洋舰队仅3艘航母;而珍珠港事件后的1941年12月到日本战败的1945年8月,美国一共建造了147艘航空母舰,平均每年36艘、每月3艘。而同期日本只建造和改装了15艘航空母舰。在美军的反攻面前,日本联合舰队连遭打击,逐渐被消耗殆尽。尤其是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日本海军核心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彻底丧失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海上交通线也随之被切断。对此,日本急于把本土和东南亚、西南太平洋战线连接起来,以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危局。在这个背景下,日军回光返照,于1944年4--12月,动用12个师团,发动了侵华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 “一号作战”行动,对河南至湖南、广西的国军展开进攻(即豫湘桂战役),旨在打通从北到南的陆上交通线。在8个月的作战期间,130万国军面对强弩之末的40万日军。由于消极避战的战略指导以及战役指挥失当,国军一触即溃,损兵50多万,丧失4个省会、146座城市以及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是正面战场的又一次大溃败。只是,日军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打通了大陆交通线(相当于现在的京广线),但却无力保障其畅通,战略态势并未改善。也就是说,这次会战,日军在战术上非常成功,在战略上毫无意义。但这次会战让国军在国际上丢尽了颜面。在战役结束不久(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之所以背着中国与斯大林达成出卖中国主权的秘密协定,与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无能直接相关。
雅尔塔协定:好在此后的雪峰山会战中,国军将士英勇奋战,挫败了日军进攻,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一次会战的胜利,也算挽回了一些面子。但之前的恶劣影响所产生的恶果,已经难以挽回。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战后产生的种种问题,不能不说说《雅尔塔协定》,也称雅尔塔密约。1945年2月4--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秘密会晤,商讨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等问题。其核心内容,是美英答应斯大林,以中国东北和外蒙古主权以及日本部分领土作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会后三国首脑签订了《关于日本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协定内容不多,不妨全文照抄如下(括号内为笔者所注):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1、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
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指日俄战争)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
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此条款的真正含义是:除苏联外,其他外国势力不得进入东北)。
3.、千岛群岛(即日本声称的北方四岛)须交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实际是让美国压中国同意)。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每看《雅尔塔协定》,中国坚持14年抗战,付出巨大牺牲,赢得战胜国地位,还是当时的世界“四强”之一,外蒙古和东北主权居然被人拿去做交易,实在令人愤慨。而更让人欲哭无泪的,还在后头。
中苏谈判:1945年6月15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根据华盛顿指示,会见蒋介石和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通报《雅尔塔协定》的内容和原则,说“杜鲁门总统主意已定,一旦苏俄参加对日作战,则美国政府对于《雅尔塔协定》便不能不予以支持”,并要求中国尽快与苏联谈判《雅尔塔协定》所载明的“苏中友好同盟协定”。蒋介石在得知协定的部分内容后,十分震惊和愤怒。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上午回渝寓,哈雷(赫尔利)正式来提其总统备忘录,阅之悲愤,不知所止,甚恐其此尚非耶尔达(雅尔塔)密约之全文,然仅此亦已足置我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境”;并大骂“万不料罗(斯福)之昏庸老朽,一至于此”;认为“今日之道,惟有发愤自强,或可冲破此一最黑暗之时代也”。6月27日,宋子文、蒋经国等赴莫斯科谈判。临行前,蒋介石“手拟交涉方鍼十条”,其中最核心的有2条:一是外蒙古可以高度自治,在中国主权之下,成立自治政府;二是中共问题必须明白提出,如其能将军政权交还中央,则可允许其参加政府,否则当视为叛变之军队。在莫斯科的谈判过程异常艰难,其他条款都好协商,争论的焦点最后集中在外蒙古问题上,即对“现状”二字的解释:中国理解的“现状”,是1924年5月31日两国《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所载明的“苏联承认外蒙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尊重中国在外蒙古的主权”;而苏联认为外蒙古事实上是一个“人民共和国”,所谓“现状”就是外蒙古独立。由于争执不下,中国只好求助并希望美国对此做出有利于中国的解释。可美国政府的回复是不置可否,称“美国政府不曾讨论过《雅尔塔协定》中关于如何解释蒙古现状这一条款,美国政府无权对《雅尔塔协定》的内容做正式诠释”。其实,罗斯福拖着病体,乘坐军舰横跨大西洋,万里颠簸赶赴雅尔塔,是恳求苏联尽早对日作战,对斯大林关于远东利益的各项要求,是有求必应(反正不是自己的),估计当时压根也没想过什么“外蒙古现状”问题。双方僵持期间,蒋介石寄希望于感情牌,让蒋经国以私人身份与斯大林商谈一次。蒋经国曾是苏共党员,在苏联留学和生活12年,娶妻生子,还先后3次单独会见过斯大林。可是,在国家重大利益面前,感情牌有用吗?
----------------------------------------------
二十八、日本投降:中国百年反侵略首次胜利
----------------------------------------------
私下交底:这次私下会见中,斯大林还真没把蒋经国当“外人”,在外蒙古问题上算是对他交了底,称“对苏联而言,外蒙古在战略上极为重要,它是从远东进入苏联的‘后大门’,一旦这个后大门被不友好的强国占据,就会成为进攻苏联的跳板”。其实,从沙俄到苏联,之所以千方百计要把外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是有其深远的战略考量的,主要有二:一是与外蒙古接壤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广人稀,边境紧靠西伯利亚大铁路,军事上没有任何屏障和纵深,是沙俄(苏联)远东地区最大的软肋,一旦从外蒙古方向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其整个远东地区即成死局,所以非常需要一个为苏联控制的外蒙古,作为其安全屏障和战略纵深;二是斯大林内心很清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沙俄从中国手中夺去的,当时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国际关系信奉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通过战争夺取土地是常态,一旦将来中国强大起来,难保不成为“不友好的强国”。当蒋经国试图打消斯大林的顾虑,反复表明“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不会进攻苏联,也没有实力进攻”时,斯大林说“条约是个不可靠的东西(至理名言)。您犯了一个错误,您说中国不具备侵略俄罗斯的实力。但是只要中国统一起来,那么在国际事务中的进步比谁都迅速”。从这个说辞中,可以明显看出斯大林对“统一起来的中国”极具戒心。后来在朝鲜统一问题上给新中国挖坑,是不是也是这个心思?当然,这只是猜测。当蒋经国争辩“中国迄今已进行了7年抗战,现在日本人还没有被赶走,东北和台湾还没有收回,再丢失外蒙古这么多领土,抗战意义又何在呢?人民将不能饶恕我们,所以我们不同意把外蒙转交给苏俄”。斯大林不耐烦地说“您应该明白,今天不是我请求您提供帮助,而是您在请求我的帮助。日本占领了中国,既然要让苏联来帮忙,那就应该接受我们的要求。假如您的国家有实力,你们能够自己粉碎日本人,能够自己保全领土,那么我当然无权提出要求。你们没有这样的力量,因此您现在说的都是废话”。由于是“私人”会晤,斯大林这话说的非常直白,也阐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实力,就别奢谈主权。由于《雅尔塔协定》只写明“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并没有说要让外蒙古独立。在双方第三次会谈中,宋子文向斯大林提出:中国保持对外蒙古的主权,但可予其高度自治权,甚至苏联可以在外蒙驻军。但苏联态度强硬,斯大林在谈判中直接表明“苏联在外蒙古问题上决不妥协”!双方激烈交锋,谈判几近破裂。
外蒙独立:7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接宋子文谈判情况“报告电,乃知史大林对外蒙坚持其独立之要求,否则有协定无从成立之表示。余再三考虑,俄对外蒙之要求志在必得,决不能以任何高度自治,或准其驻兵之方式,所能饜其欲望,若不尤其所求,则东北与新疆各种行政之完整,无从交涉,共党问题更难解决。而且外蒙事实上已为彼俄占有,如为虚名,而受实祸,决非谋国之道。若忍痛牺牲外蒙不毛之地,而换得东北与新疆以及全國之統一,而且统一方略,非此不可也。乃決心准外蒙战后投票解决其独立问题,而与俄协商东北、新疆与中共问题为交换條件也”。蒋并在次日“手拟子文复电千余言,决照所定方鍼决心”。9日,在同斯大林的第四次会谈中,宋子文根据蒋介石的授意,表示同意外蒙古独立,但提出3项交换条件:保持东北三省领土、主权及行政之完整,苏联今后不再支持中共,不再支援新疆脱离中国的动乱。这3项中,蒋介石最看重的是第2项,最担心苏联支持中共推翻国民政府。而斯大林对这一点根本就无所谓,所以当即表示同意。8月14日(日本宣告投降的前一天),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核心内容就是为《雅尔塔协定》背书。条约附有中国外长王世杰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照会,称“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即以其现在之边界为边界”。这实际上就是同意了外蒙古独立,只是披了个“公民投票”的遮羞布。对于这个被称为的“近代中国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宋子文以“早就辞去外交部长”为由,不愿意签字。王世杰也不想签,但在劝说之下,还是在条约上签署了大名。实际上,蒋介石也深知这份协议之屈辱,在9月2日的日记里写道“旧耻虽雪,而新耻又染,此耻又不知何日可以湔雪矣”。10月20日,在苏联红军的“保护”下,外蒙古举行全民投票。投票结果没有意外:外蒙可参加投票民众共49万余人(当时总人口70多万),48万多人投票,无一张反对票。12月1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外蒙古独立决议;1946年1月5日,中央社发表国民政府承认外蒙独立公告,称“外蒙古人民于民国34年10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主持投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最高委员会之审议决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至此,《雅尔塔协定》中的“现状须予维持”,被国民政府以条约形式,让外蒙从事实和法律上完全独立。其时,外蒙古与满洲国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由他国扶持的傀儡政府,也得不到国际社会承认。
日本投降:前述中苏谈判的最大争议在外蒙问题,当时只有两个选项:承认外蒙独立或谈判破裂。身处蒋介石的位置,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还能怎么选择?笔者曾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在日本宣告投降的前一天签订的,如何坚持不签呢?历史不能假设,只能后悔:在1952年10月召开国民党七大上,蒋介石承认与苏联签约放弃外蒙古“是我的责任,亦是我的罪愆”。这是题外话。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欧洲战事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至1945年6月,美军已经占领菲律宾和冲绳,迫近日本本土,并计划当年秋天在九州岛等地实施登陆作战。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领袖公告》(即波茨坦公告)发表,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以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8月6日、9日,美军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150万苏联红军于次日凌晨攻入中国东北,迅速击溃70万日本关东军。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12时(东京时间),NHK准时广播天皇事先录制的《终战诏书》,称“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实际上是宣告无条件投降。同一天,蒋介石以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名义,电令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应“即通令所属日军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迅速派代表至玉山接受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之命令”。21日,奉冈村宁茨之命,日本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飞抵湖南芷江,与中国陆军参谋长肖毅肃等洽谈日军投降的具体事宜,并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日本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军大本营,正式签署投降书。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西班牙等9国代表依次在日本投降书签字。9月9日,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随身佩刀,以表示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自1894年开始51年、自九一八事变开始14年、自七七事变开始8年,中国军民忍辱苦熬,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也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反侵略战争第一次真正取得胜利。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
--------------------------------------------
二十九、中国觉醒:日本大陆政策彻底终结
--------------------------------------------
向死而生:自1840年以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列强或骚扰沿海,或攻占京畿,但时间都不长,占地也不多,最终的结果都是议和投降,割地赔款,无一例外。早在七七事变之初,从综合国力到国际环境,无论从那个方面看,中国对日抗战都无胜算。但当时的中国,台湾和东北已经沦陷,如果华北再被日本占领,离亡国也就一步之遥了,真的是到了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的地步。当时的情势,是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毅然决然,奋起一战,向死而生。全面抗战开始后,日军很快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一年多即占领了半个中国,且都是相对富裕地区。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惨无人道。即便如此,国民政府坚决不投降,独立抗战数年之久。尤其是1937—1941年,中国孤军奋战,历经坚忍,以熬求存,以拖待变,熬到国际局势发生巨变,拖到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终于迎来了广泛的反法西斯同盟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英等强国参战,中国的抗日战争虽仍艰难困苦,但最终取得胜利已经没有悬念。整个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国军承受巨大牺牲,敌后抗日根据地经受了日军无数次“扫荡”以及“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等残酷手段,大后方民众竭尽人力物力支持抗战。应当说,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胜在坚忍,胜在意志,胜在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惨重的牺牲,经历了血与火的煎熬与考验。但同时,抗日战争,尤其是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也是对中国民众的一次大动员、大教育,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血性开始显扬,民族精神开始重塑。中华民族在沉沦百年之后,因为抗日战争,一扫颓废,浴火重生。应当说,中国民众精神层面的觉醒,是抗日战争的最大收获,是抗战胜利的最大意义。抗日战争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准备了群众基础,尤其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1亿军民,成为建立新中国的中坚力量。
大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作用,是牵制和消耗了日本大量兵力,有效地支援了美英苏等盟国的作战。由于中国绝不屈服并采取持久战的对日战略,迫使日军不得不在中国战场投入大量兵力。即便是太平洋战争最激烈的时期,日本60%以上的陆军兵力仍被死死牵制在中国战场。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初呼吁国会对中国抗战提供援助时,说“中国虽然落后,武器装备糟糕,但是中国军人却非常顽强,……如果中国投降日本,会出现什么情况”?国军战斗力低下,对日作战鲜有胜仗,大片土地沦陷,国民政府风雨飘摇,当时世界上很多人对中国都不看好。但罗斯福却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战场的战略价值和巨大作用,并让美国人自己去体会:如果中国像法国一样投降,会出现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开罗会议之后,罗斯福出于非殖民化及控制日本等考虑,甚至设想战后由中国主导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只是后来情势变化,这一设想没能实现。日本投降后,中国负责越南北部受降、商定中国向日本派驻占领军等,都表明中国在亚太战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中国是个穷国、弱国,却以最大努力和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当时才得已名列世界四强,与美英苏领衔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中国代表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也是表明了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功绩。应当说,中国以自己的坚韧和牺牲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应有的国际地位,也奠定了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基础。笔者认为:虽然从相持阶段开始消极抗战,但仅凭在抗日战争中坚持不投降这一点,蒋先生不失为民族英雄。
领土得失:根据国际惯例,宣战使交战双方之前签订的条约失效。因此,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在《对日宣战布告》中,“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此昭告表明:中国从此不再承认中日之间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效力,日本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占领已经失去条约依据,意味着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将收回台湾和澎湖列岛主权。由于中国政府一直不承认满洲国(这也是日本诱降不成功的重要因素),故收回东北主权是理所当然的。在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上,基于中国的抗战地位及蒋介石的争取,在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明确“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同时,经蒋介石提出,《开罗宣言》还宣示“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并进而明确“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日本投降后,中国根据《对日宣战布告》、《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书》等国际法文件,收回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及当时被日本占领下由台湾管辖的南海诸岛(东沙、西沙和南沙群岛)主权。但也因为《雅尔塔协定》,使中国永远失去了外蒙古。这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牺牲以及战胜国地位都极不相称,令人唏嘘。中国参加一战、二战,都是战胜国,但两次都在战后被出卖主权。这也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国家强大,才能维护主权;国家不强大,即便你是战胜国,照样不能维护主权,光靠正确站队是没有用的。想想斯大林私下会晤蒋经国时所说的那段话,虽然难听,却是至理。就领土而言,中国在抗战胜利后是有得有失:得,是收回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南海诸岛;失,是外蒙古独立出去了。旁白一句:现在的台海问题,是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并无主权争议。
回到原点: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战后朝鲜获得独立,南库页岛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千岛群岛交予苏联,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南海诸岛归还中国。这样,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所掠夺的所有领土,在1945年战败后全部吐出,还搭上了北方四岛。1951年9月8日,战胜国《对日和平条约》在旧金山签订,日本从事实和法律上正式放弃上述领土及一切权利。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处心积虑地推行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在甲午战争侥幸成功后,侵略欲望急剧膨胀,发动日俄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三次赌国运,前后五十年,最终被打回原点。其主权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难道是一种宿命?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兵书《司马兵法》中的一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实际上,包括琉球群岛(冲绳)在内的北纬29度以南的日本西南群岛主权,也被《波茨坦公告》剥夺,战后由美国托管。上世纪60年代底至70年代初,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原因,美日两国经过一系列的秘密谈判,日本以5.2亿美元及其他让步为代价,于1971年6月17日与美国签订了《关于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协定》。由于中国的强烈反对,美国于1971年10月公开澄清其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的立场,即“把原从日本取得的对这些岛屿的施政权还给日本,毫不损害有关主权的主张。……对此等岛屿的任何争议的要求均为当事者所应彼此解决的事项”。意思是美国归还的是琉球群岛的行政权,至于主权,你们当事者去争吧。1972年5月15日,美国根据协定把琉球群岛的行政权移交给日本。可以这样说,日本目前对琉球群岛只有行政权,主权待定。不得不说,美日这种行径,未经《波茨坦公告》及《对日和平条约》的其他签字国同意,属于私相授受。此事还引出了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并争执至今。纵观世界历史:自我振作,自身强大,才不会被侵略;强大后有所节制,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虽强大却不知节制,在侵略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招致最终失败。至于如何自强、如何节制,历史可以告诉未来。
迷梦终结: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奉行大陆政策,对外侵略扩张,目标直指中国,并随着国力的上升和形势的变化,有计划地推进实施:1895年第一次赌国运,发动甲午战争,吞并台湾并占领朝鲜,实现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目标;1904年第二次赌国运,发动日俄战争,从沙俄手中夺得东北南部并扫除吞并朝鲜的障碍,并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全东北,扶持并控制伪满洲国,基本实现大陆政策的第二步目标;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企图实现其大陆政策的第三步目标;1941年第三次赌国运,发动太平洋战争,在深陷中国持久抗战泥潭的情况下,疯狂实施其大陆政策的第四步,企图乘欧战爆发、西方列强无力东顾之机,一举征服东南亚、称霸世界。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赌国运,且一发不可收拾。日本“利益线”不断向前推进,占领区越来越大,其野心与实力越来越不匹配。其结果,是战场上一败涂地,最终被打回原形。客观地说,日本是败在自不量力,败在疯狂。对中国而言,经过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经过中共广泛而彻底的动员,中国民众在战火中觉醒,国家民族意识开始建立,并且组织起来了,不再是一盘散沙。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迅速实现工业化,综合国力显著上升,日本再想侵略中国,几乎没有可能。所以,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自1895年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华历史的彻底终结,更是其大陆政策迷梦的彻底终结。随便说一下:日本在战后被美国所牢牢控制,始终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于1946年制定了新的《日本国宪法》,即和平宪法,其中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但近年来,日本国内频频采取行动,意欲突破其宪法第九条。中国对此切切不可掉以轻心。今天之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结束语:中国近代以来,百年屈辱,尤其受日本伤害最深。中日两国又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交往历史源源流长,两千年师友,五十年仇寇。两国民众之间的感情颇为复杂。牢记历史,是要避免重蹈覆辙,不应囿于仇恨;唯有超越历史悲情,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哈日、仇日都不是正常心态。从政府到民间,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彼此尊重,才是双方关系之正道。
(全文完)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章开沅总编
《蒋介石日记》,蒋介石著
《郭汝瑰回忆录》,郭汝瑰著
《陈诚回忆录》,陈诚著
《张治中回忆录》,张治中著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等编著
《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沈予著
《赫尔回忆录》,赫尔(美)著
《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美)著
《明治维新》,田中彰(日)著
《日俄战争》,横手慎二(日)著
《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林三郎(日)编著
《华北治安战》,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