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的哪个游戏到手后发现翻车了?丨问爆触乐
窦宇萌
《卡里古拉:过量强化》,当初因为什么心动,现在就因为什么懊悔。
“500人的庞大社交圈”“疗愈同学们各不相同的心理疾病”,听上去很美,我在买游戏之前幻想着自己能有玩《女神异闻录5》那样的高中生活体验……不,比那更好,毕竟《女神异闻录5》中只有十几个同学角色,而《卡里古拉:过量强化》里可足足有500个之多。
“多即是美!”
我完全错了,我高估了自己对庞杂繁复支线任务的忍耐力。我挺喜欢帮别人解决烦恼、治愈心灵,但当500个任务一股脑儿向我压来时,我想做的只有关闭游戏,假装自己从没买过它。
陈静
由于买游戏之前往往深思熟虑,我不太容易遭遇翻车,顶多是有些游戏买了没时间玩,而不是游戏有什么问题。少数让我印象深刻的货不对版,是趁Steam打折买下的完全体《文明5》(我至今仍然觉得它比《文明6》好玩):介绍页面上写着支持简中,但我买下之后发现无论怎么改设置,游戏都完全不显示中文。
查了半天才发现,只有Windows版本才内置中文,Mac版压根没有——然而当时我翻遍Steam页面也没在明显位置看到相关说明。又不舍得退款,只能再去别的地方搜个汉化补丁打上完事。这和游戏本身的质量没什么关系,但确实也挺让人郁闷的。
郭震宇
那毫无疑问就是《Z1 Battle Royale》了。2017年初入了这款当时还叫《H1Z1: King of the Kill》的游戏,最初的几个月玩得还是相当愉快的,但后来它带动了“大逃杀”类游戏大火之后也不幸惨遭外挂侵袭。终于,在我某一天连续被凌波微步、吸星大法、乾坤大挪移等只应在武侠小说里出现的招式打得晕头转向之后,点下了卸载键。
后来,发行商为了吸引玩家回流,直接将它变成了免费游戏,这种行为并不尊重仍在坚持的玩家,不仅掉粉无数,评价也一落千丈。
在游戏性上,作为“大逃杀”界的老前辈,《Z1 Battle Royale》的后续更新并没有太多吸引玩家的点,在画质和武器装备上也没有一些后辈出色,只支持TPS而没有FPS的模式也让许多传统射击游戏爱好者感到强烈不适。
牛旭
我常“翻车”,经典案例还得属《叙利亚战争》。
我对数字有奇怪偏好,不喜欢Steam个人资料(或者任何常看的数据中)出现数字“4”,所以当库存达到240左右时,我决定疯狂买进一批游戏来改变它。《叙利亚战争》有着不错的题材、热爱它的玩家和刚刚更新的中文支持,于是我没多想,就赶快“+1”。
我实在高估了自己对即时战略游戏的热爱。教程不算清楚,反直觉的操作方式以及无法自定义的键位……多投入一份耐心也许能克服这些问题,但很不幸,我没能忍下去,惨遭“劝退”时游戏时长还超没过一个小时。
熊宇
我买游戏一般都比较谨慎,因为游戏烂到不行翻车的情况好像还没有。不过,因为喜好某一类题材翻车还是有的。
《守望先锋》我以为我会有兴趣玩下去,预购了,最后没超过10级,根本就没玩。去年玩的“宝可梦”新作虽然很不满意,也不算翻车,毕竟满足了部分怀旧的想法。
拖泥钱
买的游戏多,翻车的也多。我买过原价的Switch版《上古卷轴5:天际》,这游戏接电视玩,画质有点惨,用掌机模式玩,有点累。最后,根本没怎么动过。
说句有点损的话,Steam上不少国产独立游戏,玩起来或多或少都有翻车感,只有极少数做到了游戏质量与宣传相匹配。有的是质量的确不行,有的是宣传太过头了。
池骋
玩得不多,翻车却多……我喜欢的那类游戏(叙事啦、冒险啦、哲学内涵啦……)其实是比较容易翻车的一类,因为它们往往被虚无缥缈地吹了一通,事实上接受程度还是很看个人口味的。在《小说家》和《Virginia》上我觉得自己就翻了车……《小说家》的玩法不太吸引我,剧情也进展得比较拖沓;《Virginia》让我认识到,我对于事物的理解路径更倾向于文字,一句话没有的游戏我以后得谨慎些。
翻车让人直面惨淡的人生吧……好处是,更了解自己了,大概。
李应初
买的游戏翻车了不可怕,在退款时限之前没意识到才更令人心碎。早到一年前的《克苏鲁的呼唤》,近至前段时间的《圣铠:冰魂》,我要不就是两周之后才满心期待地打开它,然后失望而归;要不就是头铁硬玩两个小时,才发现它根本不好玩。
不过这些都不太重要,因为我就没想着“它一定要好”。从这个层面上讲,《战场女武神4》对我来说才是翻得最严重的游戏。我至今仍抱有某种渺茫的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个系列的下一部作品。就算是翻车了,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