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和制度如何形塑人的生命历程?(下)

编者按:本期推送Karl Ulrich Mayer发表在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的Whose Lives? How History, Societies, and Institutions Define and Shape Life Courses一文。生命历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北美范式与欧陆范式,本文作者迈耶(Mayer)是欧陆范式的代表,读者可以自行对比他与埃尔德(Elder)的作品,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范式侧重点的异同。

本期推送是文章的下篇,如有需要,读者可前往公众号查看上篇,本篇介绍了生命历程的两个研究方向:历史分析和跨国比较,最后,Mayer对社会情境、心理特质和生命历程三者的一些反思。

往期链接:

历史、社会和制度如何形塑人的生命历程?(上) | 社论前沿

这是社论前沿第s1354期推送

微信号:shelunqianyan

贯穿近代历史的生命历程

    人类的生活是嵌入在社会环境中的,并受到这种环境的有力调控和约束,这一点可以通过历史比较得到很好的证明。一方面,基于年龄、性别和集体象征符号的社会阶层潜在地塑造着生命历程,另一方面,游牧、农业社会的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他们的寿命较短,而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人造的、更加制度化的环境中,他们的寿命较长,二者间的巨大差别是不可低估的。尽管如此,一个长期的趋势是在给定的历史时期,人口的多样性增加,个人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力也增加。

当然,生命历程理论也有其风险与不足,我们有可能过分建构了历史生活的约束与秩序,此外,不管我们如何界定历史时期,它总不会完全与个体生命周期完全一致,一个人离现在越近,他就越有可能跨越好几个历史时期,既然如此,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给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形塑”了人的生命历程呢?生命历程被划分成了从传统/前工业时期、工业时期到后工业时期,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从标准化到去标准化几种类型,下面作者将对其做简要介绍。

传统时期是以家庭户的生存为中心的,在这个时期,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因为每年的收成、患病率和早年死亡率(特别是儿童与妇女)的波动都很大,此时人们都过着集体生活,很少顾及到个体身份。工业时期的工人只能在很短一段时间摆脱贫困,即家庭规模较小和体力劳动能力处于巅峰的时期,人们在12-14岁左右开始劳动,直到老年无法再工作为止,没有退休制度,失业也很常见。

福特时代的生命历程被划分成以下阶段:上学、职业训练、就业和退休,人们拥有稳定的雇佣合同和长期固定的工作,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开始建立。在战后出现的线性而相似的生命历程主要由以下两股力量推动:一个相对稳定、工资适中的工人阶级被确立为“普遍”阶级(中产阶级);福利国家保障整个家庭生命周期的收入。

后工业或者后福特时期的生命历程可以被描述为去标准化程度不断上升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在不断增加,一系列的人生事件(如教育、婚姻等)被推迟或延长,工作频繁变化,生育年龄被推迟,有些夫妇甚至选择丁克,离婚率变高,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人称其为享乐个人主义。那么,是什么塑造了这一系列的生命历程框架呢?

传统生命历程受限于人口的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因为当时没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工业化早期的生命历程受制于不受控制的资本和力量较弱的劳工运动,以及第一次人口转变带来的劳动力高供给率;工业化晚期的生命历程则受到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妥协、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高就业率和福利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教育的延长及其非预期性后果、平权运动和去工业化等因素,后工业时期生命历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扰乱。

以上解释生命历程历史转变的尝试很好地解释了生命历程与社会背景的高度相关性,不过,这类历史比较总是局限于不同队列之间,因此也有不足之处:队列或历史时期确实强调了异质性,但导致不同的前提条件依然扑朔迷离,假定的趋势或时间对于特殊时机、转折点和方向都缺乏普遍有效的解释度,跨国比较有望在这两方面提供补救办法,并有助于了解导致不同生命历程模式的机制。

生命历程框架的跨国比较

    出于上述目的,本文将讨论四类国家:北欧社会民主国家、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保守福利国家和南欧国家,它们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500

表1 不同福利国家经济政治状况及其生命历程结果

四种国家类型所对应的生命历程可以用四个维度大致概括:

1.生命历程主要围绕什么行动单位来组织?

2.在生命历程中,各种事件和状态的生命时间是如何组织的?

3.社会阶层、性别之间的生命历程异质性与不平等是怎样的?

4.同一出生队列中的不平等是如何发展的?

在自由市场社会,在生命历程中行动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生命时间并不是非常标准化的,它显示出相当程度的不连续性,横截面数据显示出来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很高,而且有不稳定的波动,能支付商业保险的个体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但无法支付的人则会面临陷入贫困的风险。尽管个体收入情况十分不稳定,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优势与劣势还是有不断累积的倾向,不平等由此扩大。


在保守福利社会,尽管人们用于传统家庭之外的时间变多了,但其生命历程依然是围绕核心家庭组织的,相比起自由市场社会,它的生命历程更加连续、标准。横截面数据中的不平等被维持在适中水平,而且在工作与退休生活中的波动也相当平缓,性别不平等在某些方面有所缓解,但职业生涯方面的变化不如教育方面那么显著。

社会民主福利国家支持将个体作为生命历程的单位,这类国家对个体的福利保护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收入分配平均,转移收入保持稳定。在南欧家庭主义国家,市场失业率上升和老龄化加剧的风险大多被家庭承担,在这种情境下,个体的生命历程高度依赖于家庭缓冲风险的能力。行文至此,我们已经有了大量的证据说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国家间,生命历程图景依然会有所不同,而且这些不同与特殊的制度特色与公共政策相联系。

宏观社会背景与生命历程行为及其过程:缺失的联系

    读者现在应该会相信,历史、社会和制度对个体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而且生命历程的结果也会随着上述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但也一定会有人问,在社会情境之外,个人的性格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如何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弄清个体生活与宏观社会情境之间的黑箱?

确实有很多观点认为一个凌驾于个体生命历程之上的社会性结构是站不住脚的,它过分强调了外部力量的作用,这种普遍性的结论与认为:“心灵是自我平衡的积极系统”的一些经验证据是不一致的。有人认为,基因、物理和心理上的约束对人们生活及个体差异的影响不仅是不可忽视的,而且相比起社会文化差异的作用而言,这种约束的作用也是压倒性的。事实上,这种相对权重是很难估计的。

另一方面,Heckhausen对外部与内部约束做了区分:外部约束是像法律、群体压力与组织规律等东西,内部约束则是心理性格,她认为几个世纪以来,通过社会权力进行的外部执法已经逐渐转变为内化规则,这种内化的过程使得外部约束变得不再有必要,这其实与生命历程中的“去制度化”的观点十分相似,在这种情境下,个人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也是贝克所说的“个体化”,在福柯看来,在行为控制方面,更为精细的心理影响形式已经取代了粗糙的物理强迫和物质激励机制,因此,研究外部约束仍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个比较罕见的例子可以测试心理性格到底在生命历程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它是否与社会情境的变化有影响,这个例子即东德从社会主义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研究者对东德区居民的态度做了测量,关于这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总体说来,这些研究的结果说明心理性格更像是生命历程的一种结果,而不是影响生命历程的原因。不管怎么说,新兴的生命历程社会学在说明社会情境与人类发展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旨在说明社会学家近来是如何构造生命历程的分析框架,以及他们的经验研究是如何勾画不同生命历程类型的。不管是历史比较还是跨国研究,都对展现生命历程的多样性、展示它们与制度、时期的关系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一旅途中,心理学、人口学、历史学、社会学的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提炼,并且变得更加清晰,现在应该将生命历程以人类发展的视角做跨学科的整合,如此才能无愧于它所获得的新知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