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好,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却热衷于买苹果手机
【本文来自评论区《办公室招了三个刚毕业生的学生,竟然都用苹果(手机)》,标题为小编添加】
当经济的寒风凛冽地吹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毕业即失业”的阴云笼罩在许多年轻人的心头,一个略显“刺眼”的现象却悄然蔓延:即便囊中羞涩,许多年轻人依然对苹果手机趋之若鹜,仿佛那不仅仅是一部通讯工具,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执念。如何看待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虚荣或非理性消费,而应深入探究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与时代印记。
何谓“执念”?在我看来,这并非简单的物质崇拜,而是一种在现实困境中,个体试图抓住确定性、寻求身份认同与情感慰藉的复杂心理投射。苹果手机,作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辨识度和口碑的品牌,其产品往往代表着一种稳定、高效、且被广泛认可的品质体验。在经济下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年轻人对稳定性的渴求被无限放大。拥有一部苹果手机,或许能在潜意识里带来一种“我并未被时代抛弃”、“我依然能跟上主流”的错觉,一种微弱却实在的安全感。正如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尽管“仓廪”并不“实”,“衣食”也未必“足”,但对“礼节”与“荣辱”的感知与追求,依然是人性深处的需求。苹果手机,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这种象征性“礼节”与“身份”的角色。我身边就有朋友,明明预算有限,却依然选择分期付款购买最新款iPhone,他坦言:“工作不好找,生活压力大,但用着这个手机,感觉和别人交流时,至少不会显得太‘掉价’,心里能稍微安稳一点。”
这种执念,也是个体在集体压力下寻求自我表达与归属感的一种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连接的社会,社交媒体放大了信息的传播,也无形中加剧了群体间的比较。年轻人渴望被看见、被理解,渴望融入他们所认同的圈子。苹果手机,凭借其强大的生态系统和社交属性,天然地成为了许多社交场景中的“标配”。拥有它,似乎更容易获得某种群体的接纳,减少被边缘化的焦虑。我曾看到过一个场景:一群刚参加完招聘会的大学生,在等车的间隙,几乎人手一部iPhone,低头刷着手机,偶尔相视一笑,那笑容里既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一种用同款“装备”维系的微妙默契。这并非简单的物质攀比,更像是在风雨飘摇中,试图抓住一根名为“归属感”的浮木。
然而,这种执念也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警惕与反思。当年轻人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对一部手机的非理性追求上,是否也反映了他们在精神层面缺乏更丰富、更坚实的寄托?当物质消费成为填补内心空缺的主要方式,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更深层价值的追求?经济困境本身已令人焦虑,若再因过度消费而背上债务,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我们不是为钱而生,但钱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但若将“钱”本身,或对“象征钱”的物品的追求置于首位,则可能本末倒置。我见过一些年轻人,为了买最新款的手机,省吃俭用,甚至牺牲了学习新技能、提升自我的机会,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因此,看待年轻人对苹果手机的执念,我们需要一份理解,一份共情,更要有一份引导。理解他们在困境中寻求慰藉与认同的脆弱心理,共情他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但同时,社会、家庭、学校乃至媒体,都应引导年轻人建立更健康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并非来自一部手机的品牌,而是源于自身的成长、能力的提升和独立的人格。鼓励他们探索更多元化的精神寄托,无论是阅读、运动、艺术,还是投身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与其将精力耗费在对外在标签的追逐上,不如将目光投向内在的丰盈与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