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2025年,消除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仍然任重道远

2025年7月,当我在小红书上刷到那个中国女生关于"带老外男友回国是否会被搭讪"的提问时,评论区里潮水般的真实故事让我意识到: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某些国人骨子里的殖民心态依然在隐秘角落野蛮生长。这些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下更为复杂的文化自卑症候群。

在健身房里,中国女友的缺席成为某些女性伸手触摸外籍男性肌肉的通行证;在地铁车厢,当外国男性明确展示情侣关系后,仍能听到"我不介意"的惊人之语;更令人愕然的是家长群里的母亲们,她们将子女教育的社交平台异化为跨国猎艳的狩猎场。这些行为背后,暴露出的是将西方男性物化为社会地位象征的集体无意识——就像某位网友尖锐指出的:"我的同胞既不把我当人看,也不把她们自己当人看。"

这种自我矮化正在形成畸形的产业链。申典启在摩洛哥的见闻显示,月薪仅3500迪拉姆(约合2500元人民币)的北非青年,仅凭非亚裔面孔就能在中国获得15000元起步的英语教职。某位自称"法国人"的摩洛哥教师甚至实现阶层三级跳:从卡萨布兰卡的贫民区直接入住中国富二代女友的豪宅。更荒诞的是,这些在本国恪守宗教戒律的穆斯林青年,到中国后却演变成"每月更换女友"的猎艳者,这种双重标准恰恰印证了"东方主义"的当代变种——某些外国人将在华经历视为道德豁免的特区。

500

值得玩味的是地域差异。天津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190cm的北欧男性可能只会引来老年人好奇的注视;而在某些二三线城市,外籍人士仍被当作移动的"奇观"。这种差异暗示着崇洋心理与地域开放度呈反比关系——越是缺乏真实跨文化接触的地区,越容易将外国人神化。某位留学英国的女生带男友回乡时,亲耳听到"有女伴就看看她够不够漂亮"的议论,这种将中国女性物化为竞争品的言论,本质上是对全体东亚女性主体性的否定。

教育领域的制度性歧视尤为突出。某国际学校招聘显示:东欧外教月薪3.2万元,而同等资历的中国教师仅1.5万元。这种"肤色定价"机制催生了魔幻现实——乌克兰内战难民在中国轻松获取高薪教职,而本土英语专业毕业生却要面对"发音不够地道"的质疑。语言培训机构更发明出"白度指数":金发碧眼的教师时薪可达棕发教师的1.8倍,这种赤裸裸的种族商业主义,正在基础教育阶段植入畸形的价值观。

消费主义则给崇洋心态披上时尚外衣。某网红餐厅推出"白人侍应生陪聊"服务,时收费达普通服务员的6倍;房产中介培训材料明确标注:"带看豪宅优先安排外籍经纪人"。这些商业策略本质上是在贩卖殖民美学的残羹冷炙,将百年前的租界逻辑包装成现代服务业创新。

要解构这种集体心理,需要多维度破局。在法律层面,应建立外教资质统一认证平台,终结"白皮肤即资格证"的乱象;教育系统需增设全球文明史课程,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对冲哥伦布神话;文化领域可扶持《流浪地球》式的现代叙事,打破好莱坞塑造的救世主想象。某位社会学者的实验颇具启示:当播放经过AI换脸的外国人演讲视频时,观众对"白人面孔"的接受度仍比亚洲面孔高37%,这种潜意识偏见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消解。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的185年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走过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觉醒历程。今天当我们讨论"崇洋媚外"时,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文明对话权的争夺。那位英国留学生的控诉值得深思:"我在海外争取的平等地位,回国后被同胞亲手拆毁。"这种现象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仅是GDP超车,更是要治愈某些人心中那个永远鞠躬的"辫子幽灵"。毕竟,当摩洛哥青年将中国视为"人种红利"的淘金地时,这个古老文明需要证明:它的魅力不在于对异域的仰望,而在于对多元世界从容平视的底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