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搞新闻的前主编,永远装作不懂。

          当前的时代是信息高速流转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可能成为传播的起点。当我们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条评论、在论坛留下一段见解时,或许未曾意识到,这实质是将个人意见以 “高音喇叭” 的形式在公众场合播撒。

          这种传播特性决定了网络言论必然要接受 “听众” 的监督与评价。这种 “高音喇叭” 效应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却也消解了现实社交中的缓冲机制。在菜市场与人争执时,声音再大也仅限于在场者听闻,但在网络空间,观点陈述常被无限放大。公众的监督与评价,实则是对 “高音喇叭” 音量的反馈。如果是噪音太大,必然引起听众反感。

          现实生活中,演讲者会根据听众反应调整表达,辩论者会因对方质疑修正观点。网络空间的监督评价同样起到类似作用:当某条言论出现事实错误时,专业人士的指正能避免误导;当观点陷入极端时,多元声音的碰撞能中和偏执。这种监督不是 “网络暴力”,而是公众行使知情权与批判权的正当方式。在公开平台和场合传播自己意见的时候就必须面对受众的批判。而不是只许你听不许你说的语言霸权。而反对语言霸权,出现的就是更加犀利、激烈的文字。

          有人将这种监督视为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实则混淆了自由与放纵的边界。言论自由从来不是绝对权利,正如在电影院禁止喧哗、在图书馆不得喧哗,公共空间的秩序需要规则维护。互联网虽看似虚拟,却承载着真实的社会关系与利益关切。

         构建健康的网络言论生态,需要 “发声者” 与 “听众” 的共同努力。作为言论发布者,应常怀 “扩音自觉”,在按下发送键前思考:这番言论是否有事实依据?是否可能伤害他人?是否经得起公共检验?而作为监督者,也需保持理性克制,以事实为依据展开批评,避免陷入人身攻击的泥潭。平台方则应完善机制,既保障合理表达的渠道畅通,也对违规言论及时处置,充当好 “调音师” 的角色。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某些人的私人后花园。当我们享受 “高音喇叭” 带来的表达便利时,也必须接受它附带的公共责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