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贷平台逼近生死线:多家银行退出,业务量腰斩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近一年,税票贷平台业务断崖式下滑!”
这不是夸张表述,而是税票贷平台从业者的直观感受。去年至今,各类税票贷平台普遍感觉压力倍增,行业内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变动调整之中。
上游,民营银行压缩税票贷展业区域,限制授信额度,甚至部分银行直接砍掉税票贷业务;下游,线下助贷公司合规管控升级,电销线路管控,经营风险上升…
种种压力袭来,将原本依附在民营银行税票贷链条上的贷超平台、渠道中介逼近生死线。经向行业内了解,保守估计下,税票贷平台业务量已经下滑约50%。
焦虑正从上游扩散到下游,从未停止,转型也变得更加迫切。
业务量腰斩
到底还能不能干了?再干下去还能吃上饭吗?
这是很多税票贷平台正在思考的问题。他们近一年明显感觉税票贷行业越来越难做,从早期快速扩张到勉强维持盈亏,再到产品规模大幅收缩,行业已经在下坡路上越滑越快,无法掉头。
据推测,目前税票贷平台业务规模从两年前的三千亿降至一千多亿,即便是头部平台金蝶等,也将面临一定的缩量压力。其他中小代理平台,更是到了思考生存的地步。
原本活跃的税票贷代理市场,为何突然就走向退潮?
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上游银行方,很多上游银行玩家逐步退出了税票贷市场。“除了微众银行税票贷业务基本稳定外,其他民营银行或多或少都有调整。”
由于民营银行没有分支网点,它们在开展税票贷业务时主要采取渠道化策略,即依托遍布全国的税票贷流量平台开展相关业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税票贷平台业务量增减,即是民营银行业务变化的缩影。
关于税票贷业务,自去年四月份以来,多家民营银行陆续出现调整,涉及业务规划、展业区域、获客模式、结算模式等。
比如,A民营银行直接暂停了税贷等小微金融业务;B民营银行调整获客模式,不再通过税票贷平台获客,发力线下直营获客;C民营银行的税贷业务收缩至属地区域内展业;D民营银行和F民营银行虽然仍在开展税票贷业务,但对授信额度进行限制或结算模式调整。
“目前民营银行税票贷业务普遍退潮,除了微众(银行)等还在正常开展外,其他多数银行都对该业务进行调整,缩量尤其明显,某头部民营银行一个月授信额度也就十亿左右。”
民营银行之所以收缩税票贷业务,主要受几个因素影响:
第一,部分大行和股份行小微贷业务下沉,客群逐渐覆盖税票贷客户。以往客户在民营银行借到定价10%以上的贷款就觉得利率较低,但如今在大行那里可能借到年化仅几个点的贷款。这样一来,直接导致部分税票贷客户流向大行、股份行。
第二,税票贷资产质量下滑,经大行掐尖后客群风险整体上升。加上近两年小微企业经营波动较大,还款能力自然也受到影响。
第三,银行内部战略转移,组织架构调整或者高管变更,尤其是高管的策略思路不同,考虑到收益风险情况,均可能让税票贷相关业务线被直接砍掉。(行业近期已在传闻多家民营银行实控人变更、接管重组等)
第四,众多民营银行核心资产以消费贷款为主,税票贷在银行内所占比重并不高。在风险波动时期,调整非主业业务也就顺理成章。
急需转型出路
上游民营银行收缩退场,对税票贷平台形成最直接、最猛烈的冲击。
毕竟税票贷平台的业务规模基本上能与民营银行税票贷业务规模划等号。早期,在大行未渗透的情况下,民营银行没有分支机构,又想做全国业务,于是就借助税票贷平台(经营贷款)或者助贷平台(消费贷款)开展业务。
税票贷平台的业务来自银行、消金公司、小贷公司,但基本上都来自民营银行,民营银行产品少了,税票贷平台存在的意义也就淡化。从业务模型角度,税票贷平台核心价值就是价格差,从上游银行拿到的返佣,扣除下游代理渠道的成本,便是平台的收入。
与产品供给减少同步,民营银行对税票贷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比如,之前民营银行与代理平台主要按照授信模式结算,但现在银行发现授信客户很难转化为放款客户,于是现在多采用放款模式结算或者分润模式。放款结算模式下,佣金比例在1%左右。
不只有银行端压力,税票贷平台内卷竞争,获客端监管升级,也成为压垮税票贷平台的大山。
税票贷平台向来推行价格战,主要还是因为各家业务同质化太严重,同一个产品让多家平台代理,如果不打价格战,就很难铺设更广的代理网络,规模也就无从谈起。
获客层面,税票贷平台的客户一般都来源于线下助贷和中介渠道,不法贷款中介整顿持续,线下助贷公司面临较大的合规压力,加上电销线路管控,让税票贷平台获客端效率大幅下降。
另外,前几年税票贷平台主做存量客户,市场规模较大,但近年来开始做增量客户,难度提升。
多方压力、多个环节交织,不少税票贷平台已经选择退场或者倒闭,留下的更多是仅仅覆盖成本,微利求存而已。
因此,税票贷平台要想继续活下去,必须寻找新的转型出路。
目前已有部分税票贷平台尝试线下转型或者增值服务转型方向。比如进军线下门店,开放加盟模式,以路边摊的形式做金融服务,把贷款中介从写字楼下沉到路边摊;在税票贷业务的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如企业服务等,除了融资服务,还会向企业提供财税、法律、数字化转型等服务,不断延展单一的业务模型。
但除了极少数具有转型能力外,多数税票贷平台目前仍没有转型动作,找不到转型方向。就像民营银行变动一般,等待它们的也是更多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