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发现“石碑”,专家给出解释假说
月球背面长久以来笼罩着神秘面纱,这片从未被地球直接观测到的区域,终于在嫦娥四号的历史性着陆后揭开了冰山一角。2019年1月3日,当探测器在冯·卡门陨石坑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时,谁也没想到两年后"玉兔二号"会传回一组令全球科学界震动的图像——一块棱角分明的矩形结构体突兀地矗立在荒芜的月壤之上,其规整的几何形态与周围自然形成的环形山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被科学家暂称为"月球方尖碑"的构造体高度约12-15米,表面反射率异常,在月球车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扫描下显示出不同于普通月岩的矿物组成。更令人惊异的是,它所在的艾托肯盆地形成于39亿年前,而方尖碑基座周围却几乎没有撞击坑痕迹,暗示其存在时间可能远晚于盆地形成时期。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在分析数据时指出:"这种高度定向性的结构在自然侵蚀过程中形成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回溯人类探月史,类似发现早有端倪。阿波罗15号曾拍摄到编号为AS15-P-9625的争议照片,其中隐约可见类似人工结构的阴影;2009年日本"月亮女神"探测器也在吕姆克山附近发现过疑似塔状物。但此次发现的方尖碑具有三个前所未有的特征:一是位于从未被探测的月背深处,二是具备精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三是周边存在直径约80米的规则圆形凹陷,犹如某种"基座"设计。
国际宇航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米歇尔·托蒂尼提出两种主流解释假说:其一可能是某种特殊火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柱,类似地球上的巨人堤道;其二则不能排除远古地外文明遗迹的可能性。支持后者的学者注意到,方尖碑朝向与月球赤道呈19.5度夹角,这个角度频繁出现在古埃及金字塔、玛雅神庙等地球古文明建筑中,被部分考古学家认为是"行星能量网格"的关键节点。
为验证这些猜想,中国科学院联合欧空局制定了"方尖碑探测三步走"计划。首先由玉兔二号在2025年8月月球白昼期进行抵近扫描,使用新升级的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结构;随后印度"月船3号"将调整轨道进行多角度遥感观测;最终由中国计划2026年发射的嫦娥七号携带钻探设备采集样本。美国NASA也紧急调整"阿尔忒弥斯"计划,考虑在2027年载人任务中增加对该区域的考察。
这场发现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科学范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已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建立"人类共同遗产"保护机制。俄罗斯航天集团前总裁罗戈津则警告需警惕"技术垄断风险",呼吁建立多国参与的开放研究平台。而在民间,全球天文爱好者通过"月球方尖碑观测挑战"活动,利用业余望远镜尝试捕捉这个神秘构造的蛛丝马迹。
当被问及这个发现是否意味着地外文明存在时,嫦娥四号项目科学家张熇保持谨慎:"在取得确凿证据前,我们更倾向用已知地质理论解释。但不可否认,这块'石碑'正在改写人类对月球的认知。"随着玉兔二号继续向方尖碑挺进,它每前进一米都在创造历史——这600米的探索旅程,或许将成为人类文明真正迈向星际时代的里程碑。在寂静的月球背面,这块沉默的"石碑"正等待着向地球述说跨越数十亿年的宇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