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不该是一线民航人的宿命

每年夏天,我们业内各单位,包括机场和航司,总会那么几组照片会被反复转发:

比如机坪地面,滚烫到能煎蛋的沥青;货运师傅们制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刚停止运转的飞机发动机,温度突破200摄氏度,我们机务工程师们仔细站在旁边检查。

诸如机务、监护、装卸、清洁、油料等,以及奔波在停机坪上的各岗位人员。炎热夏季高温下进行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挑战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闷热的煎熬可想而知。

对于民航人来说,我们都知道夏天的停机坪,太阳直射,机坪上体感温度远远比天气预报中的温度要高出好多,多少机务大哥在50~60℃的机坪上烤化了鞋底,多少装卸工师傅的脸上胳膊上被晒爆了皮。

500

停机坪地表温度53.7度

500

飞机循环进出气口98.7度

500

刚停稳的飞机刹车片:140℃

500

刚关车的飞机发动机尾喷管内部:225度

而这些内容,我们习惯性地称之为“战高温”,媒体发文、官号致敬,点赞与评论里满是“你们辛苦了”。

是,他们确实辛苦,没有人可以否认一线员工在高温环境下的辛苦。

但我总想换一个角度问一句:

为什么总是他们辛苦?为什么每年都要那么辛苦?

高温是常态,但苦难不该是。

01|烈日下的不只是敬业,还有责任真空

我们并不反对致敬。

每一个在50度高温下完成航前服务、搬运货物、维护机务系统的人,都值得一声“谢谢”。

但如果年年只是致敬,而没有制度上的优化、物资上的跟进,那这份“敬业”,就变成了企业懒政的遮羞布。

气象台说的是36℃,但飞机停机坪的反射热可能让实际体感突破50℃。

钢制手推车能把手掌烫伤,长时间在地面暴晒作业,中暑不是意外,而是必然,还要警惕“热射病”对人体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员工还在坚守岗位,并不是我们耐热,并不是我们“习惯了”,而是因为没有人替他们安排得更合理。

每一次晒伤、脱水、晕厥,最后都被包装成“敬业瞬间”,在朋友圈和官微上被循环播放,却很少换来管理制度的更新。

02|什么叫“尊重高温”?不是口号,而是措施

有些单位做得不错:

主动调班缩短连续作业时间;设置临时遮阳点、冷饮补给点,提供专门的区域轮换休息;制定高温天气专属应急机制,遇气温超标即启动岗位轮岗和作业时间管控。

而另一些单位,所谓的对抗高温天气就是群里发一句“注意防暑,及时补水”,办公室里摆几箱矿泉水,然后,什么也没有了。

更有甚者,为了赶航班节点,强行压缩休息时间,完全不考虑人是否还能撑得住。

可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靠转发员工流汗图撑起来的。

03|高温不可控,但管理可以进步

高温是天灾,是不可控的气候现实。但怎么应对它,却完全可以体现出企业管理的高度。

什么都没有,只能说明管理者未曾真正关心过一线。

你总不能等人晕倒了,才说“怎么不多喝点水”;等舆情来了,才开始补发冰袖、冰水和降温费。

该做的事情,早就应该提前做。

其实今年,我看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变化。

以南航为例,集团工会推出了“流动驿站”:

500

两辆小车全天穿梭于白云机场的作业区,精准覆盖最热的三个高峰时段。

车上装着冰箱、冰饮、毛巾、小吃、急救药箱、针线包,真正做到“招手即停、能量即补”。

500

再如南航技术公司,第一批22辆移动智能维修站已陆续发放,待正式投产后,全系统将拥有40辆南航自主研发、国内民航首创的移动智能维修站,覆盖18家维修单位。

500

可实现工具智能管理、航材设备运输、远程办公等功能,提高维修工作的安全裕度工作效率,改善一线工作环境。

根据各地天气条件、机场环境等因素,技术分公司目前已在各基地投用7辆、计划年底前增投10辆移动小家休息车

为机坪工作者搭建临时休息区,配备微波炉、充电站、卫生间等基础设施设备,兼具实用性与人性化设计,成为机坪上名副其实的“移动避风港”

500

湖北基地更新航线职工小家设施,新增制冰机、电热蚊香液、灭蚊拍等设备,优化员工工作环境,助力安全生产。

500

海南近期持续高温并伴有强降雨,海口基地启用“移动机库”,为机务人员提供防风避雨、防暑降温的作业环境。

这类措施,才是真正配得上“战高温”的底气。不是靠一线硬扛,而是用制度和资源,去分担烈日下的每一分辛劳。

综上:

1.苦难可以歌颂,但制度才是更好的赞美。

2.不是不能“战高温”,而是不能每年总靠人去“扛高温”。

烈日下的民航人,不能只作为视频里的“辛苦背影”,而应成为制度里真正被重视的人。既然行业喜欢卷,何不卷一卷哪家单位对自己员工更好一点。

别让敬业成为民航人对抗高温的唯一防线。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