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翻牌子”的OPPO,跑通了供应链到共赢链的出海路
刚刚结束的第三届链博会上,有两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新闻:
一个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唐装演讲”,脱下了标志性的皮夹克,在演讲中直言“中国的开源AI是推动全球进步的催化剂”。
另一个是央视新闻对链博会的专题报道,特地走进OPPO在印尼雅加达的旗舰店,用镜头记录了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可。
如果说英伟达象征着海外科技巨头的“走进来”,正在积极和中国的产业链深度融合;OPPO在印尼的布局代表着中国品牌的“走出去”,让中国成熟的供应链能力、制造体系和智能化经验,服务更广阔的全球消费者。
英伟达的话题性无需赘述,央视新闻为什么聚焦OPPO来讲述中国供应链“出海”的故事?对其他企业有何启示?
01 连续多年位列印尼市场第一,OPPO是怎么做到的?
原因似乎并不难解释。
东南亚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中国相近,而且市场状况相似,被不少中国企业视为出海的第一站。
早在2009年前后,OPPO在内的中国手机品牌就开始布局东南亚市场,其中人口数量最大的印尼,自然而然地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经过十几年的稳扎稳打,中国品牌早已占据了东南亚市场的半壁江山。
综合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过去两年的报告:印尼智能手机市场销量榜单的前四名,都是中国品牌,合计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其中OPPO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位列印尼市场第一。
即使放大到整个东南亚市场,中国手机品牌的竞争力也不可小觑。同样是Canalys的报告,OPPO在2024年以1690万台的出货量,占据了东南亚市场18%的份额,首次超过三星成为市场第一。
单单就市场份额来看,央视新闻走进OPPO在印尼雅加达的旗舰店,来探寻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其实并不让人意外。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何OPPO在内的中国品牌能够打赢东南亚市场呢?
一个绕不过的因素正是“本地化”。
可能不少人看到过这样的报道:2015年的时候,OPPO在印尼市场提出了“绿满岛国”战略,通过布局黄金地段广告位、投放高频电视广告、邀请明星代言以及赞助体育赛事等方式,不断强化品牌形象;同时和当地的代理商一起,渠道快速向三四线市场扩张,从印尼首都雅加达到乡镇街道,OPPO的标志性绿色门店随处可见。
在央视新闻的镜头里,我们读出了两个和“本地化”相关的关键信息。
一是产品的本地化。
印尼当地雨水量很大,当地人习惯给手机套上一次性防水袋,却会影响通话质量和触屏操作。OPPO在面向印尼市场的新产品中,加入了更强大的防水处理,并针对湿手操作做了很多体验上的优化。
二是用人的本地化。
OPPO印尼团队的本地员工占了95%以上,降低了沟通成本的同时,也对当地文化更深入的理解。譬如OPPO在雅加达的旗舰店,就结合当地的咖啡文化,让手机店摇身成为有格调的“第三生活空间”。
隐藏在背后的,恰恰是OPPO对印尼市场的精准适配:不是简单地“把中国产品换个包装”,而是以当地用户为中心,重构产品体验、品牌表达和渠道策略。在当地消费者眼中,“这不是一个外国品牌,而是一个懂我的品牌”。这种理念上的认同,远比一时的销量数字更能穿越周期。
02 坚持长期主义,OPPO在构建扎根当地的生存能力
为什么OPPO能做到呢?
舆论场上一直有“假出海”和“真出海”的争论,差别在于一味考量成本与风险,还是构建长期的生存能力。
OPPO无疑是长期主义的代表。
时间回到2015年,为了响应印尼政府的本土化政策,OPPO开始在印尼丹格朗租赁工厂进行本地生产,不仅解决了印尼市场准时发货的难题,还充分利用东盟内部的关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市场覆盖范围。
如果故事仅仅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几乎所有的主流品牌都有在海外组装,OPPO的做法到底有什么不同?
对应的是OPPO的两个差异化布局。
首先是OPPO在海外采用的“厂商一体化”模式,即将已有的厂商关系和国内经验迁移至新市场,和伙伴一起在东道国再创业。
作为智能手机产业链的“链主”,OPPO连系着40多家一级供应商,每个“一级供应商”身后是20多家二级供应商,为“二级供应商”服务的还有多家三级供应商,构成了盘根错节的供应链体系。
截止到目前,OPPO已经吸引了电池、适配器、数据线、彩盒生产商等七家一级供应商在印尼设厂,算上配套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已经在当地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供应链生态体系。
其次是在印尼自建工厂,不再是来料组装,而是贴合当地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优化,让“本地化”战略进一步走深向实。
在印尼雅加达机场旁边,占地13万平米的OPPO工厂,已经有2000多名员工,年设计产能高达2500万台。不仅是OPPO在海外的第二大工厂,也是唯一一个在海外生产大小折叠屏手机的工厂。
目前该工厂已经被印尼工业部评为“灯塔工厂”,实现了100%本地制造,而且中方技术人员的数量已经下降到了个位数。
可以看到,从最初的组装代工,到引入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再到技术门槛极高的折叠屏生产线本地化,OPPO在印尼构建了扎根当地的生存能力,通过“制造+技术+供应链”的整合输出,推动了印尼本地产业链迈向更高层次——从“帮你代工”到“教你制造”,从“市场渗透”到“产业共建”。
结果怎么样呢?
十年前,中国手机最大的标签还是“性价比”,高端市场近乎被三星和苹果垄断。到了2023年,东南亚市场上400美元以上市场,已经呈现出了三星和OPPO的“两强”格局。在高端的折叠屏市场,OPPO在多个地区的季度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三星,重塑了中国科技品牌的全球形象。
03 OPPO的出海启示录:一场比拼系统能力的价值战
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正如央视记者在报道中提到的:“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尼的出海经验,势必可以复制到整个东南亚,乃至更大的区域,将带动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去往更深更广的融合,真正实现从供应链到共赢链。”
国内手机品牌的海外扩张战略遵循着“东南亚-欧洲-拉美”的路径,东南亚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全球市场的竞争状态:早已从早期的规模扩张、低价竞争,转向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竞争。
就在7月17日的时候,OPPO宣布与哈苏深化战略合作,将在四年联合研发的基础上,为OPPO Find旗舰系列开发下一代移动影像系统,并将于2025年第4季度公布更多合作与技术细节。
将两个新闻联系在一起,文初的问题已然有了确切的答案:中国企业出海,不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供应链创新为主轴的新叙事。走在最前沿的OPPO,向外界示范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比如在技术层面,OPPO提出了“3+N+X”的战略,围绕硬件、软件和服务基础技术,成立了人工智能、安全隐私、多媒体在内的N个能力中心,重点研究影像、闪充、新形态、人工智能等差异化技术。
直接的例子就是OPPO Find N5代表的折叠屏产品,将折叠屏的形态和AI结合,带来了全新的生产力与娱乐体验。
比如在场景层面,不只是针对印尼市场的防水功能,还包括针对泰国市场湿热环境的散热优化、针对赤道附近国家的亮度提升、针对不同地区对美颜的喜好和肤色特点定制专属画面算法等等。
本地化制造了发现真实痛点的先机,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带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成就了品牌口碑和产品销量的双赢。
再比如生态层面,OPPO的策略是打造了一个由众多合作伙伴组成的“朋友圈”,结合运营商伙伴、零售商伙伴、市场营销伙伴、产品制造伙伴、产品设计伙伴等不同需求,制定了相应的伙伴关系合作机制。
目的是以生态协作积蓄生态势能,以生态势能对抗复杂环境的良性循环,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后再实现突破。
打一个比方的话:技术是“护城河”,关系到企业的底层竞争力;产品是“通行证”,决定了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生态是“稳定器”,可以看作是系统长期高效运转的关键。
沿循这样的逻辑,当中国企业的出海进入“深水区”,竞争早已不再是单点的产品力较量,而是一场全维度的价值较量,OPPO的答案正是和供应链伙伴一起加速技术、场景、生态的系统性进化。
04 写在最后
传统的全球供应链,如同一条从中心延伸出的长线,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都将面临中断风险。
OPPO在印尼市场的制造本地化、服务本地化、生态本地化,不再将资源聚焦于单点,更像是一张深耕当地的“分布式网络”,既提高了响应速度与抗风险能力,也实现了技术与产业的全球协同。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链博会想要传达的信号:在全球化的新语境下,企业不应做短期套利的流动者,而是长期扎根的建设者。OPPO在印尼的实践,就像是一个生动的注脚,深刻诠释了中国的供应链能力怎么走向海外,让中国创新成为全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