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力如何,AI便如何!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最近为什么那么多人唱衰DeepSeek?

DeepSeek这颗曾经璀璨的AI新星,如今光芒似乎开始黯淡,在各个平台出现很多不好声音,开始怀疑国内的AI水平。

在春节期间,DeepSeek凭借技术创新与强大功能吸引了大量用户,活跃率一度飙升至7.5%的高峰。

然而,热度如潮水般退去,用户活跃率跌落至3%左右,第三方平台托管的Token流量也从3月的42%迅速降至5月的16%,这意味着市场对DeepSeek的关注和依赖明显减弱。

这一切的背后,核心原因无疑是其重磅新一代模型R2迟迟未能如期发布。计划在今年5月推出的R2,一再延期,如同OpenAI的GPT-5跳票一般。

传言DeepSeek CEO梁文锋对R2性能不满,认为未达预期,令市场期待化为失望。曾经引领风潮的产品,如今因迭代迟缓而失去光环,用户热情和市场口碑双双受挫。

与此同时,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压得DeepSeek喘不过气。国际阵营中,OpenAI的ChatGPT和谷歌的Gemini表现强劲,用户增长分别达40.6%和85.8%;

国内市场,字节跳动的豆包、阿里的千问等新晋模型,效果更优、成本更低,迅速蚕食市场份额。豆包深度思考模型用户评价高出DeepSeek R1 8%,推理成本减少50%,成为强有力对手。

尽管如此,DeepSeek仍保有一定领先优势。3月时,月活1.94亿,稳居AI原生APP榜首,远超第二名豆包。5月月活降至1.69亿,领先幅度缩小。6月更跌破亿级,剩9400万,豆包反超登顶。App Store下载排名亦由榜首跌至30名开外,用户兴趣显著流失。

腾讯旗下元宝产品全面接入DeepSeek,曾被视为黑马弯道超车,但热度未能持续。3月4164万月活骤降至5月2256万,反映用户对DeepSeek生态信心动摇。

其实,DeepSeek热度下降,主要是用户期待与实际体验落差、迭代速度慢导致。其他大模型多次更新,DeepSeek却停滞早期版本,难以跟上行业节奏。

竞争日益白热化。DeepSeek爆红,促使百度文心大模型开源,OpenAI推出优质开源模型,国内“月之暗面”等团队亦加入开源阵营,行业格局持续重塑。

所以,DeepSeek曾凭创新与技术红极一时,随着迭代滞后、竞争加剧、用户期望变化,光环渐失。

其未来是否能靠R2复兴辉煌,仍需看技术实力与市场表现能否打动用户。AI更新换代赛道,不进则退,DeepSeek下一步走向决定其命运。

那么,中国的AI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其实不难理解。核心就是一条:中国的AI发展,强绑定于国家综合国力。

换言之,中国今天能实现的AI水平,根本取决于工业基础、科研体系、市场规模,甚至制度效率与社会组织力。

不是单纯某实验室的黑科技,而是国家整体资源调配的系统工程。这一逻辑不懂,你就只会纠结模型参数,却看不到背后的时代大势。

如今AI,不再是“程序员灵光一闪”,而是大国竞争的全新战场。核心要素是:算力、数据、算法。

Advertisements

背后比拼的是工业体系的完备、资本投入的深度、数字社会的广度,和资源协调的能力。

中国恰恰拥有这一切。

算力方面,外界常说中国受制于GPU采购限制,但真相远比表面复杂。

中国善于把系统级效率做到极致,靠芯片替代、架构优化、超大规模调度,以更低成本跑出近似效果,彰显国家级工程实力。

数据方面,中国是唯一拥有复杂结构、高覆盖、高密度数字化场景的国家。14亿人口全网联通,数字生活无处不在,年龄、行业、地域、行为模式全方位覆盖。

这是任何国家都无可复制的生态底座。

没有如此规模与复杂度,根本无法训练出真正通用的大模型。

算法方面,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齐头并进,从基础架构到工程优化,从中文语义理解到政务医疗场景,成果层出不穷。国产模型越来越准、越来越稳,且更懂“本地语境”。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仅能“造”AI,更能“用”AI。

这极其重要。许多国家技术有,但市场无,落地难。中国则从数据采集到部署应用一条龙作战,产业体量庞大,驱动模型具备实用级能力。

只有经过大规模应用不断反馈、优化的模型,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模型。

这正是中国AI最大特色:全面转向开源协同的“群众路线”。

2024年,中国AI在开源领域彻底放开,DeepSeek便是典范:开源、开放、实用,且获国家认可。这不是偶然,而是战略选择。

这次,DeepSeek爆红,正是中国大模型首次与世界顶尖技术同步“同桌竞技”的信号。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商、支付、社交领先全球的感觉相似。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很多人把中国科技成果贬为“模式创新”,质疑只是靠人口红利堆砌的假繁荣。杭州也被批评“没硬科技”“没后劲”。

结果呢?从游戏《黑神话·悟空》、人形机器人到DeepSeek,杭州悄然孕育出一批数字硬科技企业,坊间称“杭州六小龙”,涵盖系统、机器人、游戏,底层逻辑是数字经济——

软硬结合、虚实融合、算法驱动的未来产业样板。

如今仍有人习惯割裂软件与硬件,其实这已是旧思维。

机器人不是单纯硬件,智能靠云端数据和AI算法实时驱动。

未来是数据时代,数据是血液,AI是神经,没有AI的硬件只是无魂躯壳。

从这个视角看,杭州的电商、金融、支付积累非“虚拟”,而是数据经济核心应用场景。阿里云算力、移动支付普及、金融科技落地,是AI发展必备“基础设施”。

AI归根结底是数据处理能力,中国在这一领域全球领先。

放眼全球,中美两国就像F1赛道上的两辆跑车,其他国家还在拖拉机阶段。AI竞争,本质就是中美之间的较量。

这也让我们重新认识“虚拟经济”的价值。

游戏、动画、电影、金融等领域,常被误解为泡沫,实则AI成长的沃土。显卡升级为何快?不是科研而是游戏驱动。动画电影对GPU依赖甚至比AI训练更敏感。

正是这些软场景,催生了硬科技进步。

有人说芯片被卡脖子,没错,但中国不缺需求、不缺市场、不缺产业协同。拥有全球最大实际应用市场,市场需求持续拉动,硬件突破迟早到来。

回头看DeepSeek,资本背景也耐人寻味。其母公司幻方量化是金融量化企业,在外界眼中或“虚”,但金融与AI深度耦合是全球趋势。

金融带来高算力场景、雄厚资金和长期视野,是技术突破的天然温床。

DeepSeek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土壤孕育的必然。创新不是计划出来,而是在宽容试错的环境中自发迸发。

只要底层土壤肥沃,未来必定不断涌现更多“横空出世”的创新。

所以,我们要构建一个不问“虚”“实”、不区分“软”“硬”,只看价值的创新生态。

看看通义千问,十万衍生模型,全球第一。这背后是成千上万开发者不懈试验、调优、测评的结果。闭源根本不可能实现这种生态,因为这不是实验室单打独斗,而是国家系统合力产物——教育、算力、制度、产业、资本协同推动。

这才是“AI基础设施化”的真谛。

这条路,中国不是第一次走。过去20年发展制造业、数字经济的路径,正在AI领域重演:起步慢,靠模仿,一旦跑通,全系统跟进,体量碾压,效率超越,形成闭环生态。

过去造芯片、做软件被称“后来者”,现在中国是世界工厂、供应链心脏。

AI领域,将重现此剧本,但跑得更快、体系更强、全民动员能力更高。

但别误以为这样就天下大同。

社会分层才刚开始。

部分人用AI写代码、办公自动化、生成方案,效率飞涨,收入攀升,未来肯定会出现一批AI+的超级个体,这部份人会实现阶层跃迁;另一部分人仍质疑AI,感觉“我不懂、我用不上”,甚至没意识到“被淘汰”风险。

这不是AI的问题,而是人类自我筛选。

AI不会拯救所有人,只属于愿意主动拥抱它的人。

工具已经摆在面前,接口已开,全套国产方案运行中,下一步看你是否动手。

别等别人教,也别等行业逼,用起来,就是胜利。

总结一句:

国力如何,AI便如何。中国AI发展,是科技路径选择,也是AI不是奇迹,而是国家级资源调度能力在新时代的产物。国力层级的直接体现。

答案很清楚:中国的AI水平,取决于中国的国力水平。

gonewithsmoke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