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视角:城市治理智慧如何“嫁接”乡村振兴?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国家战略全局,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指明方向,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路径。作为驻村选调生,深刻体会到,会议提出的“精准规划、生态优先、精细治理、人文关怀”等理念,不仅为城市发展立规定向,更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引擎。

       一、以规划引领破除乡村发展碎片化,筑牢振兴根基

       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一理念对乡村规划具有革命性意义。在驻村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乡村建设长期存在“自发式生长”问题,村庄布局散乱、土地利用低效、产业同质化严重。借鉴城市规划思维,我们推动建立“村级发展战略规划”,统筹生态、产业、文化、基础设施等要素,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例如,合肥市马郢社区通过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主导产业方向,避免盲目跟风种养;整合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为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新业态预留空间,实现“小村庄”与“大规划”的精准衔接。

       二、以生态理念重塑乡村发展模式,激发绿色动能

       会议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钥匙。立足乡土实际,将城市“公园城市”“海绵城市”等理念转化为乡村实践。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污水生态治理,打造“净美绿”庭院;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农业,让“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例如,合肥市肥东县通过修复古河道、建设生态湿地,既改善灌溉条件,又发展起特色水产养殖,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三、以精细治理破解乡村治理粗放难题,提升服务效能

      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探索将网格化管理、智慧化手段引入乡村。划分党员责任区、建立村民小组微信群,实现民意诉求“一键响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村级民生档案”,精准识别脱贫户、留守群体需求,推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精准滴灌”。阜阳市颍州区通过“数字乡村”平台,实现医保代办、农技指导等事项“线上办结”,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四、以城乡融合打通资源要素壁垒,释放协同红利

       会议提出的“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启示,乡村振兴需打破城乡二元思维。工作中,着力推动资源双向流动:一方面,对接城市市场需求,引导村民发展订单农业、采摘观光,让农产品直达城市餐桌;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建设冷链仓储、电商驿站,吸引返乡青年创业。阜阳市板桥村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既解决番茄种植技术短缺难题,又为城市消费者提供研学体验,实现城乡资源高效配置。

       五、以文化自信赋能乡村内涵式发展,铸就特色灵魂

       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延续历史文脉”,这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注重挖掘村落历史、民俗传统,避免“千村一面”。保护修缮古建筑、传承非遗技艺,发展乡村博物馆、传统作坊体验游;通过“村规民约”修订、文明家庭评选,培育文明乡风。六安市戚桥村探索依托百年宗祠打造成文化礼堂,既保留乡愁记忆,又成为村民议事、文艺活动的核心载体,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顶层设计与实践范式。作为驻村选调生,既是政策落地的“践行者”,也是城乡融合的“联结者”。未来,将继续以城市先进理念为镜鉴,以乡土实际为基石,在规划引领、生态治理、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使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