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上演狗血宫斗剧的背后,豪门纷争遮羞布下的商业棋局
撰文 | 白丽
出品 | 勇砺商业评论 阿桶观察
这几天,娃哈哈家族豪门宫斗剧频上热搜,各种剧情让人目不暇接。
01
宗馥莉: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女掌门
宗馥莉,这个名字曾经闪耀着新生代企业家的光芒,承载着娃哈哈未来的无限期许。她留洋归来,带着先进的理念与蓬勃的朝气投身家族企业,被视作娃哈哈顺利传承与持续发展的希望之星。
然而,去年 12 月的一场风暴,彻底打破了这份平静,并将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媒体报道,宗馥莉在香港因资产纠纷被起诉,起诉者竟是三名自称与她“同父异母”的弟妹——宗继昌、宗婕莉和宗继盛。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商业圈和社会各界激起了千层浪。
曾经,围绕宗馥莉的是女承父业、开拓创新的赞誉;如今,取而代之的则是遗产争夺、家族纷争等种种猜测。
这起诉讼涉及金额高达 21 亿美元的家族信托基金,使原本看似简单的家族内部矛盾,演变成一场备受瞩目的商业与法律纠葛,背后潜藏着复杂的商业和家族问题,引发人们的好奇与深思。
02
遗产纷争:21 亿美元信托的背后
这场遗产纠纷的核心,是一笔高达 21 亿美元的家族信托基金。
据原告律师所言,宗庆后生前曾指示下属在香港汇丰银行设立信托基金,旨在保障三名非婚生子女的权益,每人可分得7亿美元。起初,信托仅注入部分启动资金,后续计划通过娃哈哈集团的分红逐步补足。然而,直至宗庆后离世,仍有3亿美元未到账,使得信托在法律层面未能正式成立。但账户中已有的18亿美元,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原告方坚称,宗馥莉私自转移信托资金,损害了他们的权益。据相关法律文件显示,截至2024年5月,约有110万美元从汇丰银行账户转出。他们要求法庭冻结该账户,责令宗馥莉尊重父亲遗嘱,支付资产利息并赔偿损失。
而宗馥莉的律师团队则坚决反驳,质疑原告证据的有效性,强调宗庆后并未向她下达过相关指示,她对资金的转移并不知情。
在遗产继承的法律层面,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继承权,这是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若宗馥莉能够出示宗庆后生前订立的有效遗嘱,且遗嘱中对遗产分配有清晰安排,法院将依据遗嘱进行裁决。
然而,原告方指出宗庆后的遗嘱存在程序瑕疵,见证人均为娃哈哈高管,且无家族成员签字,为这场遗产纷争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更为复杂的是,三名原告已同时向杭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对宗庆后持有的娃哈哈集团 29.4% 的股权进行分割 —— 按照当前估值核算,该部分股权的价值已超过 200 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这场横跨香港与杭州的遗产纠纷诉讼,所涉及的总金额高达 350 亿元。
抛开私生子、宅斗、豪门恩怨等不论,关键在于信托资金的这18亿美元是哪里来的?有人可能会说不是一部分是宗庆后自掏口袋,一部分是来自于娃哈哈集团的分红吗?
恰恰,这便是问题所在。
03
国资扶持:娃哈哈崛起的背后力量
娃哈哈在辉煌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国有资本的有力支持。那么,国资对娃哈哈的崛起究竟到了多大的作用?
据媒体报道,1987年,宗庆后怀着创业愿景,承包了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这便是娃哈哈的前身。在企业创立之初,面临着资金短缺、设备老化、场地局促等诸多难题,这些困难横亘在宗庆后面前。在关键时期,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校办企业办公室给予支持,提供了10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调配了价值10万元的设备,划拨了场地并安排了工人,为娃哈哈的起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彼时,国家为鼓励校办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娃哈哈也因此受益。这些政策涵盖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多个方面,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使其得以在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迅速积累了原始资本。
1999 年,国企改制的浪潮席卷而来,娃哈哈也顺势而为。杭州市上城区国资委出让部分股份给宗庆后和集团职工,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国资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格局。为支持娃哈哈发展,国资不仅未收取股权转让款,还允许娃哈哈集团以较低的资金使用费支配这笔款项。
从1999年到2007年,国资更是将国有股分红借给娃哈哈集团,这些分红资金被用于奖励经营者和普通员工,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8 年,纯国资背景的上城文商旅成为娃哈哈集团第一大股东。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直至 2022 年,上城文商旅作为第一大股东,却未参与分红。娃哈哈集团每年仅出具形式上的股东会决议,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会的分红以资金往来的名义拿走。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 ,截至2022年底,境内“娃哈哈系”(包括体外公司)总资产为370.47亿元,2022年营业收入为512.02亿元,营业利润为61.48亿元,净利润为47.67亿元,未分配利润124.28亿元。而在2022年底,娃哈哈集团资产总额为58.07亿元,2022年营业收入为14.03亿元,营业利润为7307.83万元,净利润为1871.28万元,未分配利润19.70亿元。
由此可见,截至2022年底,国资占大股东的娃哈哈集团资产占整个“娃哈哈系”总资产的15.67%;营业收入仅占2.74%,净利润仅占0.39%。
也就是说,国资娃哈哈集团都快被掏成空壳了。那么,娃哈集团国资股东本该获得却没有拿到的收益是多少呢?根据《经济参考报》测算,从2008年开始应拿未拿的累计分红款将近34亿元,同时还有每年20亿元左右的资产收益损失。
有分析指出,娃哈哈帝国中那些与国资完全无关的体外公司,实际上一直趴在娃哈哈集团和国资身上吸血。
04
帝国暗涌:体外公司的财富虹吸
在娃哈哈的商业版图中,一个庞大而隐秘的“体外帝国”悄然崛起。
根据工商登记信息,自2002年起,宗庆后主导成立了200多家公司,这些公司大多与国资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无直接关联。它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触手,在娃哈哈集团的周围迅速蔓延,构建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商业网络。
有分析认为,这些体外公司的出现,看似是商业布局的正常拓展,实则暗藏玄机,成为了利润转移的关键通道。
比如,宗馥莉担任董事的宏胜饮料集团在利润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媒体报道,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原本自产自销,经营状况良好。然而,今年 4 月,其桶装水业务模式被强行改变。桶装水需以2.44元的低价卖给宏胜旗下的杭州迅尔诚通商贸有限公司,迅尔商贸再以7.52元的高价对外销售。这一买一卖之间,巨大的利润差额被宏胜饮料集团收入囊中。
而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与国资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在资本所属层面毫无关系。这就意味着,宏胜饮料集团借助这一操作,巧妙地将本应属于娃哈哈集团的利润,通过价格差的手段转移到了自己手中。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娃哈哈集团的利益,也使得国资股东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在代工领域,宏胜集团的操作同样令人咋舌。
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今麦郎代工娃哈哈纯净水事件,背后的甲方竟是宏胜全资子公司——杭州宏诚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该公司与杭州娃哈哈集团毫无权属关系,却能够授权今麦郎生产娃哈哈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宏胜集团将娃哈哈产品的代工利润纳入自己的腰包,而娃哈哈集团却无法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05
商标风波:核心资产的惊险转移
另据报道,今年年初,宗馥莉试图将 387 件娃哈哈系列商标由娃哈哈集团转移到她控股的娃哈哈体外公司。这一行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轩然大波。
娃哈哈系列商标,作为娃哈哈集团的核心资产,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见证了娃哈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饮料业巨头的辉煌历程。从最初的儿童营养液,到后来丰富多样的饮品产品线,“娃哈哈”商标凭借优质的产品、广泛的渠道布局以及深入人心的广告宣传,积累了庞大的品牌资产。
根据品牌评估机构 GYBrand 发布的2024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名单,娃哈哈品牌价值高达911.87亿元,在饮料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今年 1 月娃哈哈集团拟将 387 件 “娃哈哈” 系列商标转让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股权结构显示,娃哈哈集团中国资持股 46%,宗馥莉持股 29.4%;而她在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持股达 60%,此次商标转让明显推动资源向其集中。
若此次商标转移成功,后果将不堪设想。娃哈哈集团将失去对核心商标的控制权,沦为空壳。而宗馥莉控股的体外公司将凭借这些商标,获取巨额的商业利益。
06
未来走向:迷雾中的娃哈哈
有分析人士指出,比起这些豪门恩怨的热闹,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生前曾经声称“民族企业家”、子女没有外国国籍、绝不会把资产流向国外的宗庆后老先生是否涉嫌“转移国有资产”。
那些被牵扯的资产里,一旦涉及国有资产,性质就完全变了。这也是人们不希望最终看到的事情,具体还有待相关部门的调查才能定论。
不过,这场遗产纠纷和商标风波,给娃哈哈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使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家族纷争可能导致管理层的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制定和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员工士气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另外,娃哈哈还面临着来自同行的激烈挑战,竞争对手们纷纷推出创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农夫山泉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线和强大的营销能力,在瓶装水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元气森林以其气泡水等创新产品,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娃哈哈若不能及时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品牌形象,很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未来,娃哈哈若想走出困境,需要宗馥莉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智慧,妥善处理家族内部矛盾,化解与非婚生弟妹之间的纠纷。同时,还要加强与国资股东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尊重国资的权益和意见,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在业务层面,还需加大创新投入,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重塑品牌形象,挽回消费者的信任。(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