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古代“选美”

话说中国古代“选美”

在辽宁喀喇沁考古挖掘出女性特征的L体陶塑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陶像具象化地展示了女性美。这也表明,中西方都存在女神崇拜文化。今天,我们依然对女神敬而拜之,从最古老的神话女娲娘娘,到敦煌绘画的飞天女神,都表明中国是一个对女性有着高度审美意识的民族。追寻中华民族审美的过程,我们发现,作为审美文化范畴的“选美”,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篇章。“选美”不仅与帝王社稷嗣统有关,也与我们百姓审美文化息息相关。

古希腊有许多爱神与美神,同样,在中国也有许多,如巫山神女瑶姬,可以与古希腊爱神阿弗洛狄特相媲美。阳台之下,男女之欢,是先民对女神的讴歌,如果说,神话只停留在想象中,那么,现实中,我们审美的历史却早于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

一个名叫妹喜的女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人间女神,她的出现,成为红颜祸首,夏朝因她而亡国,夏桀因此背负了“荒淫昏君”的罪名。当然,祸水们前仆后继,商纣王迎来另一位红颜祸水妲已,同样,中了蛊术而亡国,朝代的颠覆简直就是“祸水链”,代代相传。

500

到了周朝,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又丢了江山,美女祸水论自此正式确立,她们为后代树立了反面教材的作用,每每拿来说事。

其实,女性是历史中不幸的棋子,古代统治者无底线地遴选、霸占、掠夺、践踏、玩弄女性,可以说,一部帝王史,就是女性一部被蹂躏被糟蹋的血泪史。

周礼制度下,崇尚男尊女卑思想,要求女性三从四德,形成了一整套从精神上,身体上束缚女性、麻痹女性的“妇学”“礼教”,它是套在女性脖子上的枷锁。当时的审美观念,是以女性温柔、恬静、含蓄为美,与西方女性直率、奔放的热情之美大相异趣。

500

中国女性没有西方女性的自由开放,因为中国封闭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女性封锁闺房,金屋藏娇的受限空间,养在深闺人未识,隔绝了美的传播与美的发现。

越王勾践是中国历史上“选美”第一人,为了复仇大计,他导演了一出“美人计”,因吴王“淫而好色”,越王众里寻她千百度,将千挑万选的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以削弱其斗志,丧失其警惕,达到荒淫亡国的目的。后来,西施成为中华民族美的化身,美的象征。

此后,“选美”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历朝历代都乐此不疲。其实,宫廷选妃就是官方的“选美”。这种“选美”,是360度无死角,慎之又慎,严之又严,堪比选官任将,要求女子“形体、容貌、仪态、举止、声音、风度、气质”等条件达标,方能入围。

500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对女性要求重德重色,女性先是“硕人”,后是“瘦人”。所谓“硕人”,正如诗经中所描述的美人“庄重素朴”之美,像美人庄姜就是身材高大壮硕,“丰肉微骨”,她皮肤白嫩,朱唇皓齿,面貌端庄,给人以高贵庄重的美感。所谓“瘦人”,就是楚灵王癖好宫女小蛮腰,对宫女要求“蛮腰细颈”,以致造成宫中“减肥灾难”。

从汉代汉武帝开始,“选美”要求降格,所遴选宫女嫔妃,不问出身,甚至舞女歌妓皆可入宫,皇后卫子夫就是歌妓。到了汉昭帝,要求规制严格,入选对象要求“十三以上,二十以下”,且“姿色端丽,合法相者”,所谓合法相者:“蛾眉凤眼,耳大垂肩,厥腰纤柔,肌理腻洁,肥瘦合度,不痔不疡、无黑子,及口鼻腋足私病”。要求之严,令人咋舌。

当时张皇后是一个标准的美人,她身高1.70cm,有形有貌:“蛾眉凤眼,明眸皓齿,姿态美妙,黄金步摇,长袖翩翩”。到了汉成帝,审美别开生面,以宫女“妙丽善舞”为标准。当时的美人赵飞燕,就是以体态轻盈,美丽善舞著称。

500

春秋至汉代,审美趣味是庄重与纤柔,端丽与艳丽的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璀璨的古典女性美的风格范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反女性以柔弱为美的观念,强调女性的“刚烈”之美。这一时期,由于国陷战乱,女性饱受侵害,当时社会风尚,应运而生了女性“守节”之美。

晋武帝是一个好色君王,他大肆“选美”,要求选妃条件严苛:出身显贵,未婚女子,“美而长白者”,即女子个子高,肤色白。魏晋画家顾恺之,对宫廷仕女的描绘多是飘逸淡雅,超尘脱俗的仕女画。

500

隋唐时期,有“脏唐臭宋”一说。无论是宫廷还是社会,礼教束缚松弛,妇德失范,风流盛行。隋炀帝以好色留名于世,遴选宫女要求:“童女资质端丽者,每岁贡之”。他尤其宠爱十五岁宫女宝儿的“呆憨多态”。

到了唐玄宗继位,他传旨下令,遴选宫女以“体肥肤白”为标准。在唐代绘画上,人体造型艺术最有表现,如《仕女图》中的女性,大多是体形丰硕,雍容华贵,最具代表的是受宠美人杨贵妃,典型的一个“胖妞”。

宋代时期,审美趋向病态,以“纤细孱弱,闲愁病瘦”为主潮流,多愁多病,人比黄花瘦,是宋代女性的气质类型。从此,庄硕之美让位于清癯之美。审美奇葩的是,在程朱理学“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教化下,产生畸形美,要求女子“裹足”,目的无非是防止女人淫奔。一时间,裹足成为时尚,妙不妙看小脚。

500

宋代遴选宫女制度较严,要求宫女出身官僚及外戚之家,不过,宋代“选美”规制缩小,选妃人数相比以往朝代较小。到了元代,“选美”与唐代一样,女子不问出身,可以选艺妓入宫。

明清时期,妓业大盛,色情泛滥,“选美”又进入一波高潮时期。明代选妃实行淘汰制,在五千人中,对哪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还有五官、皮肤、音色、神态、步态等不达标者,逐一pass掉,最后入围五十名。

当时,15岁的少女张嫣因拥有“厥体颀秀,面如观音,色若朝霞,眼如秋波,口若朱樱,皓齿细洁”等优越硬件而成为人中凤。

清代入关后承袭了“选妃”制度。但选妃女子以满蒙八旗为主,汉族次之。参选入宫的女子必须是处子之身“处女”。清朝将妃子的贞操视为至高无上的品德标准,是为了确保皇帝的后嗣纯正,维护皇室的血统纯洁性,因此,清代节女,烈女之风盛行。

500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颜小四不解,即我国古代审美,对女性“三围”要求不高,西方人体黄金分割率,达芬奇人体几何学,都有系统的研究,而我国没有,在中国古代“选美”活动中也没有体现。

纵观“选美”历史,女性“环肥燕瘦”这两种标格是主题,突显了古代帝王、士大夫,骚人墨客,贩夫走卒各阶层人物对女性审美趣味的一致与趋同。

尤其是一部《红楼梦》全盘尽述,女性“德、色、才”天人合一,该书成为审美的集大成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林妹妹薛姐姐”的形象,尽管是万艳同悲,千红一哭,但如此尤物可遇不可求。

究竟什么是美人?清代《悦容篇》具象化地揭示了女性美,对女性“情、态、趣、神”作了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的描绘。一、女人之态,媚体迎风;二、女人之情,含娇细语;三、女人之趣,风流汗相思泪;四、女人之神,爽如秋月;五、女人之性,幽婉雅柔。每个岁段女性都是美的,豆蔻年华,似雨前茶香;徐娘半老,如霜后橘。总结中国美女:“美人有文韵,有诗意,有禅机”。

500

对女性审美观念是几千年积淀的结果。女性美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和谐的自然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然而,美貌的女子成为权势者,达官贵人,豪门子弟玩弄、摧残的猎物,在历史上,存在红颜性别歧视,压迫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红颜示人,何罪之有?尤物移人,美色,确实给人以感官的刺激,但错在男人,抵挡不住美色诱惑而拜倒在石榴裙下,终致祸国伤身。

古代帝王的“选美”,是为满足私欲,掠夺女性,侵害女性,败坏人伦,是一种不人道的野蛮鄙下的行径,但随着帝王的终结,“选妃”也已绝迹,而“选美”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