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太极拳
从2017年雷雷与徐晓冬比武并被打的鼻青脸肿后,传统功夫,包括中医等传统文化遭受到很多质疑,如传统功夫没有实战能力,中医没有实际疗效等。
首先是太极拳能不能打的问题。很多人看到公园里的老头儿老太太们慢慢悠悠的练太极拳,想当然的认为这么慢这么绵软一点劲儿都没有的太极拳怎么可能用于实战?只能用于健身。其实太极拳同时兼备养生和技击价值,我们日常所见的慢悠悠的练习过程其实是太极拳锻炼身体涵养气血的过程,长久的练习太极拳照样能够像打坐一样打通小周天和大周天。大家可以到网上看少林寺释德建等的日常练功视频,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奔腾跳跃大开大合暴烈的动作或是将棍棒刀枪等挥舞的呼呼作响等,这样做是练养结合,在锻炼功夫增长功力的同时兼顾养生。但是这只是练,而不是用,在真正动手时对方迅猛的一拳打过来还傻乎乎慢悠悠的”看我一招白鹤晾翅”岂非愚蠢??在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也被称为炮捶,很多跳跃发力的动作,且顾名思义其发力像火药爆炸一样暴烈迅猛。
实际上很多没有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可能是真心的热爱功夫,平时也有很多的练习,但是很多人可能只是在练习套路,缺乏实战时散手的训练;有些人可能注重功力的训练,比如一掌下去能断多少块砖等等,事实上这些练习都距离实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没有体能、在实战时没有针对性的战略战术、没有距离感、不知道什么时候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退、不会防守、典型的招式用不出来、没有抗击打的训练等等。很多人以为自己掌握了诸如内力、绝招等一些神功、不传之秘等就一了百了无往而不利了,笔者在此并不否认”内力”的存在,但是也要经过艰苦的、正确的练习才能具备实战能力。比如套路的练习,什么是套路?套路是将一些典型的攻防动作串联编排在一起、添加一些过度动作形成的,以便于记忆和练习,因此在练习套路时应该假象是在和对手动手过招,每个招式之间要分明。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套路的意义,讲求什么动作要舒展大方要潇洒要大开大合要腾空起脚等,演练过程中不动脑子,完全失去了套路练习的意义,在真和别人动手时练的熟练无比的动作招式根本用不出来。很多人可能基本功力深厚,一拳或者一腿下去几块砖就断了,可是在动手时对手是不会站着不动让你去打的,就像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中讽刺对手击打木板一样,打不到对手再深厚的功力也没用。
对于所谓的“雷公太极”,从此名称上就显得荒唐可笑,其人说“古人超过四十便可称’公’”因此自称为“雷公太极”,可是”公”是一种尊称,是称呼别人的,哪有自己称自己为”公”的?才练过几年功夫何德何能就想着哗众取宠开宗立派,结果被人揍得鼻青脸肿,然后又说是太极拳不行,可见其人蠢货一枚。喜欢汽车文化的人大都听说过”没有肉车只有肉人”这句话,功夫的练习同样如此,技艺没有高低,只有练习技艺的人的用功程度的区别。这些人说自己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可实际是在糟蹋和毁灭传统文化。
但是太极拳的独特之处何在?如果说到“四两拨千斤”,大家可能想到秤砣,“秤砣虽小压千斤”,知道是所谓的杠杆作用,那么什么叫“以柔克刚”,柔怎样克刚?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中请来了太极拳高手张志俊,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试图利用现代运动科学和仪器来记录、分析和揭示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格斗技巧。
太极拳的运动轨迹处处在画圆,为什么要处处画圆?因为圆可以滚动,不受力,如果对方一拳打过来,我也针锋相对的一拳打回去,拳来拳往呈一条直线,那么就形成了胶着对抗之势,必定是力气大的身体更强健的占优势。但是如果我的运动轨迹是圆,就可以通过圆的旋转运动来避开或者说化解对方的力,如车轮的滚动,避免与对方的直接对抗,这种旋转运动就被称为“缠丝”。对方一拳打过来,其拳头前面是威力最大之处,但是其胳膊侧面则是其薄弱之处,从侧面轻轻一推便可以改变对方的重心,这便是太极拳的“避实击虚”、“四两拨千斤”,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处是“拨”字。因此,在太极拳中首先使用的是掤劲,它是一种向外澎出的劲,在与对手接触的一刹那通过掤感知对方过来的力的方向和大小、身体的运动趋势、重心位置等,即所谓的“听劲”,再进行化解。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并不是说完全不用劲,而是避免与对方硬碰硬,在不停的运动中化解、消耗对方,所谓的“引进落空”。事实上,李小龙的“Be Water”的理念也符合太极拳舍己从人、避实击虚的原则,水的特点就是随圆就方,无孔不入。
太极拳通过指,腕、小臂、大臂、腰、膝等的画弧运动来化解对方的力,大臂、腰、膝动作幅度大就是大圆,指,腕、小臂动作幅度小就是小的圆,包括身体的重心移动过程中必须要身胯下沉走弧线完成,即裆走下弧,身体每个部位移动中不允许出现平面、直线、棱角等毛病,一旦出现必然会导致肢体不能够灵活转动,上一个圆弧与下一个圆弧无法顺畅的衔接,一旦出现生硬的转折,即所谓的棱角,则劲力之传递就会中断,这就是拳论中说的要使轨迹“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要保持指、臂、肩、腰、胯、膝等每个部位都能够圆转如意。这种感知和化解的过程说起来很复杂,但是经过长期的锻炼后将其成为身体的本能,能够在接触的一瞬间完成这一连串的反应和动作,而根本无需思考。就像乒乓球运动员要在球飞来的刹那间完成对球的方向、速度、旋转角度等的判断并完成击球动作一样,事实上击球动作包括脚步的移动、身体姿势的调整、手臂的摆动等一系列动作,也很复杂。
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同样是打出一拳,张志俊老师的前臂尺伸肌、桡伸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斜方肌的上部、斜方肌的下部、胸大肌,每一块肌肉的发力峰值相比其他人是最小的,但是这些肌肉发力的同步性最好。事实上测量的结果验证了以往太极拳论中的一些描述,如“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周身一家”,“力发于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而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内力是一种神秘的能量,被存储于丹田,如果将这种能量发挥出来可以对对手造成特别大的伤害”云云。还有人将“一动无有不动”理解为上边出拳应该同时底下出腿,这样自己连站都站不稳,不用对手出手自己就摔倒了。视频中说“在击打链条中,各肌肉同步性高的发力方式,既能保护击打者核心区的稳定,提高自身关节的安全,同时也能够瞬间发挥出人体最大的力量”。为什么张志俊老师击打作用时间最长?拳头就像钉子,这些同时参予发力的肌肉群就像一把把锤子在连续的击打钉子,或者像连续涌动的波浪,因此作用时间最长,形成了一种对内脏冲击震荡的效果,由震荡而感觉被打穿。可以说其他击打方式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停是留在皮肤肌肉表面的,而太极拳的击打是深入内里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因此,太极拳能够化解对方的力同时避实击虚,并且是瞬时发出全身的力量来击打对方的薄弱环节,因此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张志俊老师好像轻飘飘的一拳,对手就倒地不起了。事实上太极拳这种“虚”的状态,确实是很神奇的,其他的外家拳法可能一味的求刚,锻炼强化身体肌肉筋骨的力量,但太极拳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认为柔弱与坚刚两种相反的状态可以共存,越是柔弱越是坚刚,“知其雄守其雌、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反其道而行之。太极拳并不仅仅是种拳术,而是通过锻炼来体悟“道”,不能不说实在是伟大的文化。
这种在瞬时发挥全身的力量,即所谓的整劲,就像李连杰在《精武英雄》中的“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点爆发出来就是最强拳”,并不是太极拳所独有的。事实上不但中国功夫讲究整劲,西方拳击也同样讲究出拳的姿势和发力的动作,下肢怎样提供稳定的支撑、怎样挥拳等,经过训练的拳击手在一拳中击打出的力量比普通人要大的多。关于整劲,我们听的最多的就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必须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达到此外三合。但是,中国传统医学注重的是精气神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实现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精是食物被消化吸收后提供的能量,即肌肉的力量;心即神,在所有的动物中,大概只有人类存在身与心的冲突与矛盾,其它动物基本遵守自己的本能。例如减肥和加班,身体已经发出了进食或者休息的信号,但是大脑却作出完全相反的命令;什么是气?气是肌体的活力,在王唯工的著作《气的乐章》中认为同一条经络的穴位之间存在着共振关系,类似于信息通过烽火台被依次传递一样,这种共振关系促进了血液的流动,而血液中携带了氧气与营养精微物质,即所谓的营气,这些物质供给身体每一个细胞。若这种共振关系在中间某个穴位被中断无法顺利传递到下一站则血液无法顺利流过,不通则病。可以说是气改变了身体肌肉的发力模式。或者说经络像公交线路,而穴位则是一个个的公交站台。中国很多传统拳术,包括太极拳、通臂拳、心意六合拳、少林拳等,尤其是少林拳中的心意把,都讲究松、沉、静,在神的作用下,通过呼吸的锻炼调节,使意、气、力协调一致,实现外三合与内三合,达到身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形成所谓的混元(浑元)之力,这种发力模式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劲”,事实上这种劲是传统武术中最珍贵的,例如通臂拳中所追求的“冷、弹、脆、快、硬”。传统上将少林拳理解为外家,将武当拳法理解为内家拳,是不对的。
在现有电影中对太极拳特点表现最明显的无疑是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利用了不倒翁保持稳定的特性表现太极拳中所谓的“气沉丹田”、“中正安舒”;用手按下浮在水面的球,越向下则阻力越大,水是静的,而球则是动的;旋转中的球能够弹开周围的物体同时自身保持稳定,这两个例子都表现了“动中含静,静中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