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娃哈哈的主人?宗馥莉叔叔:她不够厚道

文 | 猫薄荷

宗馥莉这一次成为了被告,而起诉她的人则是自己的“家里人”。

宗泽后,宗庆后的弟弟,也是宗馥莉的亲叔叔,在和财经无忌独家交流中直言不讳:

宗馥莉胸怀不够大,不够厚道。

目前三名被其律师确认为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馥莉“同父异母弟妹”的人,选择在香港法庭起诉自己的姐姐,要求冻结后者名下汇丰银行账户内的18亿美元资产,并追索父亲留下的21亿美元“信托基金”。

将时间线拉长,这次的起诉或许是三名“弟妹”的反击。宗馥莉此前曾关闭他们及其母亲任职的多家公司,并加快了自己的班底——“娃哈哈系”宏胜集团的扩张步伐。

作为宗家长辈,宗泽后认为:

宗馥莉胸怀不够大,既然你继承了父亲的一切,就没必要赶尽杀绝,他们毕竟也是她父亲遗留下来的,即使父亲没有遗产给他们,她也有义务负责起来,更何况他父亲给他们的遗产,她也想归己所有,不够厚道。也不知她怎么想的,要那么多钱干嘛?天堂又不能使用。上次我在她父亲逝世时就说过:要低调、要做好事。其他人说我这个叔叔背刺她,再这样下去全毁在她手里。

谈起宗馥莉的性格,宗泽后甚至直言,“她从小就很自私,六亲不认。”

乍一看,这似乎是企业内部改革者和守旧派、正统接班人与私生子女争权夺利的狗血故事,但让我们翻开常被忽略的那一页:

迄今为止,持股46%的杭州国资仍是娃哈哈集团的最大股东。

这透露出了一些不寻常的信息:娃哈哈明明是国有企业,为何在大众认知里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宗家家业?

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杭州国资,为何对眼前的风波无动于衷——此前也鲜有发声。

答案或许是,并非不想,而是不能。

1、娃哈哈集团之外的“娃哈哈帝国”

今年2月,杭州国资罕见地对娃哈哈集团的经营进行了干预。

据《经济参考报》(后称《经参》)报道,当时,宗馥莉试图将“娃哈哈”系列共387件商标,从娃哈哈集团转移到其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而杭州国资以大股东的身份,叫停了这项交易。

知情人士透露,这项交易并未经过股东会和董事会等决策程序,也并未跟国有股东沟通,“幸亏被国资方发现及时制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从表面上来看,这些商标无非是从一家“娃哈哈”转移到了另一家“娃哈哈”,为何会引发“不堪设想”的后果?

事实上,同叫“娃哈哈”,可能是它们20多年来剩下的惟一共通点。

一切要从2000年说起。

当时,娃哈哈顺应潮流完成了国企改制,宗庆后和职工持股会分别获得了29.4%和24.6%的股份,合计持股超过了持股46%的杭州国资。

500

在取得大多数股份后,娃哈哈管理层随后成立了多家与杭州国资无关的投资平台,在全国各地以“娃哈哈”的名义频频落子,先后投资建设、成立了100多家娃哈哈食品加工工厂、供销公司。

从业绩来看,后来,娃哈哈以一种惊人的增长势头,成为了中国饮品市场上的最具潜力的巨头。2013年营收便达到了783亿,甚至高于2024年700亿。

然而,“娃哈哈系”赚的盆满钵满,摆在杭州国资面前的却是一只空碗。

今年6月的工商登记显示,“娃哈哈系”境内总计有200多家公司,而娃哈哈集团总计投资的只有16家,绝大部分成立于2002年之前,且皆处于非控股状态。

而《经参》发现,2022年,杭州国资占大股东的娃哈哈集团,资产占“娃哈哈系”总资产的15.67%,营业收入仅占2.74%,净利润仅占0.39%。

经过20多年,本来以国资为第一大股东的娃哈哈集团(包括其投资的企业)已经是整个娃哈哈体系内的很小一部分,娃哈哈集团之外存在一个庞大的“娃哈哈帝国”,跟国资无关。

而此次宗馥莉交易商标,正是要将娃哈哈集团手中为数不多的核心资产,转移到“娃哈哈帝国”。

500

一旦成功,前者便有可能彻底失去制衡后者的手段。

“达娃之争”便是前车之鉴。

在那场被称为改革开放30年来影响最大的一场国际商战的起点,法国达能发现“娃哈哈系”绕过了它与娃哈哈成立的合资公司,获得了大量它认为本应属于合资公司的市场和利润。

虽然这场商战在2009年以达、娃双方“友好和解”并终止合作收尾,但对于宗馥莉,这位从美国学成归来、出任“娃哈哈系”宏胜饮料集团总裁刚刚两年多的年轻人来说,上了宝贵的一课。

达娃之争中娃哈哈一方的代理律师钱卫清,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随着商战的持续……商标也被裁定为娃哈哈所有……在双方合资近13年中,娃哈哈的控制权、管理权、营销权始终控制在宗庆后手中。娃哈哈逐渐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

2、戴着“红帽子”:好看好听好办事

杭州国资持有娃哈哈集团46%的股份,仅换来整个娃哈哈体系0.39%的净利润。

这份数据的尴尬之处并不在于少,而在于一些人看来,连这千分之四它也不配拥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是:

娃哈哈的商业版图,是宗庆后一手打下来的。

没有人能够否定宗庆后的贡献——某种程度上,他是消费者选出来的“民族企业家”。2024年2月28日那场声势浩大的送别至今仍是中国商业史上最动人的一幕之一。

但与此同时,杭州国资对娃哈哈的贡献,也并非是0。

对于杭州国资的大股东身份的由来,宗庆后自传《万有引力原理》中,有过详细的说明。

娃哈哈成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和如今的商业环境完全不同,从事商业活动仍有被扣上“投机倒把”帽子的风险。

500

因此,大量民营企业在当时商业规则真空状态下,或主动或被动地戴上“国有”、“集体”的“红帽子”。

“一方面为了好听好看好办事,另一方面是为了安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

对于出资情况,自传中提到:娃哈哈前身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的启动资金,全部来自宗庆后及员工代销花粉的预付款和银行贷款,“国家并没有一分钱投资,完全依靠企业自筹资金滚动发展起来”。

不过,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的诞生,相关部门确实提供过帮助。

中国经济网2007年的报道中提到,1987年宗庆后在杭州市计划委员会申请的校办企业,有上城区教育局校办企业办公室提供的10万元贷款、调拨的10万元设备、以及划拨的场地、调配的工人,同时校办工厂享受着多项国家政策上的优惠。

而在后来娃哈哈一路壮大的过程中,杭州国资虽然没有主动注资,但同样以企业发展为先,将宝贵的资金留给了娃哈哈。

据《经参》报道,当年改制时,国有股权转让给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但国有股东并未获得股权转让款,而是将该股权转让款暂放在娃哈哈集团,由娃哈哈集团支配使用,按照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的费率支付资金使用费。

分红方面,杭州国资几乎也是分文未取。

1999年至2007年间的国有股分红借给娃哈哈集团使用,该分红借款利息奖励给经营者和职工;2008年至2022年末,娃哈哈集团未与上城区政府签订优惠政策,娃哈哈集团账面不进行利润分配,但每年出具形式上的股东会决议,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会的分红以“资金往来”名义拿走,国有股东则不分红。

这些钱有多少?

根据多位持股会员的介绍,改制后,娃哈哈管理层和入股的职工每年分红都不低于每股0.8元,如果按照比例换算,杭州国资每年的分红大约为2亿元,20多年来累计接近50亿。

3、宗馥莉的宏胜棋局

今天的宗馥莉,正在复制过去的宗庆后。

就像当年宗庆后一手打造了娃哈哈集团之外的娃哈哈帝国,宗馥莉也在尝试以“宏胜系”为载体,将利润腾挪至一个杭州国资以及娃哈哈元老更难触及的地方。

一些迹象表明,她已经取得部分成果。

例如产能,娃哈哈在全国的81个生产基地,有一多半挂在“宏胜系”旗下,其中包括广东河源厂区、郑州基地、拉萨工厂等核心产线,承担了1/3以上的产能。

500

而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今麦郎代工事件”,恰好揭开了宗馥莉高超利润转移术的一角。

简单来说,只要最终的销售和定价权掌握在宏胜集团手里,无论生产环节由谁完成,利润就能被它稳稳地“截留”。

面对这样一位女强人的崛起,难道在宗庆后时代只能“望着金山敲空碗”的杭州国资,将又一次大方地将收益拱手相让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商标被裁定为娃哈哈所有,是宗庆后赢下“达娃之争”的关键一环。如今,目睹前车之鉴的杭州国资,正以严密的姿态“看守”着手里的核心资产。

除了前文提到今年杭州国资叫停了商标交易。2023年,宗馥莉曾试图依据一份1992年的“历史协议”,将娃哈哈商标直接划归宏胜,同样也被拦下。

杭州国资的动作背后,或许并非全然是利益考量。

以“娃哈哈系”为代表的体外循环式控股安排注定是脆弱的——它高度依赖掌舵者的把控力和平衡术,一旦掌舵者离场,制度真空就会暴露,权力斗争也会全面浮出水面。

但宗馥莉还没有放弃尝试。

今年5月,宏胜集团发布声明,不排除在近期推出全新的自有品牌,并为此次转型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

外界对此解读为“抛开国有股东,进一步‘去娃哈哈化’”。内核依旧是一脉相承的家族企业思想:宁可利润体外流转、结构非主流、运作不稳定,也要把品牌、产线、渠道牢牢握在家族手中。

值得追问的是,当脱离“娃哈哈”这块金字招牌,宏胜集团能有几分把握在如今竞争激烈的饮品市场,建立起全新的品牌心智?

500

于娃哈哈而言,结局真的会比与杭州国资精诚合作更好吗?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宗庆后建立娃哈哈帝国的过程,是一个做大蛋糕的过程,天然容易获得各方力量的支持。

而宗馥莉今天的改革,既要小心翼翼地拆除宗庆后遗留在娃哈哈肌理中的定时炸弹,还要在动荡和竞争中建立起新的平衡。

和宗馥莉同龄的人,大多都玩过抽陀螺的游戏。当陀螺开始东倒西歪,本质上是因为它失去了速度。此时便需要顺着它旋转的方向抽一鞭子,补充动能。

宗泽后在和财经无忌交流中,就谈到“娃哈哈现在有三大难题。一是产品老化,二是渠道老化,三是人员老化。这些问题宗馥莉可能也看到了,但她没有很好的对策。”

“如果娃哈哈国有股将她(宗馥莉)的股份收购,我倒愿意出场为娃哈哈振兴出一份力。”宗泽后说。

现在,在各种风波中摇摆的娃哈哈到了需要注入动能的时候了。

这记补充动能的鞭子,最终会将旋转的陀螺——娃哈哈商业版图的制权——导向何方?

“谁才是娃哈哈真正的主人”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蕴藏在这一鞭的力道与方向之中。

参考资料:

《宗庆后:万有引力原理》

《国有股东和职工权益涉嫌受损,娃哈哈“体外”迷局待解》,经济参考报

《利润47亿vs1871万:国资为何对宗馥莉选择沉默?》,元素elements

《四问娃哈哈:谁是宗馥莉的对手和朋友?》,观网财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