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起上万高考奖励,这届父母“不配生孩子”

500

 

● 作者|刘曳

● 编辑|子胥

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给不给高考奖励”、“该给多少高考奖励”成了目前互联网上争执不休的话题。孩子和父母以身份为界,各自结成阵营为自己辩护。

 

孩子们在互联网上抱怨:为什么别人都有,偏偏我没有;钱在哪里,爱在哪里,不给高考奖励就是不够爱我。家长们在下面追着教育:攀比心不要那么重、钱和爱不能一昧划等号。

 

500

社交平台上关于高考奖励的讨论

 

更有孩子看到同学晒出的高配版苹果全家桶,直接在互联网上破防“没有钱就不要生小孩”。

 

人生的参差本就存在,而孩子用标准化的高考奖励来对抗父母标准化的成绩要求,怎能不是一种换位的反讽?

500

索要上万高考奖励,

被互联网模糊的人生参差

 

 

6月9号高考结束当天,王秀荣身穿旗袍手捧鲜花站在学校门口,激动地等待考试归来的儿子。在她周围,几乎所有家长人手一捧鲜花,鲜花上插着题写“金榜题名、前程似锦”的卡片。

 

送花,成了互联网上高考考生的专属仪式感。

 

儿子特意叮嘱王秀荣要带鲜花来接他,因为同学们都有人送花,他不想当那个特例。一束鲜花80-200元,王秀荣爽快地答应了儿子,毕竟埋头努力三年,这点仪式感还是应该有的。

 

令王秀荣没想到的是,送鲜花只是高考仪式感的开胃小菜,重头大戏还在后头。

 

高考结束后,儿子问王秀荣要不要给自己高考奖励。本就有此想法的王秀荣一口答应:“当然,你怒力了三年应该适当给一些奖励。”

 

可是儿子拿出来的高考奖励清单,让王秀荣大吃一惊,她恨不得穿越到几分钟前收回自己刚刚说的话。

 

高考奖励清单:苹果全家桶,包括苹果电脑、平板、手机、手表;长途旅游经费1-2万,加起来竟然高达5万,这抵得上王秀荣半年的工资。

 

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王秀荣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太贵了,给不起,顶多给你买个电脑和手机这两样必需品。”

 

儿子的眼神瞬间冷却下来:“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有,咱们家条件有这么差吗?”

 

儿子甚至把母亲不给他高考奖励的原因归结于13岁的妹妹,因为妹妹这个暑假要花2000块钱去学游泳。他直接说出那句:“没有钱就不要生那么多”,然后砰地一声关上卧室门。

 

这一举动让王秀荣直接呆愣在原地,往日并不过分追求物质的儿子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

 

很快,王秀荣找到了答案。儿子刷视频时的外放音点醒了王秀荣,这一届孩子是在消费主义侵袭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精致日常”让孩子们陷入光鲜的假象,似乎只有买买买,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王秀荣看来,消费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是正常的,但短视频输出的价值观会让人不自觉陷入消费内卷中。

 

王秀荣提醒儿子,让他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些电子产品。儿子列举出自己用电子产品的场景,比如电脑用来做作业、手机用来娱乐、平板用来学习或者看电视、手表用来运动的时候看时间。

 

在王秀荣看来,平板、手表的功能与电脑和手机的功能重复,前者完全可以被后者替代。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了一下午也没有说服对方。

 

更可怕的是,在这次争论中,王秀荣发现儿子的观点是:无论什么条件的家庭都应该给孩子配备上万元的高考奖励,如果做不到就是没有钱,没有钱就不应该生孩子来世界上受苦。

 

500

没钱就不该生孩子成为这一届孩子共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届孩子心里有了一个“养育标准”,达不到这些标准就不应该生孩子。一旦问他们这些标准怎么来的,回答大概率是从网上看的。

 

但很多孩子没有意识到,每个家庭的资源继承不同、父母收入不同,这意味着每个孩子的起跑线不同。如果用统一的“养育标准”来划分,未免有些太过偏颇强人所难。

 

王秀荣问儿子,那个拥有苹果全家桶的同学家境怎么样。儿子说,从平时就能看出来他家庭条件不错。王秀荣和儿子仔细分析了这个同学的家庭,从细节中可以看出这个同学父母的每月工资加起来应该能达到5万左右。

 

这意味着高考奖励套餐不过是其父母一个月的工资,而王秀荣夫妇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不到一万五,除了儿子还要养育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女儿。

 

王秀荣告诉儿子,每个孩子的起跑线不同,但是短视频的出现把不同起跑线的孩子放到同一个“养育标准”去衡量,甚至直白地告诉孩子:达不到这个养育标准,你们的父母就不爱你们。

 

可是这些标准究竟是谁定的,钱等于爱这个观点是谁说的,难道短视频上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儿子听完王秀荣的这番话陷入了沉思,最后王秀荣并没有满足儿子的愿望,而是给儿子买了其他品牌价格适中的电脑和手机,答应会带他去城市周边游一次。

 

高考毕业生已经是成年人,走出学校这座“象牙塔”,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太大了,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同。

 

高考奖励的悬殊,不过是人生参差的一次显影。它原本就存在,只是此刻被聚光灯照亮。

 

 

500

不被人生样本裹挟,

直面背景参差

 

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两个班级好友约郝悦去云南玩。各种攻略做下来,整趟旅行预计需要近1万元。

 

郝悦待的这所高中是她们县城最好的高中,里面的同学大部分家境殷实,一小部分是像郝悦这样来自城边村靠降分录取考中的。

 

这1万块对于好友来说并不多,但郝悦是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爸爸是一个木工,每月工资7000到1万;妈妈在县城一家私立小学后厨当打饭阿姨,每月工资2500到3000。

 

这趟旅行费用相当于要花去父母一个月的工资,而这个月郝悦还希望让父母在开学前给自己配备一部手机。如果再加上去云南旅行,相当于本月家里要有14000左右的支出,很显然对于郝悦家来讲负担不小。

 

看着两个好友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打卡哪些景点,郝悦拒绝的话迟迟没有说出口。

 

在学校里,老师要求每天穿校服,这极大地保护了像郝悦这样家庭普通孩子的自尊。但从两个朋友的鞋上看,就能看出她们家庭条件不错,几乎隔两个礼拜就会穿新鞋。

 

在高中这个象牙塔里,大家都沉浸在学习中,鲜少有人通过同班同学的吃穿用度来揣测对方的家境。统一的校服下,青春的底色不分深浅。

 

郝悦因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很快和两个朋友玩到一起。那时候她们的目光只追逐成绩和梦想,家境并不在友谊的考虑范围之内。但是郝悦从她俩课间讨论的演唱会、追星还有labubu,便知道她们的起跑线和自己本就画在不同的地平线上。

 

郝悦最终还是拒绝了两位好友的盛情邀约,好友见状识趣地拐过“旅游”这个话题。

 

郝悦心中现在已经有了别的打算来度过这个暑假——送外卖。

 

500

郝悦全副武装送外卖(受访者供图)

 

在互联网平台上,郝悦看到一种说法:送外卖是一种越来越上瘾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简单易得,而且有明显的成果,能给人现实物理意义上的即时反馈,会让人拥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送外卖时间灵活,郝悦不想送了也可以及时停下去干别的事。

 

看着朋友圈里同学们断断续续po出的高考奖励、旅游靓照,郝悦也有过片刻的羡慕,手机上“您有新的外卖订单”及时把她拉回到现实中。

 

在分数构筑的象牙塔里,人生的参差被暂时折叠,家境只是隐藏的背景音。高考毕业后,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早点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物质上的落差,或许是上大学前最需要上的一课。这样总比入学后再看见巨大的参差缓不过来,用漫长的时间治愈精神内耗来得强。

 

500

“富养”孩子的家长,

开始自食恶果

 

凌晨1点,冯雪看着女儿发给她的近7万高考奖励清单,迟迟无法入睡。

 

因为没有及时答应,女儿在前天傍晚摔门出走,冯雪也赌气两天没有联系她。女儿已经是成年人身上有钱,之前也有过彻夜未归的经历,冯雪并没有过多担忧。

 

只是她不知道,女儿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

 

她和妹妹还有父母一起讨论,同时也问了很多AI软件,AI小助手告诉冯雪,女儿变成这样很可能是因为“富养”,那一刻很多回忆涌上心头。

 

冯雪和丈夫一直坚信网络上“女儿要富养”这样的理念,宁愿夫妻俩省吃俭用,也要给女儿用最好的。当时一架钢琴当时要花去冯雪和丈夫一年的工资,夫妻俩还是咬咬牙给女儿买了。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冯雪很清楚自己和丈夫就是普通职工,家庭收入也是普通的工薪阶级,但她一直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女儿,有时候月工资花完还会开花呗。

 

每月花销这么大,主要是因为冯雪从小就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女儿进步。7岁女儿不想练钢琴,冯雪告诉她,只要今天练完钢琴就带她去吃必胜客;13岁女儿期中考试,冯雪说只要这次考试进步5名就带她城市周边游;15岁中考,冯雪说只要考上重点初中就带她去新疆旅游一趟。

 

500

冯雪女儿教小学生钢琴(受访者供图)

 

女儿在这样的物质激励下成绩越来越好,这次高考也顺利考上了一所211的理工科专业,目前是整个家族里考得最好的小孩。冯雪自觉自己的教育没有任何问题,女儿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就连妹妹都主动过来询问怎么教育小孩。

 

直到女儿将近7万的高考奖励清单甩到冯雪面前,她才彻底醒悟过来,这么多年的富养早已经模糊了女儿对自己背景的认知,让女儿误以为自己是个富二代。毕竟拥有富二代的生活水平,怎么不算个富二代呢。

 

而这种物质式奖励最可怕的结局便是让孩子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必须立刻兑换成物质回报。甚至让孩子将亲子关系物化,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物质回馈基础上的。

 

冯雪回想起和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其实这种现象早已经出现,只是冯雪当时并没有把它当回事。

 

高中有次考试,女儿并没有如约考到应有的成绩,冯雪就没有给女儿奖励。女儿没有说什么,但是长达两个月没有和冯雪与丈夫说过一句话。她用冷暴力让父母屈服,最终冯雪还是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随着年纪增长孩子的胃口会被富养地越来越大,一旦父母无法满足,他们会陷入对父母的愤恨中。

 

冯雪明显感觉到女儿这次对自己的对抗性很强烈,女儿不停地强调“别的同学都有”、“为什么以前都可以满足,现在不行了”、“是不是重男轻女”等,哪怕冯雪和丈夫只有女儿这一个孩子。

 

冷战两天后,冯雪觉得势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真正的起跑线,她把和丈夫每月不到一万五的工资清单给女儿发过去。女儿看到后,没过多久回了家。

 

冯雪冷静地对女儿说,她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过往的富养都是建立在父母省吃俭用的基础上,女儿听后久久没有说话。

 

冯雪没有过多苛责女儿,因为她明白原因大多出现在自己身上。

 

认识到人生的参差和起跑线不同,不仅需要孩子学习,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更要学习。不要无条件、超限度地富养孩子,真正的富养是教会孩子与现实世界对话的能力。

 

你无法为他铺平一生的路,不如早早给他一双踏过荆棘的鞋。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