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战:各国陷入“囚徒困境”...
在特朗普2.0关税战中,各国的反应可以分为三大类:除了政府资源/对美贸易依存度低到没有能力或不值得跟美国展开贸易对话的国家之外,其他国家若非各走极端或采“绥靖政策”(英国、越南等)、或强硬反制(中国),就是认认真真的跟美国启动了贸易协议谈判(日本、印度、欧盟等绝大部份国家/地区)。
过去几个月,分析人士都在争论到底哪一种策略最为高明。
然而,无一例外,三种策略几乎一点作用也没有。
绥靖政策,换来的是屈辱和得寸进尺。例如第一个同美国达到贸易协议的英国,几乎所有商品也还是要面对10%的基本关税,远高于原来的大约3.4%。而根据特朗普说法让美国商品零关税进口,甚至接受40%双倍关税打击中国以转运洗产地的越南,也要面对20%的所谓对等关税,远高于原来的大约2.2%。
根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的报道,越南在特朗普7月2日在Truth Social上单方面宣布美越贸易协议之前,还以为大家的共识是11%的关税税率,岂料特朗普回过头来就公开把关税税率提高至20%。越南对此似乎是敢怒却不敢言,因此至今也未有公开确定特朗普对于美越贸易协议的描述,只称双方达成了公平的对等贸易协议框架。
强硬反制,只有一个案例,就是中国。经过5月日内瓦谈判、6月伦敦谈判之后,中国确实逼得美国同意把100%以上的超高关税减回到30至50%左右的较低水平。但实际上,单从贸易范围来说,中国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中国确实以稀土出口管制换回了美国放宽芯片设计软件、乙烷、飞机引擎对华出口的管制,但后面这些全都是特朗普“无中生有”创造出来施压中国放宽稀土出口的措施,其收回最多只能说是回到原点。
但过去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关税税率增加了30%(20%芬太尼关税和10%基本关税),中国则以10%报复性关税响应。且不论关税最终是由谁支付,中国的强硬反制并没有迫得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让步。
认真跟美国展开谈判的国家/地区,暂时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日本以为自己有筹码(最大对美直接投资国、最大美债持有国),是美国印太地区的关键盟友,以为能够说服美国收回10%的基本关税,从针对汽车、钢铝等类别商品的全球关税中得到一些豁免,并同时保护国内的农业市场,但事与愿违,日本的最新对等关税还比4月2日解放日时高了1个百分点,到25%。
美国财长贝森特7月19日将会到日本出席大阪世界博览会活动。但如果日本改行“绥靖政策”,协议大概是难以达成的。而从英国、越南的例子可见,绥靖其实也满足不了特朗普,还是要硬吃他凭空创造的高关税--最多只能以“其他不妥协的国家的关税更高”来自我安慰。
欧盟在德国迅速达成协议的压力之下几乎已经走上英国道路,接受10%基本关税,只希望能换得美国放宽一些类别关税。
30%对欧关税威胁公布后,欧盟一方面宣布同印度尼西亚达成左自贸协议的政治共识,另一方面则把原订在7月15日生效、针对210亿美元商品的报复性关税押后到8月初再落实。在绥请的转向上,欧盟似乎转身转得比日本更快。
对于特朗普关税战,全球各国都面对着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
如果全球各国都能联合起来对美国强硬,所有国家都会受益,但各国因彼此存在利害冲突无法合作,不同国家都希望为自己的产品争取到针对美国市场的相对优势,因此大家追求的是比其他国家更低的关税,而不是绝对的低关税。
在这场特朗普2.0关税战当中,美国确实成功地将关税争议变成了不同国家同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问题,营造出“X国vs美国”格局,而不是“全世界vs美国”的格局。这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分而治之格局,无疑对美国最为有利。